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廢除宰相,不但是一己之私,還是歷代官僚制發展的必然。

中國歷史上宰相制度起源於商代,商代的太宰就是宰相的前身,到了秦朝秦始皇正式確立了宰相制度後,宰相制度發展一直到了明朝被朱元璋廢除,共經歷了二千餘年的時間。

宰相制度的歷代變化

宰相的設立之初,就是為了協助皇帝管理天下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話說的就是宰相。

隨著後來不斷髮展變化,宰相制度逐漸暴露出了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宰相容易擅權專政。宰相一旦做大,如果沒有相應的制約力量,完全可以取而代之,把皇帝給撤換掉,對皇權產生極大的威脅。所以自從漢武帝時期後,為了壓制相權,就開始設立內朝尚書檯。而且為了防止宰相專權,武帝一朝就經歷了13任宰相,其中就有6人不得善終。


朱元璋廢除宰相,不但是一己之私,還是歷代官僚制發展的必然。

歷代為了限制相權,從西漢中期後,之前的獨相制度被廢棄,開始出現了多相制度,三公從此也為宰相。

東漢,初期是不設宰相的,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為了獨攬大權,自封宰相開始,一直到東晉滅亡,宰相就成了權臣獨攬大權的專有頭銜。


朱元璋廢除宰相,不但是一己之私,還是歷代官僚制發展的必然。

直至隋唐開創的三省六部制,宰相的權利又進一步被分散,宰相不在由三公擔任了,改由之後的三省長官來擔任。


朱元璋廢除宰相,不但是一己之私,還是歷代官僚制發展的必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後面的宋代,宰相權利的軍、政、財三權被分開,軍歸樞密院、財歸三司使,宰相此後只掌握行政權,權利被進一步剝奪。


朱元璋廢除宰相,不但是一己之私,還是歷代官僚制發展的必然。

之後宰相在經歷了元代的短暫輝煌後,到了明代,朱元璋徹底將宰相廢除。

朱元璋廢除宰相

明朝初期,政府機構完全採用了元朝的制度,設立中書省,由丞相總理禮、戶、禮、兵、刑、工六部事務。

這一制度,大部分權力都被掌握在丞相手中,使得宰相的權力變得極大。這對權力慾旺盛的朱元璋來說,自然是不滿意的。


朱元璋廢除宰相,不但是一己之私,還是歷代官僚制發展的必然。

明朝初期共有三人擔任過宰相職位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其中胡惟庸的行事作風最令他不滿。因為胡惟庸獨斷專行、驕橫跋扈,朝廷中的很多事情,凡是對自己不利的,概不上報。學士吳伯宗彈劾他,險遭大禍。他還拉攏因犯法被朱元璋懲罰的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令其在各地收集軍馬,以圖謀反。此外,他還勾結中丞塗節、御史大夫陳寧等,令陳寧坐中書省閱天下兵馬籍。這一切使得朱元璋的憤怒逐漸加深。最終在洪武十三年正月,因塗節狀告胡惟庸謀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將胡惟庸處死。

處死胡惟庸後不久,朱元璋下令,遂罷中書省,分其職於六部。並規定後世子孫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說立者,處以重刑。自此宰相這個名稱在中國朝堂上正式被除名。

胡惟庸謀反伏誅,帝以歷代丞相多擅權,遂罷中書省,分其職於六部。--《明史》

朱元璋為什麼要廢除宰相

宰相制度的廢除,其實是古代王朝,官僚制度發展的必然結果。宰相制度在歷代王朝的延續中,都發揮著雙重作用,一是“上鋪君臣、下安黎民”為皇帝分憂,二是防止皇帝權力不受控制而威脅國家。

然而這就形成了君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當在位的是明君、相權和皇權之間能協調一致,那麼國家就會快速發展,蒸蒸日上。如果在位的是昏君、相權被放大,那國家就會出現動盪,出現權臣篡位。如漢時的王莽、魏時的司馬炎、隋唐時的楊堅和朱溫等人。


朱元璋廢除宰相,不但是一己之私,還是歷代官僚制發展的必然。

所以歷朝歷代對於宰相權利都在不斷的削弱,從而防止出現宰相擅權專政,權臣篡位的現象發生。其實在宋代,宰相對比以前已經是名存實亡了。朱元璋廢除宰相,是順應了歷代官僚制度發展的歷史潮流,同時也為了穩固朱家王朝。

所以說宰相制度的廢除,不是朱元璋的選擇而是歷史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