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3大幸事:遇良師、得良友、握良機

董卿在《朗讀者》節目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從某種意義上說,世間一切,都是遇見。


冷遇見暖,就有了雨;冬遇見春,有了歲月;


天遇見地,有了永恆;人遇見人,有了生命。”


遇見,便有了一段關係的開始。


有些遇見,匆匆開始,卻又草草結束,帶不來任何好處。


而有些遇見,則是存於時間長河中,藏在細水流長裡,給人們以溫暖和希望。


人生最大的幸事,莫過於遇見一位良師,得到一位良友,握住一次良機。



人生3大幸事:遇良師、得良友、握良機

遇良師,春風化雨


韓愈的《馬說》中有這樣一句話:“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千里馬需要有伯樂的賞識才能展現其奔騰遠方的能力,人們也需要有良師的指引才能激發出自己的潛能。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蘇步青,在《懷念我的老師》中提到了讓他從年少懵懂到終有作為的三位恩師。


蘇步青的家庭並不富裕,十歲才作為插班生進入一所小學,成績也一直不太理想,經常都是班上的倒數第一。


剛上學那會,語言不通,成績也上不去,甚至還有老師讓蘇步青的父親把他帶回去種田算了。


但有一位陳老師卻絲毫不嫌棄他,會主動地與他溝通交流,耐心地鼓勵他努力學習。


陳老師還曾開導蘇步青:

“我看你的資質不差,只要好好努力,一定會成為有用之才。”


陳老師的這一番話給了蘇步青極大的鼓勵,最終他也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中學。


也正是在中學時期,蘇步青遇到了另外兩位恩師。


當時有一位教數學的楊老師,上課生動有趣,在課前還給他們講述了科學救國的故事。


這讓原本對文學方向感興趣的蘇步青轉而研究數學方向,也是從那時起,開啟了他成為偉大數學家的征程。


第三位恩師是當時兼任幾何課程的洪校長。


這位洪校長不僅傳授知識,在蘇步青中學畢業之後,還資助了他200塊銀元前往日本留學,並鼓勵他一定要為國家富強而讀書。


三位老師的教導和鼓勵,無疑是蘇步青成功路上的一股助力,讓他得以發揮自己的潛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從古至今,流傳著許多關於老師的佳話。


從“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再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這一句句,無一不包含著人們對老師的稱讚和崇敬。


就像隨風潛入的雨滴一樣,伴在身側的良師,是我們前行路上明亮的燈塔,亦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領頭人,給我們以潤物無聲的滋養。


人生3大幸事:遇良師、得良友、握良機



人生3大幸事:遇良師、得良友、握良機

得良友,如魚得水


特別認同培根說過的一句話:“最難忍受的孤獨莫過於缺少真正的友誼。”


在人生的這趟旅途中,我們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


有的人只是陪著你走一段路,中途便獨自離去。


而有的人則可以與你相互扶持,陪著你走完全程。


而這個人,往往就是那個可以讓你感受到如錦上添花般美好,或如雪中送炭般溫暖的朋友。


父親曾經給我講過他和李叔叔的故事。


父親小時候家庭並不富裕,上學那會,光是學費就可以讓家裡揭不開鍋了。


後來考上了大學,但看著高昂的學費,父親一家只能面面相覷。


李叔叔知道了之後,就拉著父親去找兼職,跑遍了家鄉的大街小巷,最後在一家餐廳找了份工作。


一個月之後,李叔叔連帶著他那份工資一起遞給了父親。


父親說,印象裡,李叔叔只說了一句:“以後賺錢了再還我。”


直到現在,父親的嘴邊都還經常掛著李叔叔的名字,常常唸叨著:

“有這麼一個隨時都願意拉你一把的朋友,真好。”


人們常說:“多個朋友多條路。”


誠然如此。


無論我們將要踏上哪一條路,路上都一定要有一個願意陪你度過難關,闖過重重阻礙的人。


很羨慕魯迅和瞿秋白二人的友情。


1932年,魯迅和瞿秋白二人初識,但總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就像瞿秋白所說的一樣:“我們是這樣親密的人,沒有見面就這樣親密的人。”


在瞿秋白遇難被捕的之前,常常到魯迅家裡避難,魯迅每次也都是熱情接待,從不怕麻煩。


二人在文學上也是十分合拍。


經常互評對方的作品,會毫不客氣地指出錯誤,也會毫不吝惜地表達讚揚。


有一次,魯迅翻譯的小說《毀滅》剛出版,就給瞿秋白寄了一本。


瞿秋白也給魯迅回了一封長達6000字的回信,信中盡顯對魯迅的稱讚和鼓勵。


後來,瞿秋白英勇就義後,魯迅還拖著病重的身體為亡友編寫了《海上述林》,以寄哀思。


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二人就這樣相互鼓勵,相互扶持,共同成長,彼此成就。


在人生這條路上,有些只是擦肩而過的過客,而有些則是需要去珍惜的友人。


與良友相伴,身邊的道路也會越走越開闊;與良友同行,前進的方向也會越走越清晰。


身邊得一良友,就如伯牙鍾子期般的高山流水遇知音。身邊的良友有多多,你的人生就有多順。


人生3大幸事:遇良師、得良友、握良機



人生3大幸事:遇良師、得良友、握良機

握良機,節節高升


艾略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對於不會利用機會的人,時機又有什麼用呢?一個不受胎的蛋,是要被時間的浪潮沖刷成廢物的。”


深以為然。


人們常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沒有準備的人只會待在原地,妄想著機會去找他;而有準備的人會主動出擊,努力地去尋找機會。


生活中也常常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比如,在應屆生找工作的浪潮裡,一部分人只會幹看著各大公司的招聘信息,但卻從不投遞簡歷。


而有一部分人則會起早貪黑地參加各種招聘會,極力地向各大公司展現自己。


再比如,在一家餐廳裡,有的服務員只會變著法地想著怎麼偷懶;而有的服務員則可以因為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而升職加薪。


生活有苦也有甜,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或苦或甜,在於你能不能把握住由苦至甜的時機。


就像一塊味苦的黑巧克力,只要你抓住了加白糖或牛奶的時機,它便可以變甜。


人生亦是如此。


大學的時候,計算機專業的老師給我講過一個故事。


三年前,他帶的班上有位叫佳佳的學生,畢業之後進入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實習。


佳佳雖然讀的是計算機專業,但是編程的能力並沒有很好,但佳佳在大學期間擔任了計算機俱樂部的部長,這讓她有了一身出色的管理能力。


在實習的頭一個月,公司裡帶她的程序員都時常懷疑她到底是不是學計算機的。


有一次,公司的管理部門要開始招新,佳佳果斷放棄了編程這一道路,轉而投遞了管理部門的簡歷。


後來,憑藉著自己幾年的部門管理經驗,佳佳成功地得到了上司的欣賞。現在呢,她也已經成為了一名管理部門的經理。


老師也經常吐槽到:

“如果佳佳當初沒有抓住機會面試管理部門的話,現在可能早就因為垃圾的編程能力被開除了。”


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機會,但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遇到過,也不是每個人遇到了就能抓住它。


就像狄斯累利說的:“人生成功的秘訣是當好機會來臨時,立刻抓住它。”


好機會就像一個風箏,你拽著風箏線,就好像拽住了機會。


但只有當你找準風向,蓄足力量時,才能更好地掌握這隻風箏,才能讓這隻風箏飛得越來越高。



作家弗雷德裡克•巴克曼曾說過一句話:“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有那麼一刻決定他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遇見良師的那一刻,給人以春風化雨般的滋潤;


得到良友的那一刻,給人以如魚得水般的喜悅;


握住良機的那一刻,給人以節節高升般的希望。


要相信,不管是遇見什麼,這都是一種緣分,是一種幸運。


唯有珍惜這些遇見,才能讓我們的人生有著源源不斷的動力。


願,有著滿腔熱血的千里馬終遇伯樂,惺惺相惜的二人終成知音,努力奮鬥的你我也能終握良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