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流社会浮华的背后,折射出人性刺骨的荒芜

《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流社会浮华的背后,折射出人性刺骨的荒芜

刚刚拜读了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扛鼎之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作于1925年问世,当时初次出版的时候,销量一般,但是却受到当时美国社会很多名家的赞誉。

我在看村上春树所著的《挪威的森林》的时候,也发现,书中多次以“我”的主角身份反复提到《了不起的盖茨比》,是青春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陪同伙伴”。

张爱玲也曾说:菲茨杰拉德是我最推崇的美国作家,他是个天才,写作技巧高超,他的作品有强烈的时代特性,叙述清晰,文风优雅。

《了不起的盖比茨》的故事梗概

这部作品主要写的是穷小子盖茨比和富家千金黛西的感情纠葛。盖比茨爱慕黛西,却因自己的贫穷导致两人失之交臂,后来盖茨比参了军,黛西嫁进了豪门。退伍后盖比茨意外发了一笔大财,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期待回到了故土,准备和黛西重温旧梦,哪知,黛西已非几年前那个单纯的少女了,她的声音里充满了金钱的味道。

盖茨比为了约黛西出来,花了很长时间筹备,在黛西家对面的海湾里,埋下了一座宫殿般的豪宅,经常举办盛大宴会,夜夜笙歌,吸引无数“飞蛾”前来赴宴。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吸引黛西的注意。黛西如愿来了,两人互诉衷肠,盖茨比一次次地忐忑中,反复确认黛西是否爱自己。

《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流社会浮华的背后,折射出人性刺骨的荒芜

尽管黛西无数次表示自己是爱盖茨比的,但是最后两人私奔时,黛西因精神过度紧绷,导致失手开车撞死了一个女人,盖茨比不愿黛西受到刑罚,准备自己承担罪责。

而黛西的丈夫对盖茨比怀恨在心,在这个死掉的女人的丈夫面前添油加醋,混淆是非,导致她的丈夫误以为两人有奸情,于是冲动之下枪杀了盖茨比。盖茨比死后,黛西面都没露过,下葬的时候,坟前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他的父亲,一个是他的邻居,也就是文中的第一人称“我”。

菲茨杰拉德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关联

每一位超越时代的作品背后,都带有作者的生活痕迹和对于人生的深刻领悟和思考。如同《红楼梦》之于曹雪芹,少年曹雪芹经历过,从家族鼎盛时期跨度到颓败没落的境地,“满纸荒唐言”的背后,皆是作者的对于现实社会的泣血申诉。

而《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与菲茨杰拉德的生平经历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书中的女神黛西这个角色作者是整合了自己的两次恋爱经历虚化出来的。菲茨杰拉德18岁的时候结识了富家千金吉内瓦.金,她美丽非凡,盖茨比对她一见钟情,但是两位地位的悬殊使得这段爱情注定要幻灭,吉内瓦.金的父亲,曾厉声呵斥他:穷小子休想娶富家千金。

这句话让年轻的盖茨比受到了极大的羞辱。后来认识了他的第二位恋人泽尔达,这位姑娘同样也是星光闪耀,菲茨杰拉德展开了猛烈追求后,泽尔塔答应了他的求婚,同时开出来条件:必须足够有钱让她过上理想的生活。

泽尔塔喜欢喧嚣热闹,挥金如土,刚开始他并不符合她的条件,直到1920年,他的《人间天堂》为他赚到了一大桶金,两人才正式结婚。

可惜后来,这段婚姻的结局并不好,泽尔塔也是个才女,盖茨比曾多次采用妻子的笔记所写的内容应用于自己的书中,不服输的她不愿意甘居幕后,也想要重拾自己的价值,于是疯狂练习荒废已久的芭蕾舞技,因疲累过度引发精神分裂症,住进了精神病院,而菲茨杰拉德本人因为社会变迁,爵士时代的消沉,也开始走向人生末路,44岁就撒手人寰。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流社会浮华的背后,折射出人性刺骨的荒芜

从菲茨杰拉德的情感经历来看,他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仿佛成了自己的某一个分身,同样爱上了富家千金,而这个富家千金黛西是个金钱崇拜者,贪慕虚荣,声音里都充满了金钱的味道,而自己不过是一个穷小子出身,为了实现迎娶白富美,必须得拼命奋斗才能赢得抱得美人归的资格。

而无论怎样努力,重温往昔已是不可能,结局如同被命运施上了魔咒,谁也无法扭转。如同作品中最后那一句话:于是我们奋力前行,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从某一种意义来讲,菲茨杰拉德借助盖茨比的命运,书写了自己波澜起伏的一生,从贫穷失意到盛名鹊立,最后又回归到颓败荒凉。命运兜兜回回,又回到了起点。无论是菲茨杰拉德还是盖茨比,他们的人生,都如同幻梦一场,始终在追求自己所谓的纯真梦想,最后又都不可避免地被现实将了一军。

从盖比茨的个性来看“自卑和超越”

在很多人看来,盖茨比爱黛西超越了自己的生命,对爱情的向往和付出,即使面对生死也毫不退缩,这与当时上流社会的虚伪自私形成了鲜明对比,正是众人的麻木不仁才凸显了盖茨比的重情重义,了不起这三个字也许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他的这种自我奉献的精神上。因为稀缺,因为无私,所以了不起。

而事实上,在我看来,盖比茨不顾一切追求黛西,要与她在一起,爱情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他要完成一次对自我的超越。

《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流社会浮华的背后,折射出人性刺骨的荒芜

在著名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到,人这一生一直在与自己的自卑感做斗争,为了补偿这种“不如人”的感受,必须得通过各种方式来超越自我的局限,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盖比茨在初次追求黛西遇到阻碍后,精神上受到了打击,这种“不配得”的屈辱经验促成了盖比茨励志要成为“富豪”,立志要将自己失去的夺回来,只有这样做,他对自我形象的期待才得以完型。

也就是说,他是想证明自己足够好,好到值得拥有黛西这样完美的女神。这是人的本能驱力所决定,得不到的,永远是卡在心理过不去的那道坎,于是才要拼了命地去拥有,因为黛西于他,不仅是一个想要追求的女人,而是承载了他青春记忆中全部的梦想和希望,他自然是不希望她被毁灭的。

盖茨比越是纯真,现实就越显得残酷

盖茨比为爱孤注一掷,用尽全力却落得惨淡收场,生前的门庭若市,死后的荒凉凄惨,形成了一种颇具讽刺效果的鲜明对比。

先不说那些平时交往密切,经常参加宴会的嘉宾们,就连深爱的黛西也连电话都不打来一个,整个人如同消失了一般。不禁让人怀疑,人性怎会如此冷漠虚伪,口口声声爱着盖茨比,行动上却狠狠地打脸,到底爱是什么?

实际上,在我看来,黛西应该是爱盖比茨的,不然不会选择和盖茨比私奔,不会精神过度紧张,而爱却分为很多层次,她的爱是建立在盖茨比的财富和“足够爱她”的基础上,盖茨比的激情与狂热让她一时受宠若惊,再加上自己的丈夫又花天酒地,她的心受伤了,需要找另一种情感寄托,于是选择了对她痴心一片的盖茨比,这是一种建立在利益和个人情感索取上的权衡之选。

《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流社会浮华的背后,折射出人性刺骨的荒芜

归根结底,黛西爱盖茨比,但是更爱的是她自己,为了自保,为了自己的声誉,所以,盖比茨的生死在这些她个人的利益面前显得渺小而卑微。这是人性的可怕和现实之处,所谓患难之时见真情,这个时候,就足以见到黛西小姐的“真实”了。

从这部小说中,折射出的人性弱点

现实中,很多人都曾是盖比茨,最终却活成了黛西。在爱情里,曾几何时,我们都有过对爱的纯真梦想。无关物质,无关地位,无关家庭背景,只是纯纯地相爱,傻傻地付出,只是,往往纯真的爱情让人盲目,盲目就会不断碰壁受伤,受伤就会痛,而每痛一次就会促使我们,长出一层坚硬的盔甲来保护自我,盔甲足够厚了,不会再感觉痛了,却也永远失去了真诚和坦荡。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这个叫做“自我防卫机制”。当人在面临威胁的时候---这个威胁指的是内在的负面情绪体验,会自动生出一种自我保护的措施,这种自我保护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免受强烈负面情绪的刺激,从而免除伤害,但是,同时也隔绝了自己与内在自我之间的真实链接。

对于很多人而言,所谓成长,通常是以牺牲真实自我表达为代价,不敢哭,不敢肆意袒露心声,不敢追求真爱,更不敢失了自尊。我们被很多外界的评价和看法携裹了内心的赤诚,在人生路上,一次次地迷失,最终与自己隔离,彻底把真实的自我囚禁在了无人抵达的荒岛上,甚至连自己也去不了,孤独就是这样来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流社会浮华的背后,折射出人性刺骨的荒芜

苦与乐相伴相生,才是人生常态

人这一辈子到底在追求什么?金钱,地位,尊崇,美貌,这些通常都在普世价值观里,被视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在心理学的调查研究中,这些都不足以支撑一个人永远的幸福快乐。人这一生,好运气和坏运气都是有定数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苦与乐,悲与喜都是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人不经历痛苦,就不会体验到真实的快乐,举个例子来说,从小天天吃山珍海味的人并不会觉得这些东西有多好吃,这让我想起了《宰相刘罗锅》中,康熙皇帝曾在民间吃过一次白糖拌红薯,自此念念不忘,认为这是人间至美,比宫里那些常人看来一辈子也吃不上一次的珍馐美味强多了。

而这种食物不过是平常百姓家的寻常食物罢了,从未历经过生活磨难的人,很难体会到自己正在享受的幸福是多么来之不易,也就不会去用心珍惜,更不能体会这种在别人眼中的幸福,对于自己而言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

《了不起的盖茨比》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是,奢靡的生活并不能使得人生变得更加高贵,膨胀的财富欲望若不能和正确的个人信仰相结合,结果可能会把生命导向荒芜,如同黛西,如同书中那些毫无灵魂与人情味的过客,坐拥财富,却灵魂空洞荒芜。

不如,做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即使被现实打得落花流水,也能在灵魂中生出永不凋谢的花来。

17�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