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状,而是以程式化艺术形式来表现生活

戏是生活的虚拟,戏曲艺术表现生活的办法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状,不去造成观众的幻觉,使他们觉得舞台上演的就是正在进行的生活,而是以特殊的艺术形式即程式化来表现生活。没有程式化就没有中国戏曲艺术。而程式化之所以能产生,是基于中国戏曲艺术对戏和生活之间关系的这样一种认识,即戏是生活的虚拟。为什么说艺术是虚?因为中国戏曲艺术认为艺术并不是对生活的模仿,而是用来表现艺术创作者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即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育为诗”。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生活已经是经过艺术家改造过的生活,是在生活的实的基础上溶入了艺术家的“意”的结果。

戏曲艺术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状,而是以程式化艺术形式来表现生活

西方戏剧美学的正统是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当然,我们不能把亚里士多德说的“模仿”理解为只是仿效事物的表象,他说:“如果以对事实不忠实为理由来批评诗人的描述,诗人就会这样回答:这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描述的”。所谓“应当有的样子”就是事物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还是说戏剧来自对自然的模仿。

戏曲艺术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状,而是以程式化艺术形式来表现生活

就是在这一戏剧美学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西方写实戏剧的艺术体系。中国戏曲的美学思想则与之不同,明代的王骥德在《曲律·杂论第三十九上》中明确提出了戏剧应该虚用实。戏剧之所以称为艺术,不在于求真模仿,而在于求梦(“虚”),没有梦就没有戏剧艺术。我以为构成虚用的关键在于艺术家的“意”在创作中所起的作用,借用玉弼的两句话就是:“夫象者,出意者也。”“象者所以存意”。我们所说的“意”并不是唯心的东西,它是从作者的现实生活感受中孕育出来的,植根于生活。是艺术家长期的生活经验(包括艺术实践经验)被某一事物触动而生的想法,这当然不是把戏剧艺术说成艺术家唯心的产物。

戏曲艺术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状,而是以程式化艺术形式来表现生活

王骥德特别指出“戏剧之道,出之贵实”。中国戏曲美学所追求的“虚”和“梦”也并没有脱离“实”和“物”。它和模仿说的区别在于:一旦艺术家受“实”、“物” 触动而产生“意”,他就不再拘泥于对“实”、“物”的模仿,而是按照“象者所以存意”的原则,虚用实以求出“意”,用“意”去统率戏剧艺术的诸“象”,使“象”服务于“意”。汤显祖给《拍案惊奇》的作者凌濠初的信中说:“不佞哑然笑曰:昔有人嫌摩诘之冬景芭蕉,割蕉加梅,冬则冬矣,然非王摩诘冬景也。”就是笑那“割蕉加梅”的人只知求实,不懂“写意”。

戏曲艺术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状,而是以程式化艺术形式来表现生活

沈际飞《牡丹亭题词》说:“当其意得,一往追之,快意而止”;王骥德也说:“临川尚趣,直是横行”;所着重的都在一个“意”字。汤显祖的伟大杰作从情节结构到语言的运用,一切都被“意”统率起来了,真可称得起是任意横行。正是基于这种以意为主的原则,戏曲艺术才可能用歌、舞、脸谱去表现生活。总而言之,就中国戏曲艺术来说,没有实,生不出虚来,没有虚,不成其为艺术。概括起来,即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或者说“戏是生活的虚拟”。这就是中国戏曲美学的“虚拟说”。

戏曲艺术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状,而是以程式化艺术形式来表现生活

在这一戏剧美学思想的指导下,构成了中国写意戏剧(戏曲)的完整艺术体系。它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装饰化开拓了道路,可以说虚拟是产生程式化的理论根据,程式化是虚拟在艺术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虚拟说”和“模仿说”是中国戏曲美学和西方戏剧美学的根本区别。现在,我们是否把虚拟和程式化的关系搞清楚了呢?我认为还没有。我们常常在概念上发生混淆,常常认为虚拟是一种可见的东西,常常把虚拟和程式分割开来,并列起来,好像舞台上有两种动作,有虚拟的动作,又有程式化的动作,虚拟的不一定是程式的,程式的也不一定是虛拟的。

戏曲艺术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状,而是以程式化艺术形式来表现生活

有时又认为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名字,就好像张飞又叫张翼德,虚拟的就是程式的,程式的就是虚拟的。以上两种认识有一个共同点,都把虚拟错当作是和程式一样的一种艺术形式。这就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我们如果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虚拟和程式不是并列的,而是一种表里的关系。虚拟和程式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程式是表,虚拟是里。我们在舞台上实际是看不到虚拟的,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唯一的程式,我们只有通过程武才能认识虚拟,离开了程式就不能认识虚拟。因为程式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物质的可见的东西。

戏曲艺术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状,而是以程式化艺术形式来表现生活

而虚拟是一种非物质的属于精神领域的艺术思想,虚拟只有附在程式的躯体上才能被人认识,立于程式之外的虚拟是没有的。所以会产生上述概念上的混滑,是因为有人往往把戏曲艺术的虚拟和外国的“无实物动作”等同起来的缘故。外国人所谓的“无实物动作”是一种训练演员的方法,在台上是不用的。而中国戏曲艺术在演出中却经常离不开“无实物动作”,例如我们在前面谈过的开门程式,那就是在舞台上没有实物的门的情况下由演员作“无实物动作”,这当然就是虚拟了。

戏曲艺术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状,而是以程式化艺术形式来表现生活

再细一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说戏曲艺术的开门程式,或者说戏曲艺术的一个无实物程式动作就是外国人所谓的“无实物动作”实在是似是而非。它们有本质上的区别,“无实物动作”虽没有实物,但它要求演员心中有实物的物质感,既要明确实物的体积、质量、位置、重量、结构等等,并要通过动作把这些如实地表现出来。比如作“无实物动作”的外国演员表现自己拿一张纸,他就要明确表现出纸的厚度,纸的轻飘,纸的脆弱等等特点,一如有实物在手中一样。

戏曲艺术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状,而是以程式化艺术形式来表现生活

而中国戏曲艺术的无实物程式却并不要求演员表现得如有实物一般,而只要求交代清楚,在意思上表现明白,点到为止,做到能够使观众看懂就够了,对琐碎细节并不苛求,不去斤斤计较。换句话说:外国的“无实物动作”力求写实,中国戏曲艺术的无实物程式则着重写意而不拘泥于形似。中国戏曲艺术的这一特点正是在虚拟这种美学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它和如实模拟生活的外国的无实物动作是两种不同美学思想的产物。再进一步说,中国戏曲舞台上不仅无实物的程式,就是有实物的程式,甚至其它一切形 式都是在虚拟这种美学思想指导下产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