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孤獨死”——獨居老人的孤立與絕望

你是否設想過孑然一身老去的場景?或者是否害怕這樣的晚景淒涼?一生一世繁華落盡,故人往事好似落葉紛紛,子女遠遊生活拮据,被人記起已是奢求,遑論乾淨體面地逝去。

這樣的場景在日本無需設想,自七十年代起“孤獨死”現象出現,發展到現在幾乎每一小時,都會有三個老人孤獨死去。所謂“孤獨死”,在高度發達也高度老齡化的日本已是常態。

探訪日本街頭,你會發現哪怕七八十歲的老人都在拼命工作,本該頤養天年,古稀耄耋之歲卻在開車拉貨下海捕魚的日本國民不得不保持幹勁。

退休年齡和領取退休金的門檻一改再改,他們與年輕人一起在職場上競逐。殯葬公司在地鐵上為潛在客戶投放的廣告提供各式各樣的葬禮,好像是為這些奔忙勞碌的老年人構建一個可能的歸宿。

與老齡化社會現狀相呼應的跡象可以在職業生活中尋找到蛛絲馬跡。日本有一種從事特殊保潔工作的人,他們的名字叫做“孤獨死清理員”,工作內容就是處理獨居老人去世後無人打掃的屋宅。

堆積成山的垃圾,腐臭橫流的屍水,蠕動翻湧的蛆蟲,把孤獨困苦的老年人一點一點,蠶食吞噬。

日本“孤獨死”——獨居老人的孤立與絕望

日本老人

超老齡化社會的滄桑與孤獨

據2019年日本總務省公佈的數據,日本65歲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佔比已達28.4%。而總人口中65歲以上人口的比例大於或等於21%即為超高齡社會。從這兩組數據來看,日本的年齡結構已然是高度發達的社會形態之下的高度失衡。

如果數字無法讓你想象,影像則會來帶更直觀的感受。日本放送協會NHK有一檔名叫《72小時》的記錄節目。

節目組會選取特定的地點或者場景並在此地進行為期三天的拍攝,採訪經過的人,探尋他們背後的故事。可以說這檔節目是一個很好的瞭解日本社會的窗口,許多日本社會的特定風貌都在這裡得到最真實的展現。

日本“孤獨死”——獨居老人的孤立與絕望

日本孤獨老人

在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或者簡陋的關東煮門臉,都可以見到行色匆匆的老年人,問及年齡時主持人往往都會被震驚一下。八九十歲能讓你想到什麼?含飴弄孫還是天倫之樂?銀髮翻飛甚至步履蹣跚的他們買完食物之後要奔赴的是工作場地,公司或者漁場。

但即便如此,日本的就業形勢依然有大量的崗位等待填補空白。無人可用,沒有年輕人可用,國家與社會的運行卻需要勞動力支撐,仍在工作崗位上的等待退休的老人就不得不繼續堅持。

暮年的生活狀態未能像曾經設想的那樣變得輕鬆,反而因為年邁蒼老更加艱辛。甚至有實在沒有出路的老人,只為了能夠住進監獄,而去行竊。擁有穩定生活的代價也並不高昂,或許偷走便利店的一塊麵包就已經足夠,換來的卻是監獄裡不用奔波,而且有人看管的餘生。

愛人或是朋友相繼離去,人在變老的過程中身邊人只會越來越少,逐步斷開與世界的聯繫和牽絆,無人照料無人過問。獨居的老人走向“孤獨死”的過程,也是漸漸與世界切割的過程。

日本社會有難以計數的老年人,他們的孤立無援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日本“孤獨死”——獨居老人的孤立與絕望

工作中的日本老人

文化心理的疏遠與獨立

即使日本地處東亞,黃皮膚黑眼睛的外形之下卻已經是一顆被高度發達的西方文明浸染的心。明治維新以來,高度發達的經濟社會形態背後,是對西方工業文明的接納與認同。

有學者將日本文化形容為“洋蔥頭”,即沒有核心的文化構建方式。

一層一層剝開,儒家文化或是民主自由層疊交錯,漢唐遺風與工業面貌共同構成了日本文化的內外表裡,“慕強”的本性註定使日本向近代輝煌的歷史靠攏,日本人的內心,與中國人喜愛熱鬧的心境相反,更多的是追求自主,自立,自由。

經歷過戰後經濟增長與發展,日本社會對於財富的追逐已經到達一定程度,社會形態的發展也漸次穩定,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他們都有自己的房間,封閉的環境為獨處提供了可能。追求獨立的思想,奉行個人主義,不善人際交往,都正在使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化身一座無人的孤島。

日本“孤獨死”——獨居老人的孤立與絕望

日本

如果比較中國人與外國人對親情的渴望與依賴,會發現中國人的血脈相親幾乎在用生命糾纏,父母子女之間的強聯繫是割捨不掉的情感。

西方世界的思維一樣擁有濃烈親情,但他們的想法是“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分開生活,成年之後的相處模式更像是朋友,所以中國式的唸叨與牽掛在倡導“獨立自由”的思維模式下並不多見。

中國人逢年過節要相聚要團圓,基因血脈裡就不肯與熱鬧溫暖的集體相分離。日本人卻非常害怕給別人添麻煩,能儘量不互相打擾就儘量不去做不必要的溝通。

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彼此麻煩著才互相糾纏在一起。為什麼日本文藝作品的主題永遠與寂寞孤獨相關聯?

如果紓解孤獨困苦的方式更多的存在於現實生活,或許落在筆端的寂寞絕望就會少一些。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已經形成不可逆轉的孤獨態勢。他們何嘗不渴望汲取溫暖,只是已經漸漸遺忘走近別人的方式。

日本“孤獨死”——獨居老人的孤立與絕望

日本孤獨老人

如何打破“孤獨死”困局

在空蕩蕩的房間裡一個人等待死亡是一件寂寞至極的事,這些喪失行動能力的老人在死前都在努力發出想要被外界注意到,求救的信號,他們在紙上寫下“有人能幫幫我嗎”的句子,卻無人應答。等到孤獨死清理員上門時,腐臭的房間裡已經完全喪失了最後一絲生氣。

體面而尊嚴的死亡都變成泡影,來時形單去時影只,想來不止唏噓,更有害怕。魯濱遜尚且有“星期五”的陪伴,人是群體的社會性動物,終其一生都在拼命逃離孤獨,而這些獨居老人卻在生命的終章被迫無聲無息地消逝,該是何等寂寞。

有人將真正的徹底意義上的死亡定義為“不再有人記得”,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牽扯著我們行走於世。

“有人的地方才是人間。”在電視節目裡,一位獨居的老人這樣說道。他一直在等待死亡,因為自從親人相繼去世之後,“世界上已經沒有人認得他了”。

日本“孤獨死”——獨居老人的孤立與絕望

日本孤獨死清潔員

不止日本,中國如何擺脫此等境況已經成為避無可避的命題。龐大的人口基數之下,是更加複雜的老齡化狀態。我們的社會能避免這樣的人間疾苦麼?

孔子的理想也莫過於此,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要想實現卻並非一朝一夕可成,向真正的天下大同邁近,完善社會保險機制,以社區為單位進行關注幫扶,都是國家付出的努力。

日本“孤獨死”——獨居老人的孤立與絕望

街頭的日本老人

日本政府對獨居老人的在細節上的關注也值得借鑑,他們通過檢測家庭水電用量及繳費情況來判斷老人狀態,及時詢問,付諸關切,努力避免“孤獨死”的發生。縱然孤獨的狀態無解,這一線微弱的牽絆也是他們存活人世間被記掛的證明。

但從根源化解這種孤立絕望的心境,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只願,人間顛沛,皆有歸所,世間離亂,終有盡時,鰥寡孤獨,不復困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