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烟台曾经的三大“地标电影院”:它们承载的可不止是电影

夹箍儿言」说起电影跟烟台的渊源,那得追溯到民国初年了——相传卢米埃尔兄弟在发明电影后不到二十年间,那个会动的“魔术光影”便在烟台三马路的基督教堂里出现了。

有了会动的光影后,紧随其后的便是电影院的兴建——1935年,一位造钟的大老板(正是宝时的那个李东山)找来了仁德洋行的马茂兰(著名英籍传教士),挖来了时任福克斯的电影经理人波利亚科夫,大刀阔斧地改造迁移了一家由英商建办的影院,开业之际正式更名为“金城电影院”,地址坐落在朝阳街79号。

老烟台人一听便知,没错,那就是“新中国电影院”的前身了!

忆烟台曾经的三大“地标电影院”:它们承载的可不止是电影

▲新中国电影院旧址,摄于2020

与昔日“新中国”隔着南大街、北马路一站地相望的便是东风电影院了。他处于南大街与解放路交汇处,由于其建筑是横在十字路口面朝西的,所以小时候每次走到那,总以为走到烟台市的尽头了!

这家电影院虽没有“新中国电影院”那么历史悠久,但据说创下了很多烟台的第一:第一个买断电影版权的;第一个上“杜比”设备的,第一个装空调的……

忆烟台曾经的三大“地标电影院”:它们承载的可不止是电影

▲东风电影院旧址,摄于2020

顺着这个“尽头”回头往西四公里,又是一个烟台地标——工人文化宫。90前烟台生人应该都知道,那曾经还是个电影院,现在已经”昔人已成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了。

忆烟台曾经的三大“地标电影院”:它们承载的可不止是电影

▲文化宫电影院旧址,摄于2020

那么,本人为什么要把这三个地方拎出来大写特写呢,原因很简单:它们对烟台一代人而言,承载的可不止是几部电影的记忆!

本文就来谈谈那些记忆吧——

一、从电影院到的士高:电影院的兴衰之路

在笔者小的时候,每逢周末或节假日,爸爸妈妈总会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去海边玩(芝罘区的人去的自然都是“烟台山”的那个海边),而去海边的人八九不离十都会经北马路拐弯到达目的地。

就在北马路的尾端,每次经过,你总会看到一群群的人挤在一个胡同的尽头处,有说有笑好一番热闹景象。

没错,那个横在北马路尾端的胡同就是“朝阳街”了,那些围着的人就是新中国电影院门口等着看电影的观众了。我当然在儿时也加入过那些看电影的人群,只不过当时是在大人怀里抱着参加的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看电影基本上都是不花钱的,因为家长所在的单位工会会不时地发电影票,有时甚至会包场。是不是这一点就能解释那时等看电影人群的庞大以及看电影的热闹欢乐氛围,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很定,当电影走向纯粹院线市场化的时候,相当一部分的老人从此再也没有踏入电影院半步。

忆烟台曾经的三大“地标电影院”:它们承载的可不止是电影

▲新中国电影院旧址一角,摄于2020

时光荏苒,本人一晃就进入成年了。人生真的很奇妙:伴随着荷尔蒙的无节制增长,那个昔日的新中国电影院也跟着摇身一变成了“新中国"迪厅!(注意:跟着影院变身的还有整条朝阳街,红灯区的名号于是打民国后又死灰复燃了)

如果说过去的影院是人们促进感情、扩展艺术细胞的地方,那迪厅无疑就是泄欲、追时髦、结交狐朋狗友的地方了。毫不夸张地说,此时围在新中国迪厅门口的人群规模毫不亚于当年等看电影人群的规模,只不过聚集时间由白天变成了夜晚,人群由男女老少变成了单一的“少男少女”。

迪厅内的那些“内容”不必多说,至于大家在迪厅门口开展的娱乐项目,那就比昔日等看电影的丰富多了——

从叼着烟站街吹牛逼的、蹲在马扎上喝馄饨撸烤串的,到打架劝架斗架的,操着纯正的烟台话喊着大哥、小弟打招呼的……不怕看官们鄙视,这些事儿笔者都经历过,历历在目!

说到此得加点题外话了:在这些寄居于迪厅内外的群体里,少不了一类能够代表老烟台骨子里、性格里甚至文化深层次里的人,这类人你说它好也罢,坏也罢,少数也罢、多数也罢,那的确就是构成烟台人的一部分啦——没错,他们就是……当当当当……“小地包儿”啦!

每每跟朋友聊起地包文化,大家总有说不完的闲闻轶事,那情境,你能想象到吗,绝没有半点看港产“古惑仔”的鸡血感,而是读《堂吉诃德》的趣味感。

啊,跑题啦,“地包”文化将来有机会再细聊吧,回到“新中国电影院”上来,你说它地标不地标!小小一个电影院,竟串起并包容了上到电影,下到地包儿,上到烟台发展史,下到多姿多彩的市井文化……如此地方怎不让人心生敬佩。

只不过,由于当下拆迁改造、铁皮遮挡,不知那个昔日的“电影院”未来会发展成啥样。总之,记忆力的那些东西,是找不回来了。

忆烟台曾经的三大“地标电影院”:它们承载的可不止是电影

▲新中国电影院旧址,摄于2020

二、“文化宫电影院”与“夜半歌声”的痛

与朝阳街那家电影院命运相同的是,文化宫电影院也经历了几次身份的转变,最终也 BEAT 掉了,此处就不多说其那些诸如证券交易所之类的身份了,单说它作为电影院在笔者脑海中的一些记忆——那些记忆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夏天...

在我印象里,那时芝罘区夜晚南大街上两处最热闹的地方,一个是“大展”(广场),另一处便是“文化宫”了。

忆烟台曾经的三大“地标电影院”:它们承载的可不止是电影

忆烟台曾经的三大“地标电影院”:它们承载的可不止是电影

▲上为大展旧址,下为文化宫广场一角,摄于2020

昔日从文化宫正门入,映入眼帘的,那简直就是一片欢乐的海洋——左边有碰碰车、旋转木马,右边有台球、广场舞、小吃,中间是追着跑着玩着“警察抓小偷”的孩子们……唉,想想这些事情,我这心呐,炫比亚伤感了!

话说那年那天我们一家去文化宫本是看电影的(电影票自然是家长单位分的),可听人说电影里有恐怖因素,少儿不宜,于是好多家长干脆就把孩子扔在文化宫广场自行玩耍,我自然也在那个玩耍的队列里。

说到这有人该好奇了,那上映的是什么恐怖片呀……

如果本人没搞混的话,应是85版的《夜半歌声》,讲的是关于一个人被泼了硫酸,毁了容,过着不人不鬼的故事…

忆烟台曾经的三大“地标电影院”:它们承载的可不止是电影

▲《夜半歌声》电影海报,1985

唉,你说人得倒霉的时候喝个汤都能掖着!我当时不知道脑子哪根筋坏了,突然萌生了想去看看大人们看的电影是什么的念头,而就在我钻进影院幕帘时,电影刚好演到被泼硫酸那人露脸的戏份!

据大人说当时我是被吓蒙了,我妈的一个同事看到了我,第一时间捂住了我的眼睛,把我抱了出去。之后便是本人数年被“夜半歌声”噩梦的困扰,不在话下。

几十年过去了,每每想到那个自己在电影院被捂住眼抱出去的场景还鲜活在目,心惊胆战的同时,不得不佩服那时的导演——拍个恐怖片真下血本呀!不像现在抗日剧,子弹都打成筛子了,还是小鲜肉一个!

话不多说了,本人对“文化宫电影院”的情感,全容在上面这个故事里了。

最后再说说东风电影院吧——

三、从一中到东风电影院:童年的最后记忆

本人的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是在烟台一中过的,那一次,学校慰藉这一批“儿童”的东西便是组织去“东风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不对,该是两场。我记得当时是跟同学们一起从学校骑着自行车,一溜大下坡到的影院…

至于看的什么电影,别的同学不知是否记得了,我是清楚的很——那是李连杰演的《精武英雄》、尼古拉斯·凯奇演的《勇闯夺命岛》。

忆烟台曾经的三大“地标电影院”:它们承载的可不止是电影

▲《勇闯夺命岛》电影海报

现在想想这两部电影的安排着实有意思:一个塑造的是本国英雄,一个塑造的是美国英雄;一个靠的是中国功夫和兄弟情义,另一个靠的是肌肉加团队协作;一个最终和敌人握手言和,从中悟出了个武术哲学,另一个最终靠一己之力拯救了国家和人民,皆大欢喜。

两部电影搁在一起,多么对称,多么相似,多么和谐,同学们在一起看片,绝对不会出现CBA两队互殴情况。

当然,那时过六一看电影的我们可没现在那分析电影的脑子,那时只知道打的过瘾,打的好看,打的帅!

但话说回来了,有些教育真的是潜移默化的,而其中的一部分,就发生在这些记忆中的电影院里。新中国、文化宫、东风也好,大光明、艺都、儿童影剧院也罢,它们承载呈现的是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与教育环境。

它们现在在烟台的地界里都不复存在了,但愿它们不会在烟台人的记忆中消失。

忆烟台曾经的三大“地标电影院”:它们承载的可不止是电影

▲老东风电影院所在十字路口,摄于2020

(本文结束)

看烟台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看烟台本土原创听来自『烟台夹箍儿』的声音。

公号「yantaijiagu」与头条「烟台夹箍儿」为同号。

本号所有文字、视频、音频、图片若非特殊注明均为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