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中最適宜做法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大多數父母一門心思的指導子女、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了親子關係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與孩子們共享快樂時光,與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不知你注意到沒有,家長們往往糾結於管教孩子的“方法”,而忘了管教孩子的”目的“。

親子關係中最適宜做法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遇見孩子 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就在提醒家長們,要記住管教孩子的初衷是為了教育、改善和保護孩子,目的是引導他們,是愛孩子的一種表現。我們要做有感情的父母,而不是感情用事的父母。

《遇見孩子 遇見更好的自己》的作者是三位美國的教育專家:塞西·高夫 戴維·托馬斯 梅麗莎·切瓦特桑 並且他們三人都同在“明日之星”青少年心理輔導中心,負責少年兒童心理諮詢和指導工作,三人加起來在家庭教育這行已經做了75年了。

《遇見孩子 遇見更好的自己》告訴我們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後者更重要。這本書就是寫給全天下父母的10堂心靈成長課。每一課都列舉很多生動實例。

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父母該怎麼更好的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

  1. 把握愛與怕、管教與慈愛、約束與自由之間的適宜尺度,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父母應該在必要的時候給孩子提供一定量的幫助,原則是不能干擾孩子的成長。

比如陪小點的孩子寫作業,不是在孩子旁邊徘徊監督一直催促,這會個孩子造成壓力,理想的做法在離孩子稍微遠一點的地方,是拿本書或者乾脆做自己的事情,既是一種陪伴又不會打擾孩子,還方便萬一孩子有不懂的地方及時給孩子解答。

親子關係中最適宜做法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不要事事都包辦,可以幫孩子準備課程表,但讓孩子自己準備每天上學要用的書,給他準備記作業本記老師留了什麼作業,而不是你去幫他在群裡問老師。

明確孩子在哪個成長階段可以培養哪些自理能力,不要等到孩子大了,你再去抱怨他不會洗襪子、不會疊衣服、不能自主學習、不懂心疼家人。

2.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

規定在家庭裡某個時間不看手機、電腦,真正的全身心的陪伴孩子,和孩子進行真正的交流和溝通(最好是面對面的而不是發短信)。需要注意是交流和溝通的主要元素:創意——地點在哪、什麼時間,笑聲——在嚴肅的話題中也需要微笑討論,共處分享

親子關係中最適宜做法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有了這樣溝通,你就能走進孩子的內心,瞭解孩子真正的興趣愛好,而不是你認為的。知道現階段什麼是對孩子最重要的,能更好的融入進孩子的世界。

3.永遠不要貶低你的孩子,而且你會真正的鼓勵嗎、

歌德說過:“有錯必糾是對的,但鼓勵他人上進的效果更好。”

先來說說哪些東西不是鼓勵

批評——有直接的批評、督促別人改進、還有間接的表揚其實也是一種批評

輕描淡寫——孩子對父母吐露心事想從父母那裡尋求安慰幫助。有時僅僅需要父母耐心的傾聽、重視和理解,然而父母要麼就是揮揮手打發了,要不就是說:“這有什麼呀,值得你這樣啊",孩子可能以後就不想再向你分享了。

挖苦諷刺——家庭生活需要笑聲,但要注意不要過火,不要一不留神玩笑就變成了諷刺。

人比人——還記得那些”別人家的孩子“嗎?

急於提出建議——如果孩子向父母傾訴就算事情非常容易解決,還是希望父母可以多些耐心來傾聽孩子,引導孩子找出解決辦法。

親子關係中最適宜做法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一味的補償——不小心對孩子大吼,事後千方百計補償孩子,甚至討好孩子,這是掩蓋了自己錯誤,應該實是求是的向孩子道歉,請孩子原諒,而不是試圖掩飾。

擺佈孩子——不要一廂情願給孩子施加壓力

說了這麼多那麼怎麼給孩子真正的鼓勵呢?

具體的做法有

·多注意孩子的長處;

·給孩子機會,讓他們參與、出力;

·幫助孩子,讓他們小步走,一步步實現目標。孩子有了成就了就要為他慶祝;

·和孩子交談,共同面對他們的各種恐懼 ,包括孩子未能說出口的恐懼;

·學會跟孩子說:”對不起”;

·經常告訴孩子:”我愛你“;

丹·阿蘭德在他的書中指出,“養育兒女其實也是父母長大的過程、脫胎換骨的過程以及轉變人生的過程”。

《遇見孩子 遇見更好的自己》不只是教給我們怎麼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怎麼愛孩子,我們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為了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