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袁紹篇(中)——何進背後的策劃者

漢末群雄系列之袁紹(中)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袁紹重大事件之四——西園八校尉

上期講到袁紹待價而沽在京城“隱居”數年,等來了大將軍何進上臺,這才再次步入仕途,而且是一步登天成為了何進的左膀右臂,對整個東漢帝國的局勢有著相當大影響力。

對於袁紹在何進手下這段時期,近年來許多自媒體進行過度解讀,把袁紹描述成一個躲在何進幕後、操縱影響何進去跟宦官集團死磕,甚至最後故意害得何進身亡,十常侍全滅的兩敗俱傷局面, 一切只為了袁紹的個人野心。這種低級的陰謀論筆者並不贊同,理由很簡單,凡是讀過相關史書原文的人,都該明白袁紹的“人設”是什麼樣。把《三國演義》對於袁紹某些過於誇張的虛構元素去掉,其實大體還是符合史書記載的形象,《後漢書》作者范曄評價其“矜愎自高,短於從善”,這八個字最為精煉。你可以說袁紹志大才疏,多謀少斷,但絕不能說袁紹是個野心家、陰謀家,因為袁紹自恃極高,所以終其一生基本都在玩陽謀,他的公子哥心態與四世三公貴族氣質所賦予他的自尊心,也不允許他成為陰謀家。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袁紹篇(中)——何進背後的策劃者

這是筆者看待這一時期袁紹的基本出發點,後續文字也將秉持這一觀點。

袁紹最初擔任侍御史,後任虎賁中郎將,三四年間沒有什麼大作為。不過東漢帝國整體局勢並沒有因為黃巾被撲滅而轉好,各地的起義、叛亂還是層出不窮。反過來因為戰事頻繁,大將軍何進的權力也必然愈發強大,這就吸引了更多士人聚集麾下,進而向死對頭宦官集團發起挑戰。這種基本貫穿了東漢二百年曆史的外戚為首的士人對抗干政宦官群體的權力之爭,是東漢歷史的必然循環,只不過正逢帝國最虛弱之時,讓袁紹成為這場矛盾爆發的焦點人物。

中平五年(188),漢靈帝設置西園八校尉,其中袁紹為中軍校尉排第二,宦官蹇碩為上軍校尉排第一。不少文章將漢靈帝設置西園八校尉看做是為了分散何進的兵權,其實完全相反。

宋代陳傅良著《歷代兵制》載:五營畏服中人,公卿就戮,為之掃地。何進、袁紹不勝其忿,於是內置園校,陽尊黃門;外重州牧,實召邊將。閹豎雖剪,而董卓之禍以成。

根據這則記載,其實西園軍的組建恰恰是何進、袁紹為了對抗宦官集團採取的手段。因為京城五營的將領已經習慣於畏懼並聽命宦官,很多公卿死於他們之手,所以原有的中央軍並不可靠,需要另起爐灶。“陽尊黃門”即名義上尊奉宦官集團,實際上則倚重各地州牧,並從各地徵召將士充實到西園軍中。這裡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有丁原,把張楊、張遼都送至京城供何進調遣,顯然這不可能是在分散何進的兵權。

至於上軍校尉蹇碩,雖然名義上統領整個西園軍,可是看看其他人,已知曹操、淳于瓊都是袁紹的小弟,其他路人甲史料缺乏,但根據現有情況基本能判斷是何進一派佔明顯優勢,甚至於蹇碩這個上軍校尉就是漢靈帝安插進來的,一個光桿司令而已,其他人都是何進黨羽。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蹇碩雖然有兵權,但何進剷除蹇碩的過程非常順利,因為蹇碩實際兵權遠比名義上的小很多。

梳理一下:西園軍的成立是為了增強何進一派的實力,掌握一支可靠的軍隊,進而為剷除宦官集團做準備。至於蹇碩只是漢靈帝習慣性寵信宦官的表現,有限地分散了西園軍指揮權,但不影響整體性質。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袁紹篇(中)——何進背後的策劃者

何進


袁紹重大事件之五——何進心腹

在何進篇中已經對外戚、士大夫與宦官之爭的經過進行了介紹,這裡就挑些重點講,不再面面俱到了。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漢靈帝病危,而太子尚未明確。需要儘快在何太后之子劉辯、王美人之子劉協二人中選擇一位立為太子。很明顯,立劉辯對何進有利,也就等於對士大夫有利,所以宦官集團自然要支持劉協,最有權勢的宦官首當其中便是擁有兵權的蹇碩。

蹇碩兵力沒法與何進相比,於是向病危的漢靈帝提議讓何進親自領兵征討叛亂的韓遂,把何進支走蹇碩便能趁勢擁立劉協。何進也不是白痴,提出讓袁紹先東征兗徐二州的黃巾軍,等袁紹回來自己就去西征韓遂。雙方扯皮了幾天,漢靈帝駕崩了。蹇碩一計不成再施一計,藉口有事相商派人叫袁紹進宮,同時設下埋伏,結果有人通風報信何進及時逃脫。

在何進的兵權威懾下,最終還是何太后之子劉辯繼位皇帝。這無疑是何進以及士大夫們的勝利,很快袁家的頭面人物袁隗被任命為太傅、領尚書事,與何進共掌朝政。袁紹也被提拔為司隸校尉,袁術繼任虎賁中郎將,許多名士也紛紛獲得提拔。

蹇碩這時候還不死心,寫信給趙忠等宦官打算共同對付何進,結果卻被其他宦官賣給了何進,把信送至何進面前。何進下令逮捕並處死蹇碩,至此全部兵權都歸於何進麾下。本來事情到這裡已經告一段落,宦官首惡已被誅殺,其他宦官納了投名狀,老皇帝已死新皇帝對這些宦官感情不深,想解決這些人易如反掌。結果何進卻陰溝翻船,連帶整個東漢帝國徹底滑入深淵。而這當中的重要推手,便是袁紹。

《後漢書·何進列傳》載:又以袁氏累世寵貴,海內所歸,而紹素善養士,能得豪傑用,其從弟虎賁中郎將術亦尚氣俠,故並厚待之。

到了此時,袁紹多年來積累的聲望、豢養的門客轉變成自己的政治資本,與袁術共同成為何進的左膀右臂。

劉辯繼位皇帝,蹇碩身死,其他大宦官已經失勢,紛紛表示願意告老還鄉,只求回老家安度餘生。這一輪外戚與宦官的爭鬥本該塵埃落定,可是士大夫不願善罷甘休,他們在之前的黨錮之禍中受到的迫害,要加倍奉還。袁紹既然以士大夫領袖自居,為士人報仇的重任自然要扛起來,否則無法面對千萬雙盯著自己看的期待的眼睛。

出身社會底層的何進沒有太多花花腸子,既然四世三公的袁家公子這樣說,那一定代表朝廷百官都這樣想,何進自然認為只要採納袁紹的建議,就是得人心、順天道之舉。所以宦官必須全部剷除!

袁紹忽悠何進不難,可他妹妹何太后住在後宮,每天生活起居大事小情都是宦官照料,當然對宦官的態度跟士大夫不同,並不忍心殺掉宦官。何進在殺與不殺宦官之間左右搖擺,把宦官們搞得惶惶不可終日神經崩潰進而狗急跳牆,最終何進賠上自己的小命,引發十常侍之亂。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袁紹篇(中)——何進背後的策劃者


袁紹重大事件之六——十常侍之亂

十常侍之亂的過程這裡就不贅述了,何進篇、董卓篇都有相關介紹。重點在於很多人印象中,宦官們狗急跳牆刺殺何進是因為袁紹的餿主意——徵召外兵進京“清君側”。然而,這口黑鍋真該袁紹來背嗎?

《後漢書·何進列傳》載:袁紹復說進曰:“前竇武欲誅內寵而反為所害者,以其言語漏洩,而五營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大行在前殿,將軍宜受詔領禁兵,不宜輕出入宮省。”

通過這段史料袁紹舉的例子,清楚表明袁紹對於應該如何剷除宦官是很明確的,即吸取歷史教訓,絕不能走漏風聲,同時牢牢掌握禁軍部隊,不輕易進宮冒險。可這又很奇怪,袁紹對於這種事的保密重要性非常清楚,怎麼後來還主張徵召地方兵馬進京?這太矛盾了。

很簡單,袁紹思路其實沒問題,有問題的是何進。

按照上面的史料,袁紹不可能一開始就建議地方軍隊進京,而是秘密佈置、低調行事、一網打盡。問題是何進頭腦實在不靈光,耳朵根子也軟,妹妹何太后、弟弟何苗都受了宦官的好處,覺得蹇碩死後其他宦官不是敵人。何家畢竟是社會底層雞犬升天,意識不到權力鬥爭的殘酷性,何進今天聽袁紹的明天聽何太后的,最要命的是何進對妹妹很信任,什麼都跟何太后商量,結果就是宦官們對於何進以及背後的袁紹等士大夫的計劃一清二楚。

所以首先保密性完全沒有,不是袁紹不想低調行事,是何進自己都給說出去了。這件事尷尬之處在於,何進是皇親國戚當朝大將軍,宦官自然拿他沒辦法。可背後給何進出主意的幕僚們就不好說了,保不準什麼時候宦官又得到皇帝寵信,那這些士大夫們又得遭遇新一輪黨錮之禍。所以袁紹為首的士人們沒有退路,由於何進與何太后這對兄妹消息互通有無,導致士大夫與宦官兩大死敵集團之間毫無秘密可言,一切的密謀都成了陽謀。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袁紹篇(中)——何進背後的策劃者

何太后

小皇帝年幼,何太后臨朝聽政,所以何進凡事跟妹妹商量其實也是帝國制度使然,畢竟要動兵進宮殺宦官可是大事,即便是兄長也不可僭越,否則有欺君之嫌。於是乎事情的焦點便轉向如何讓何太后放棄包庇宦官。

《三國志·袁紹傳》載:靈帝崩,太后兄大將軍何進與紹謀誅諸閹官,太后不從。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后。

這裡選取字數較少的史料引用,事實上何進、袁紹徵召的共四路兵馬,遠不止董卓一路。這些兵馬駐紮在洛陽四周,用來給何太后施壓。假如何進沒有自己去進宮送死,其實這四路包括董卓在內都不會造成真的威脅。

事實證明這招確實管用,何太后害怕了,中常侍小黃門等大宦官全部罷免遣回鄉里,只留少數照顧飲食起居的小宦官。歷史就是這樣環環相扣,假如這些宦官們就此趕緊逃離京城四散歸鄉,袁紹也沒辦法,一來宦官集團等同被消滅,二來也不可能派人到全國各地捉拿這些人。可是這些宦官也糊塗,捨不得皇宮養尊處優的生活,竟然沒有趕緊卷行李回老家,而是集體跑去找何進磕頭謝罪,表示任憑處置。

這意思就是跟大將軍服軟投降表明態度,希望以後跟著大將軍混,當然,人得繼續在皇宮裡待著。

何進看著一群哭哭啼啼沒有下面的男人跪在自己面前,又心軟了,勸他們早日回鄉。袁紹才不這樣想,蹇碩死時你們不回鄉,何太后讓你們走你們也不走,居然跑到何進面前求和解。假如何進不殺這些人,那以後何進保不準都會被忽悠到宦官那邊,這種風險絕不能冒。所以袁紹再三勸諫何進趕緊就地剷除這些閹人,何進不同意。

前面說過,袁紹作為士大夫對抗宦官的領袖,早就沒了退路。何進想跟宦官和解那可不行。何進讓你們回家,我袁紹就讓你們回不去!

《後漢書·何進列傳》載:袁紹勸進便於此決之,至於再三。進不許。紹又為書告諸州郡,詐宣進意,使捕案中官親屬。

袁紹假傳何進命令,要各州郡抓捕宦官親屬,來逼迫宦官們返京。袁紹的意圖就是把何進跟宦官們和解的退路堵死,使何進只能下決心誅殺宦官。既然何太后已經讓步,那就能繼續讓步,關鍵點又變成了何進。可是何進太糊塗了,還是猶猶豫豫的,甚至真的因為宦官們的眼淚而放鬆警惕進入皇宮,結果身首異處。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袁紹篇(中)——何進背後的策劃者

可以說在勸諫何進誅宦官這件事上,袁紹最為人詬病的大張旗鼓的方式也沒有什麼問題,結合前面提到的形勢,袁紹的做法並無不當。只是,這一切的前提是何進也得夠聰明,起碼參與政治博弈時智商能跟得上袁紹。但是很無奈,何進實在毫無政治頭腦,袁紹帶不動。

誰也想不到何進居然會聽信宦官而進宮,董卓都沒想到啊。只要何進不作死,局勢還是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所以天下大亂這口大黑鍋,袁紹背得太冤了。以馬後炮的角度去指責袁紹策略錯誤好像說得通,其實也只是馬後炮而已,誰知道何進他並不聽袁紹的。

本期講述了袁紹為何進出謀劃策剿滅宦官的前後,對於袁紹的策略是否錯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下期繼續講述袁紹後續的經歷,感興趣的小夥伴敬請點贊關注吧,同時也歡迎翻閱往期三國人物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