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亂世生,卻在襁褓養。劉禪:只是在見證,並沒有歷練


既是亂世生,卻在襁褓養。劉禪:只是在見證,並沒有歷練

想得起劉禪,是因為有句話叫做:扶不起的阿斗。

阿斗就是指劉禪,成為教育界的反面典型已近2000年。

想想,也怪可憐的,無論多少輩子,是不大可能翻身的了。

阿斗生於亂世,其父劉備一直寄人籬下,

連個安身場所都沒有。

話說當年劉備脫離袁紹陣營,

跑到荊州劉表那裡混口飯吃。

終於可以安心下來,啟動造人工程。

建安十二年(207年),甘夫人生下阿斗。

《三國志·蜀書·二主妃子傳》時記載著這個重要時刻:

“先主甘皇后,沛人也。

先主臨豫州,住小沛,納以為妾。

先主數喪嫡室,常攝內事。”

翻譯一下就是:

先主甘皇后,沛縣人。

先主幾次死去正妻,甘皇后常常主持家政。

她隨先主到荊州後,即生下後主劉禪。

那時的劉備,已經46歲,在荊州依然立足未穩。

曹操有意跟劉備過不去,率軍南下荊州抓劉備。

劉備無力抵擋,只能丟下老婆孩子狂奔。

連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保不了,

劉備的上半輩子過得實在窩囊。

甘後抱著劉禪一路苦追,

幸虧趙雲捨命保護,甘後母子才免於兵難。

這一路上,劉禪能保住小命就不錯了,

只是在見證,並沒有歷練。

因此,不要說生於非常年代就是資本,

很多人只是苟且地活著,

並有沒有真正歷練。

在荊州站穩腳之後,劉備正式啟動開掛人生。

劉禪過上了幾年安穩日子,不用顛沛流離了。

建安十六年(211年),50歲的劉備,

應劉璋邀請率軍入川。

既是亂世生,卻在襁褓養。劉禪:只是在見證,並沒有歷練

四歲的劉禪留在荊州,

生母甘夫人不幸去世,繼母孫夫人撫養。

由於劉備與孫小妹的結合是政治婚姻,

孫小妹頭腦非常清楚,

因此就沒有委身於劉備,

壓根就沒打算給劉備續後。

繼母的覺悟,歷來都不會很高,

孫夫人脾氣火爆,還仗著有孫權這個後臺,

根本沒把劉備放在眼裡,

她沒把劉禪搞死就不錯了。

這裡只能說劉禪比較幸運,

遇到一位不怕事,但也不惹事的繼母。

劉禪很長一段時間,

是作為劉備家族傳宗接代的獨苗存在。

根正苗紅,系萬千寵愛於一身。

劉氏一族想興旺,風險特別大。

當然,屆時一起留在荊州大本營的,

還有諸葛亮、關羽等追隨劉備的鐵桿,

劉禪在大家的呵護中快樂成長。

這也就出現了對劉禪的瞭解,

諸葛亮居然比劉備這個親生父親

要深刻幾分這樣的咄咄怪事。

蜀先主劉備駕崩前,

有一段囑託身後事的記載,

其中提到後主劉禪的部分:

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

甚大增脩,過於所望,

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汝父德薄,勿效之。《諸葛亮集》

一般的人只注意到了這裡邊的名人名言,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說得太好了,此處有掌聲。

既是亂世生,卻在襁褓養。劉禪:只是在見證,並沒有歷練

後來細想似乎哪裡不對勁:

讓人覺得這裡面藏著什麼陰謀,

劉備對自己兒子劉禪的瞭解和認識,

竟然還需要通過他人的評價,

諸葛亮竟然比劉備還要了解劉禪。

這到底是誰的兒子啊?

說句直白話,劉禪身子屬於劉備的,

搞DNA檢測,與劉備的相似度絕對在99%以上。

但他的思想卻屬於諸葛亮的,

完全是按照諸葛亮想要的模式成長。

在劉禪的成長路上,

作為父親的劉備嚴重缺位。

劉備作為父親是失敗的,

只負責生,卻不負責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稱漢中王,

達到了人生事業的頂峰。

十二歲的劉禪跟著沾光,被立為王太子。

然則,劉禪只有太子之名,

能力和實力都是不具備的,

權力更是想都別想。

倘若放他去與曹丕曹植鬥,

保證打不到三個回合就嗚呼哀哉。

用和平方式培養出來的指揮官,

終究難堪重任。


諸葛亮是劉禪實際掌控蜀漢大權的最大障礙!

只不過,劉禪被諸葛亮洗腦太久太深,

可能他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是個障礙。

只認為,有人替自己操勞國事,生活是幸福的。

以諸葛亮的絕世才華,教好劉禪並不是件難事。

再上劉禪並不笨,從某些方面衡量,

他的智商比一般的人還是要高出許多。

然而,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奈,

諸葛亮對劉禪的教育,

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非常明顯。

最終的結果,就是高分低能。

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諸葛亮,

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前,

諸葛亮在集團只排第四,

自己都沒有多少實踐機會,

又怎麼能讓劉禪在實踐中成長呢?

就算他有這個心,也沒有這個力。

更大的可能,諸葛亮壓根就沒有這個心。

如果向劉備提出

讓劉禪去實踐歷練的建議,風險非常大。

諸葛亮一生謹慎,絕對不會做這種虧本專賣。

既是亂世生,卻在襁褓養。劉禪:只是在見證,並沒有歷練

建安十八年(213年),

諸葛亮、張飛、趙雲奉令入蜀作戰時,

基本不太可能會帶上六歲的劉禪,

只能把他留在荊州,

享受快樂的童年生活。

在此期間,劉備先後發動了

與孫權爭奪荊州南部諸郡、

劉備與曹操漢中之戰等重大戰事,

都沒有把劉禪帶在身邊,

以讓其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三國亂世,能打仗會打仗是第一本領。

劉備自己不帶,其他人誰敢帶?

劉禪是在安樂窩裡成長起來的。

反觀曹操,就非常重視實踐中培養接班人,

既然自己沒有結束戰爭的能力,

那就讓接班人在戰爭中學會戰爭。

於是,把有培養前途的幾個兒子帶在身邊,

親自調教,讓他們在實踐中茁壯成長,

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看看接班人曹丕:六歲學會射箭,八歲學會騎馬,

十歲就隨父親征討張繡。

而曹操的大兒子曹昂,

曾經是最理想的接班人,

就是在徵張繡時因救曹操而死的。

曹操有資本,兒子多,

前前後後生了25個兒子。

而劉備當時就一個劉禪,

後來才又生了倆,但基本不成器。

數量一比,實力差距就出來了,

將唯一的接班人帶到前線去,

劉備承擔不起這個風險。

數量差距太大的時候,

談質量問題顯得非常奢侈。

曹操死了曹昂,還有曹丕,

倘若曹丕也死了,後面還有一長排,

他根本就不缺接班人,

並且一直都可以優中選優。

而劉備就差得遠,總共就3個,

唯一拿得出手的就劉禪,

倘若讓劉禪學曹丕到處征討,

一旦出現意外,

蜀漢的根基就斷了,

根本就不用再打。

因此,敢不敢冒險,

還得憑實力說話,

你有輸得起的實力,

才能放手一搏。

想想現在許多人,一衝動就去冒險,

結果搭上了自己的年輕生命。

冒險是個技術活,更講究實力。

實力不具備的時候,

老老實實待著,等翅膀長硬再說。

劉備輸不起,更不敢冒險,

最後無奈在白帝城託孤。

那個時候,蜀漢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看看歷史上,只要是託孤的,

意味著皇權旁落,

結果往往都不會太好。

我們在強調一件事情的時候,

一定要強調綜合實力,

兩個對手的較量,

絕對不是面對面的單打獨鬥。

既是亂世生,卻在襁褓養。劉禪:只是在見證,並沒有歷練

既要比統帥的謀略、膽識和胸襟,

又要比武將謀士的忠心與能力,

還要比接班人等後備力量建設。

倘若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大業怎麼辦?

曹操、劉備、孫權都面臨這個問題,

但最先在北方站穩了腳的曹操,

騰出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培養後備力量,

在三國爭鬥中笑到了最後。

就連培養接班人,帶兒子上前線,

曹操死一個曹昂,

也就是死了二十五分之一,

後面還有好多人等著排隊。

但倘若劉備沒了劉禪,

卻是百分之百的輸,

徹底失去了翻盤機會。

總說阿斗扶不起,他也很無辜啊!

缺乏歷練的人生總是如此悲催。

在劉備南逃過程中,

趙雲冒死也要救劉禪,

創造七進七出的神話,

其意義也在此,

因為劉備輸不起。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去想,

為了你劉備的兒子,

卻不惜差點犧牲一個大將的性命,

這種做法能得到人心嗎?

劉備集團的人才力量建設總是不盡如人意,

真值得好好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