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為什麼能夠成功?

內斂不內向


特別會做交易的王朝是商王朝及繼承其優良商業頭腦的宋王朝,他們都是有名的“商人之國”,是商人生存的理想國度。

宋王朝的發源地就是殷商後裔被周王朝分封的宋國故地,他們繼承了商王朝計較突出的商業基因。

有三件事情,可以表現出宋王朝商業基因的強大,一是《清明上河圖》所描述的商業繁華,二是當時產生了“交子”(鈔票),三是宋王朝簽訂了不平等條約賠償了少數民族國家大量貨幣及物資,結果通過交易又收回了成本,甚至還通過交易又賺了錢。

宋王朝定都開封,屬於無險可守之地,人們感到不可思議,其實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開封當時物流運輸條件無與倫比,可以獲得巨大的商業利益,在利益面前,宋王朝商人的逐利本性暴露無遺,雖然有飲鴆止渴的嫌疑。


河東來


作為宋太祖趙匡胤一場著名的“政治秀”,“杯酒釋兵權”被後人大書特書了上千年,甚至常被拿來稱頌趙匡胤的“大智慧”與“仁厚”。但實事求是說,放當時,這事兒他想不成功都難。

因為“杯酒釋兵權”的意義與難度,並沒有後世諸多野史裡描繪的那麼大。

為何這樣說?可以先看看“杯酒釋兵權”的年代背景與“對象”。比比“大殺功臣”的漢初與明初,當時的宋太祖趙匡胤,只是“繼承”了後周王朝的疆域,半壁江山都不安生,離漢初明初那“天下一統”的景象還差得遠。至於“對象”?被趙匡胤瞄準了要“釋兵權”的石守信王審琦們,雖說都是禁軍悍將,還是趙匡胤早年的結義兄弟,但比起韓信彭越英布藍玉們,論戰功和威權,也都是差得遠。

而那支趙匡胤賴以起家的禁軍,早在趙匡胤“老領導”後周世宗在位時,就經歷了強力變革,軍隊的戰鬥力和行動力都空前提高。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又再接再厲,對禁軍各種“洗牌”:慕容延釗和韓令坤兩位禁軍名將都被外調,“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和“殿前都指揮使”等要職上,都換成了王審琦石守信等“把兄弟”。整個禁軍,都被他牢牢掌握在手。

所以,對於當時的趙匡胤來說,請這幾個“老兄弟”喝頓酒然後“釋”個兵權,真不是什麼難事。說哭就哭說“請辭”就“請辭”。大家心照不宣,合力演一齣戲而已。

也正是在這出“戲”之後,王審琦石守信們擔任的“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和“殿前都指揮使”等職務,都從此不再設置,取而代之的是禁軍“三衙”(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殿前司)。後來又增設樞密院,從“三衙”手裡拿走了發兵大權。強大的北宋禁軍,這才確保牢牢掌握在大宋朝廷手中。所以說,“杯酒釋兵權”雖說難度不高,卻是個很重要的過場戲。

但雖說如此,對於絞盡腦汁建立大宋軍事制度的趙匡胤來說。“杯酒釋兵權”這出戏雖然“演得好”,但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大招。

趙匡胤當時最犯愁的是啥?他親歷的那個五代十國時代,堪稱中國古代亂世裡的“戰鬥機”。北方五十三年換五個朝代,十五個皇帝裡七人靠篡位上臺,子殺父弟殺兄的悲劇一出接一出,將領甚至兵士反水譁變,有時比吃飯睡覺還常見。把他“捧”上皇位的“黃袍加身”鬧劇,在他之前就有過好幾場。誰坐在皇位上,一想這毛病,都得後背發涼。

這嚴重毛病,難道就靠“杯酒釋兵權”解決?宋初名臣趙普一句話點中要害:“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比起這些還能與趙匡胤喝酒的禁軍“老弟兄”來,那些畫地為牢的“方鎮”,即唐代藩鎮制度發展到此時的“毒瘤”,才是趙匡胤,乃至初立國的大宋朝廷的大患。

所以,“杯酒釋兵權”,是為了繼續更革禁軍,而更革禁軍,也只是解決這問題的其中一步。通過繼續強力的改革,趙匡胤時代的禁軍,實現了對各地藩鎮絕對的戰力優勢。可只靠這威懾力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挖“藩鎮割據”的根。

於是,跟野史裡神乎其神的“杯酒釋兵權”比起來,趙匡胤真正奠定北宋百年太平的,是接下來另兩條國策。一是“削奪其權”,從北宋建隆元年(960)開始,昔日各個“方鎮”的“馬步判官”,即司法官員,一律改由朝廷派遣文官充任。“方鎮”的死刑權也在兩年後被收回。各個方鎮的“鎮將”,也陸續換成朝廷派來的縣尉。各地的“方鎮”將領,更必須解散親信“牙將”,撤銷所有“幕府”。昔日“藩鎮割據”的基層結構,沒幾年被砸的粉碎。

二是“制其錢穀”,地方“方鎮”之所以跋扈,除了有兵更因有錢。於是從乾德二年(964)開始,地方“方鎮”可以截流財政收入的“留州”特權,被完全廢除,各地負責財政的轉運使,完全向朝廷負責。方鎮親信操縱的官市稅收,也被京城派來的官員取代。昔日橫徵暴斂的苛稅,從此被大量廢除。哪怕方鎮們手裡兵再多,沒錢?照樣養不起。

如此折騰幾年後,昔日各地位高權重的“方鎮”節度使們,幾乎都被廢了武功。這些“識趣”的老油條,也就順水推舟,主動放棄了手中權力,從趙匡胤手裡領了份閒職後歡度晚年。而“杯酒釋兵權”裡的幾位“主角”們,更對趙匡胤的苦心看得明白。

比如被“釋”了兵權的王審琦,後來其老部下犯法後被縣令懲治,部下們紛紛嚷嚷不公,王審琦卻趕忙教育部下:“五代以來,方鎮強橫,縣令不能專任其職事。現今天下治平, 我為方鎮 ,而所部縣令能黜去奸吏,誠為可賞。”

這話,明面上是在歌頌趙匡胤,其實也在敲打自家兄弟:“醒醒吧弟兄們,時代不同了。”

參考一下五代時期,軍頭跋扈叛亂不斷,戰亂不停的慘劇,再看看後來王審琦的嘆息。必須說:“杯酒釋兵權”也許是出小戲,但能以和平的手段,親手結束那樣一個五代亂世,如此趙匡胤,堪稱英雄。

而對於北宋國祚來說,趙匡胤更重要的貢獻,是留給了繼任者們一支訓練有素,令行禁止的強大禁軍。在宋遼戰爭初開打時,強大的北宋禁軍,曾經創下十天急行五百里的神速,且不經休息,就在野戰裡痛打遼國主力。其強悍的戰力,竟嚇得第一次幽州之戰裡的遼國膽顫不已,紛紛閉關自守。如果不是彼時的宋太宗“軍事興致”大發瞎指揮,“收復燕雲”的偉業,本該和“杯酒釋兵權”的難度一樣,是個水到渠成的事情。

都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但看看接下來宋太宗的“陣圖”,以及北宋和平年代裡膨脹成“冗兵”的禁軍,那更不得不一聲嘆息:趙匡胤一生煞費苦心種下的“軍事大樹”,就這麼被後來人“養歪”了。靖康之恥的一幕,何嘗不是“養歪樹”的悲劇?

參考資料:汪聖鐸《細說宋太祖》、高天流雲《如果這是宋史》、《宋史》


朝文社老張


怎麼處理功臣,歷來是開國皇帝最棘手的問題。在處理功臣問題上,開國皇帝可以分為兩派:一派就是以項羽為代表,對功臣進行大肆分封。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過不了多久太平日子,功臣又起來造反,國家又重新陷入動亂之中。第二派就是以劉邦和朱元璋為代表,大肆屠殺功臣,這樣雖然解除了威脅,但同時也讓開國皇帝處在千古罵名的位置。這兩種方式都是有問題的。而宋太祖趙匡胤採取了一種特別的方式,既不屠殺功臣,又確保了功臣不造反。這就是“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呢?

第一,宋初掌握兵權的大將,都是趙匡胤的“義社兄弟”。這些義社兄弟和趙匡胤的關係相當不錯。他們肝膽相照,都是出生入死一起走過來的,他們對趙匡胤非常尊敬,很聽趙匡胤的話。這個感覺就像梁山好漢對宋江那樣。所以趙匡胤要“杯酒釋兵權”,他的兄弟們不能不聽。

第二,趙匡胤有足夠的理由說服大將們。這個理由就是趙匡胤從後周那裡獲得皇位的過程。趙匡胤說,我知道你們都是好兄弟,你們絕不會反我。但是難保你們的部下不也把一件黃袍披在你們身上,那時候,你們不想當皇帝,也由不得你們了。這個理由趙匡胤的那些大將們真的無法反駁,因為他們都是從那時候走過來的。如果反駁,意思就是趙匡胤的皇位來得不正,是趙匡胤有意而為,這個話怎麼能說呢?


第三,趙匡胤做的是一筆還算公平的交易。什麼交易呢?就是用金錢買大將們手中的權力。他說,我給你們一大筆錢,給你們一大片土地,你們回去當“富家翁”,過好日子。反之,你們不回去,你們留在朝廷上,那麼你們就對我就構成了一種威脅,那我這皇帝當得不痛快,你們也過得不痛快,最後說不定我就把你們給殺了。對於那時候,具有那種價值觀的人來說,這筆交易其實是相當公平的。既然是公平買賣,趙匡胤又陳明利害,那些大將也不得不接受。

第四,趙匡胤是漸進式進行的。當然了,掌握兵權的,除了他兄弟外,還有其他一些地方節度使。趙匡胤先解除了他兄弟的兵權,要解除其他地方節度使兵權的時候,他們自然無話可說。

就這樣,趙匡胤用了一年的時間,完全撤換了整個軍隊的領導,最終和平實現了“杯酒釋兵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