只有同行,你才懂得,淺説「讀行」

讀行端州(1)| 只有同行,你才懂得,淺説「讀行」

讀行端州(1)| 只有同行,你才懂得,淺説「讀行」

(攝於肇慶)

今年外出『讀行』的次數比較少。這或許與書友們的忙碌有關。入冬後,嶺南的早晚,略顯得有一股深秋的味道。記得上一期『讀行』是在東莞長安鎮,那次的活動,我們前往了孫中山先祖的祠堂。而這次『讀行』,我們前往了廣東省肇慶市。是的,是前往。不,不是前往,是回歸。對於我與書友洪少來説,是一種回歸。其實在出發前的兩天,我就想為此次的讀行寫寫開篇。但是,遲遲未動筆。因為,我想讓這份情感醞釀的再久一點。

你或許不理解什麼叫『讀行』,但是,你一定聽説過『遊學』。在『讀行』與『遊學』這兩個詞當中,我更青睞於『讀行』一詞。因為它完美的詮釋了何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些朋友並未瞭解我們,他們對我們的『讀行』理解的不夠全面。有些人覺得我們是換了一種方式在玩耍。其實不然。究竟何為我們的『讀行』,只有你真正的參加過,且堅持參加後,你才真正的知道何為廣州奶格瑪公益課堂的讀行。它能開啟每個人生命中另外的一扇窗戶,能夠挖掘每個人本有的那個寶藏,它會給你一個全新的視覺和觀點,在你看世界的同時來審視你自己。從而重新的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給自己的人生創造多一種可能性。

李晗在這次的讀行的活動,說了他內心對『讀行』的認知。他說,回憶起自己曾經參加過的讀行活動,每一次都有收穫。每一次的外出,都對自己的生命有著巨大幫助。印象最深的便是那次的梅嶺古道還有廣東下雪的江門陳白沙祠。我能理解李晗簡短的感慨,因為我是同行者。有些路你不走,就永遠無法知道這條路上有什麼。正如這次的讀行端州。

在我的記憶中,這是讀書會的書友們第二次前往肇慶讀行。第一次是在2017年的冬至節過後。那次我們前往了肇慶市德慶縣的德慶龍母廟,德慶學宮,還有肇慶包公祠,肇慶端硯村。那一年對於我來説,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那是我首次以文化回歸故土的眼光,來審視這一塊與我有關的地方。這次的讀行端州,也是繼2017年後,再次踏上肇慶這塊土地。肇慶古稱端州府。廣府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這次讀行的主題,我們主要圍繞著兩點。第一是讀行肇慶七星巖,走訪千年詩廊。第二是向肇慶市端州區圖書館捐贈圖書。人走到哪裡,圖書捐贈到前往地所需要的地方。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公益文化,在讀行中捐贈圖書,早已成為了我們活動中潛移默化的習慣了。

這次從肇慶回來後,我重新理解了『讀行』的意義。其實,所謂的『行』不一定非要離開生活的環境,走去另外一個城市。所謂的『行』,還可以指你身邊的環境,與你同行的人。當然,這個『行』更代表你的行為,代表你讀書明理後,在生活中的實踐。這份踐行對自己命運最好的譜寫,是對自己『信仰』認知最好的謳歌。

所以,『讀行』不是簡單的『遊學』。這是一次生命之旅,這是一次思想與行為的高峰攀登。只是每一步都是腳下的路,仰望頂峰的同時,能走好的只有腳下的路。

借用下陸遊的話與諸位道晚安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未完待續,下一篇讀行端州(2)|《似熟非熟,似夢非夢》)

讀行端州(1)| 只有同行,你才懂得,淺説「讀行」

本期推薦:《匈奴的子孫》

作者:雪漠

人民文學出版社

推薦語

在路上,所有的旅途都是歸途;

在路上,所有的終點都是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