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维稳、治国,背书就能掌握的八股文,科举为何要八股取士?

《儒林外史》“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科举制度自隋唐时期诞生以来,便是寒门能出贵子的唯一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家族世袭官职的传统,使得社会阶层固化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选拔、维稳、治国,背书就能掌握的八股文,科举为何要八股取士?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严格命令科举考试内容全部出自于《四书》和《五经》等等儒家经典。而不能在答题中,随意的阐述自己的思想。

(一)、八股取士,有弊有利

《日知录》“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起初朱元璋只是要求士子必须以朱熹的观点为文,就是模仿圣人之言。到了成化年间,才逐步的明确的规定了考试范围。八股取士的弊端自不必多言,它禁锢了学子的思想,也使得其他书籍都变成离经叛道之物。

而且不按规范答题者,一律不得入选。就像“写鬼写妖高人一等”的柳泉居士蒲松龄便深受八股之害。那么,除了八股文带来的弊端,它是否有些许好处呢?

1. 利于定向选拔人才

凡是都具有两面性,也不能拿现今的观点看待古代的事物。科举制度是贫苦人家进阶于统治阶层的唯一渠道,不然可能一辈子都无有出头之日。当然,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在古代一直是帝王用来维持稳定的工具,但是有,总比没有强。

况且,儒家思想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儒家倡导教人向善,做仁义之人。而八股取士全部选择用儒家而论经,就是为了选拔出自己想要的人才。八股取士是所出之题目,皆来自于四书五经中的话,而学子则要仿照着圣贤的口吻引经据典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选拔、维稳、治国,背书就能掌握的八股文,科举为何要八股取士?

首先,儒家经典并不好背诵。而士子并不知道要出哪一句话,所以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将所有内容熟背,锻炼了其记忆能力。其次,在论辩的过程中,若其在条条框框之下还能够阐述的怡然自得,那便是有用之才。

2. 利于维护国家稳定

在八股取士的创立之际,并未产生民主制度。它从西方传过来并且深入人心,已然是辛亥革命以后了。那么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能够安居乐业,能够有一条直通上层的天梯便是很幸运之事。所以,古代的百姓都有崇拜明君和青天大老爷的思想。

按照当时的眼光来看,明朝已然达到了集权统治的巅峰。所以,他们想要更进一步的来维护稳定。采用八股取士,是推崇儒家思想的重要举措。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培养出来的人自幼便受这种观点的熏陶。

虽然容易产生腐儒,而且很多官员在执政一方以后就忘了自己的初心但是这主要还是归咎于体制问题。八股取士所选之人,都是自幼受到忠君爱国思想的洗礼。古代是家天下,就是说这些官员都是打工者。作为一个公司而言,自然要找全心全意忠于自己之人。保持稳定,则是对国家做的最大的贡献。

(二)、筛选取用,各有所为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科举取士是非常繁琐的,而且也并不是考中了状元或者榜眼、探花就能接着入朝为官。优异者一般是会先安排到翰林院继续进修。会给他们安排一些诸如整理先朝事物或者编修国史等文字类工作。主要还是为了看看他们在处理问题的能力,而后根据其差异分别调往各工作岗位。

选拔、维稳、治国,背书就能掌握的八股文,科举为何要八股取士?

1. 八股为载体

能力可以培养,但是忠心无法培养。古代家天下的观念,让君王理所当然的认为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八股取士,则正是他们看中的一点。自幼对士子进行熏陶,让他们当官以后也不会萌生反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百姓而言也是有些许好处的。

并不是说八股取士培养出来的人才,全部都是腐儒。在殿试的策论中,便要考验其应变能力以及对待不同问题的看法。也并不是说考完试被录取以后,就当将军,做宰相。而是要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因人而异而后为其挑选合适的工作。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如果真有那种读死书之人,便让他们去往翰林医苑,学习中医,而且他们识文断字所以撰写医术或者领略要领都比常人有优势。如此看来,八股取士只是考验其综合能力的一种方式。就是背诵内容,以及忠心程度。至于该做何事,还是要经过考验的。记忆力和忠君思想,才是八股取士的关键。

2.各阶层均接受

儒家思想自汉朝以来,便备受推崇。所以,在私塾中所教授的也大抵是其中的内容。考试,总得有一个统一的教材。如果杂七杂八的都学,家庭条件好的有能力开阔孩子的眼界,而条件差一些的自然要低人一头。

选拔、维稳、治国,背书就能掌握的八股文,科举为何要八股取士?

所以,八股取士是明确了考试的范围。正所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许多鸿儒都保持着这种思想,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和至圣先师一样桃李满天下。所以,《四书》和《五经》是底层民众所能触及到的内容。

如果选用其他学术,首先便与自己维护稳定的初衷相违背。再者,因为各种原因其他学说的思想都是藏着掖着的,更不用提实用技术,正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八股取士并不是选拔技术官僚,而是要找寻管理人才而且一定要有忠君思想。

(三)、为朝堂注入新鲜血液

科举的目的就是要打破阶层固化,不能再让贵族阶级长期把持朝政。而八股取士,则进一步的做到了这点。不论如何,为官之人都是首先要忠于君王的。即使是得益于朝堂中自己的亲戚或者老师的帮助,入朝为官但是他的感激之情,永远是将皇帝放在首位的。

试想,如若偌大的天下只有几家人说了算,那么必定会触发矛盾。那么通过八股取士,进阶之人究竟如何?

1. 气凛刚明,保家卫国

“予观今人论肃愍公事,未尝不酸鼻流涕焉,盖伤为臣不易云”。自古以来,对于于谦的评价始终非常之高。他为官刚直不阿,直言不讳,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大军兵临城下,而他率领大军打下了艰苦卓绝的北京保卫战。

如果没有于谦的力阻,明朝皇室就可能迁都南京。即使不走,那么北京也不保。他力挽狂澜,避免了重蹈宋朝的覆辙。于谦便是通过八股取士选拔出来的人才,他不贪图钱财也不在乎官职的高低。

选拔、维稳、治国,背书就能掌握的八股文,科举为何要八股取士?

只是为了能够尽心尽力的为国家做事,他是一个爱国之人也是一个以大局为重之人。也先挟持明英宗,而于谦主张“社稷为重,君为轻”。所以,这也导致了夺门之变以后于谦的被杀。除了于谦之外,还有杨士奇、杨荣和杨浦等,他们被称之为“三杨”。

他们一生经历四朝,创立了台阁体诗文并且一直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辅佐朝政。此外,还有以清廉著称的海瑞。他们都是根红苗正的士子,前赴后继的改革弊政。他们为了家国,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大义凛然。

这些人就是八股取士所选拔出来的人才,虽然他们忠君但是更爱国。忠君也并不是愚忠,能够适时的指出君王的错误便是对国家最有益之事。这就足以说明,八股取士所选之人并不是腐儒。他们在中榜以后,都是经过了选拔而决定官职的。

2. 提高办事效率

“理尽一言,语无重出”。八股取士严格的限定了答题的字数与考试时间,在未采用此法之前文章大都太过冗长。而且往往是读了半天,都没有切入正题。这就要求士子们,必须在有限的字数里写出酣畅淋漓的文章词句。

而且它还影响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比如《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还有《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以及《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等,他们都参加过八股取士。所以,在其作品中也有些许的八股文痕迹。

选拔、维稳、治国,背书就能掌握的八股文,科举为何要八股取士?

而且对于处理朝政而言,八股是一种进步。就像朱元璋他事必躬亲,但是识字有限。所以,在处理奏折时往往十分头疼。就像在读茹太素的奏折时,太过冗长甚至于想直接对他施以庭杖。所以,在此后他便命令人规定奏折的字数,按照八股文的形式来办。

八股取士所代表的科举制度,在那个时代相对而言比较先进。它比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都要公平一些。因为那两个制度,很容易形成人为渗透。这就使得苦寒人家的弟子,难以跻身统治阶层,而且对于皇帝而言也并不是好事。

结语:

归根结底,八股取士还是弊大于利的。出身于底层的明太祖,深知控制权力的重要性。所以,他才想出此法。用一把枷锁,牢牢的禁锢住所有士子的思想。他们不再去看史书典籍,也不再去吟诗作赋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前途不断的前进。

所以,八股取士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尽管它有些优点,但是对整个社会风气而言还是有很大的弊端。

参考文献:

《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