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之前先愛自己,談愛之前先談能力 | 弗洛姆《愛的藝術》


愛人之前先愛自己,談愛之前先談能力 | 弗洛姆《愛的藝術》

The art of loving,中文譯名《愛的藝術》,是德裔美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艾裡希·弗洛姆(Erich Fromm)最著名的作品,自 1956 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 32 種文字,暢銷全球,被譽為當代愛的藝術理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而本書的主要觀點一如書名,愛,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能力,可以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指導,來分辨不成熟的愛,從而體悟到愛的意義和真諦。

說實話,對這本書的閱讀體會還是蠻酣暢淋漓的,因為多數有關愛的理論和觀點,與我個人的想法還是蠻一致的。只不過,作者畢竟是分析學家,對於諸多愛的現象和本質的解析當真是入木三分,讓人歎為觀止。

愛人之前先愛自己,談愛之前先談能力 | 弗洛姆《愛的藝術》

多數人談到愛的時候,難免有以下幾種誤解:

1,首先關注的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人。

Most people see the problem of love primarily as that of being loved, rather than that of loving, of one’s capacity to love. Hence the problem to them is how to be loved, how to be lovable.

這種誤解會讓人不自主的陷入 “我怎樣才能讓別人覺得我可愛” 的怪圈,於是多數男人會醉心於權力財富,以為功成名就會讓自己更值得被愛;而女人們則過度關注於自己的外表長相與言談舉止,以為美貌優雅就可以讓自己更有魅力更可愛。

這便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多數人所普遍理解的 “愛”,左右逃不過贏得人心,或對異性有吸引力的理解。但這樣的愛難免流於表面,隨著年華逝去,財富不再,愛也就因此而逐漸消褪。


2,多數人都認為愛的問題在於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

Love is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problem of love is the problem of an object, not the problem of a faculty.

這種誤解會讓人不自覺的將愛的問題歸咎於對象問題,覺得只要自己找到了合適的愛的對象,那麼愛情也就自然而然的會產生並長存,卻沒有意識到沒有愛的能力,即便正確的對象出現了,自己也把握不住。

這就好比一個人想學畫畫,不去學繪畫這門藝術,反而在那邊高喊著,我要先找到我願意畫的合適的對象,彷彿如果找到了這麼一個對象,就能畫出名作了。


3,人們普遍不瞭解 “墜入情網” 和 “持久的愛” 兩者之間的區別。

The third error lies in the confusion between the initial experience of “falling” in love, and the permanent state of being in love, or as we might better say, of “standing” in love.

這裡的 “墜入情網” 多指彼此陌生的兩個人一見鍾情時的激情,但鮮少有人具備將這種激情轉化為持久之愛的能力。

那些宣稱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的人,不過是缺少愛的能力,無奈之餘的 “阿 Q 精神” 罷了。真正相愛的兩個人,怎麼會不想要擁有一份持久的愛呢?

以上有關愛的種種誤解,左右逃不出愛的能力的缺乏,那麼,究竟愛的能力是什麼?又如何才能習得呢?

關於這個問題,本書作者艾·弗洛姆的答案是:

愛有成熟和不成熟之分

愛人之前先愛自己,談愛之前先談能力 | 弗洛姆《愛的藝術》

愛人之前先愛自己,談愛之前先談能力 | 弗洛姆《愛的藝術》

不成熟的愛,多體現在彼此間作為共生有機體存在的關係(symbiotic union)。書裡解析了兩種常見形式:

生物學上有個最典型的例子,懷孕的母親和嬰兒胚胎之間的共生成長關係,彼此相互需要。但這份與生俱來的無條件的母愛,雖然看起來很美好,卻有著不為人知的隱患:

它容易給孩子一種感受:我只要是母親的孩子,她就會愛我,我不需要去贏得母親的愛,不用為此付出努力。但也正因為不需要努力去付出,一旦得不到,也就根本無從獲取。

簡單地說,母愛雖然無條件,對孩子來講卻又是略帶被動的消極的愛,得之我幸,可以健康成長;不得我命,則會因此埋下某種程度的心理隱患。

作者艾·弗洛姆在書裡還提到象徵母愛的兩個方面:牛奶(milk)和蜂蜜(honey)

所謂的牛奶(或可說母親的乳汁)象徵母愛的第一個方面:對幼小生命的照料和認可;而蜂蜜則象徵生活的甜蜜和熱愛,活在世上的幸福感。

然而,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母親只知道提供子女物質上的 “牛奶”,卻忽略了孩子更需要的 “蜂蜜”--那份對生活的熱愛和幸福感。

甚至有的母親自己一輩子也都不曾嘗過 “蜂蜜” 的滋味,當然也無從談起給孩子所需要的 “蜂蜜” 了。這一點不得不說是時代的一種悲哀,但好在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一切都在向好之中。

正因為母愛天然的有一種不平等的共生關係,所以在隨著孩子逐漸成長的進程中,需要提醒父母,學會適時放手,尤其是要避免用 “無條件的愛” 來綁架孩子。

愛人之前先愛自己,談愛之前先談能力 | 弗洛姆《愛的藝術》

此外,共生有機體的依附關係還體現在 “控制和服從” 上,用現在我們熟知的醫學名詞來表達,則是 “施虐和受虐” 傾向。

施虐者通過控制受虐者,將其作為自己的一部分附屬品,來展現自己的所謂力量和主導地位;而受虐者也甘於被控制,因為將其視為自己生命中的崇拜者和保護者。

這兩者都有各自的情感缺失,或者可以說,正是因為彼此都缺乏愛的能力,所以需要共生依附,才能不孤獨的活著。

這種關係雖然看起來 “各取所需”,但終究太過脆弱,難以持久。尤其是對於 “服從” 的一方,一旦失去這份保護,隨時面臨著自己獨自無法生存的危機。

這樣的情況我們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尤其是那些 “家庭主婦”,一旦習慣了將自己的情感與經濟都依附在另一半身上,就很容易失去自我。這樣的愛太脆弱,難以持久。一旦愛不存在了,就很容易面臨自我否定和生存危機。

很顯然,這種共生依附關係下的愛是不健康的,也是不成熟的。

愛人之前先愛自己,談愛之前先談能力 | 弗洛姆《愛的藝術》

那麼,成熟的愛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呢?

弗洛姆的回答是:先要具備創造性的健全人格,使自己成為成熟的人,才能談愛的能力。因為成熟的愛,是在保留自身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情況下,與他人的結合。

Mature love is un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reserving one’s integrity, one’s individuality.

創造性的健全人格,最重要的一個標準在於:自愛。我們要先學會愛自己,而後才有能力去愛別人。

愛人之前先愛自己,談愛之前先談能力 | 弗洛姆《愛的藝術》

愛,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形式,換句話說,愛,首先是要 “主動付出/給予”,而不是 “被動接受/索取”。

只不過在一般人看來,給予總有某種程度上自己失去了什麼東西的感覺,而付出也總希望著能因此而收穫什麼,不然總會有 “吃虧” 的感覺。

但事實是,對於成熟的個體來講,“給予” 是一種力量的最高表現,只有通過 “給予”,我們才能體驗到自己的力量,那份富裕和活力。想想看,倘若我們沒有能力,又談何給予呢?

關於給予,不僅是物質範疇,還有精神方面的,但有意思的是,書裡提及的要將自己內心富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別人,比如充滿活力的快樂、理解力、知識、幽默……

我們通過給出自己身上最有活力的東西,也會喚起對方身上最有活力的部分,從而提高彼此的生命質感。用馬克思的話說,則是用愛去換愛,用信任來換取信任。

This thought has been beautifully expressed by Marx: Assume, man as man, and his relation to the world as a human one, and you can exchange love only for love, confidence for confidence, etc. If you wish to have influence on other people, you must be a person who has a really stimulating and furthering influence on other people.

這樣的 “給予” 同時也是一種 “獲得”,就如老師在教授學生的同時,也能從學生身上學習到其他的東西,而心理醫生雖然能醫不自醫,但卻能在醫治病人的過程中,不自覺也治癒了自己的某些心理問題,好比電影《當尼采哭泣》中,誰是醫生誰是病人已不再重要,關鍵是彼此都從中得到了救贖。

可以說,真正的愛是內在創造力的表現,除了主動付出(giving)之外,還有關心(care)、責任心(responsibility)、尊重(respect)和理解(knowledge)四個因素。而這四者之間顯然又是彼此相關聯的。

關心,在愛中表現最為明顯。而正因為關心,所以催生出責任感,但責任感要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上,否則,很容易出現以 “負責任” 為名,來控制或奴役他人的行為或情感。但所有這些都需要建立在瞭解對方的基礎上,沒有一定的相互理解,談不上真正的關心與尊重,也就無所謂適度的責任心。

愛人之前先愛自己,談愛之前先談能力 | 弗洛姆《愛的藝術》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們對於愛這門特殊藝術的所有理論的瞭解與學習,不過是為了讓我們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有能力更好的去愛自己,愛身邊人。

愛人之前先愛自己,談愛之前先談能力 | 弗洛姆《愛的藝術》

如果你也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關注@楚汐思讀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