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记忆中那个乡村集市


故乡记忆中那个乡村集市

老家在豫鲁交界处。村子很小,''一声犬吠满村知''。虽然处在广袤的豫东大平原上,却十分偏僻。往东六七里就是山东,远离县城60多里,原先连公路也不通。直到上世纪80年代,村里还有好多人没见过火车,没进过县城!

村东一里之遥,便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顺河集。集东紧挨着的于楼村,是明朝著名大臣于谦的老家。据说,这儿叫顺河集还跟他有点关系呢!这里要兴办集市时,老会首派人进京请尚书老爷给起个名字。要兴办的集市离自家祖籍太近,老人家动了心思,''于,鱼也。鱼儿离不开水,叫顺河集挺好''。回来一说,''顺河集''的名字就这么样被传下来了!

当然,这种说法不一定靠谱。顺河集所以成为出名的大集,恐怕主要还是靠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顺河集东到山东曹县、南到陇海铁路,西到老考城北关,方圆几十里像样的集市很少。北边紧靠黄河大堤,堤外更连小集市也没有!因此,四面八方前来赶集的特别多!古代沿袭下来年终岁尾几个大庙会,每次都能上一两万人!作为集市,商贩来了货能卖得出去,越来越想来;商贩来的多市面上货全,就能吸引远近百姓前来赶集!所以,这个远离城镇的乡村集市越来越繁荣!

其实,原先顺河集很小。我小的时候,集上统共才100多户人家。

一条东西主街窄窄的,长不过几百米的样子。街道两旁,像那个时代许多农村集市一样,坐落着一些小酒馆、药铺、杂货店、油坊、染坊等等。此外,街两头稍远一点,还零星分布着几处没有门面的小生意:烧饼炉子、肉架子、油馍锅、包子棚、粮食坊子、茶摊等等。这些生意都是露天临时摆放,一散了集,除了露天垒砌的炉子、锅台和架子之类便什么也没有了!

集上平时和周围乡村没啥两样。村民也种地,合作化以后这里是一个生产队。

一到逢集日子,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顺河集逢五排十一个大集日。

我家门前的大路就通到集上。小时候,我喜欢坐在门口树荫下,默默地看大路上赶集的行人。那时没有小人书,更别说电视、玩具等等。大人都在忙,小孩子的生活非常枯燥乏味。看着赶集人有说有笑走过去的样子,真叫人羡慕!偶然蒙大人恩准能跟着去赶一回集,回来高兴得憋不住,翻来覆去要向玩伴们夸耀好几天!

童年时代,顺河集上是我心中无限向往的圣地!。

偏僻农村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古如此。他们好像永远没有机会到远些的地方去。因此,他们的生活所需,只能到离得最近的集上去购买。生产出来的农副土特产品,也只能拿到那里去卖。所以,这乡村集市也就成了他们最离不开的地方!


故乡记忆中那个乡村集市

顺河集五天一个大集,每天早晨都有小集。

赶小集的多半离集不远。为了买点针头线脑,他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然而有时也会到李家油锅上买几个糖糕、油条,或者去赵家包子棚下端一盘水煎包,再要碗韩家的胡辣汤,要不就是王二享家的丸子汤,稳稳地坐了,美美地趁热吃了,享受一番便赶紧回家继续忙自己的农活儿!

有门面的店铺多半早饭后才开门,早晨最热闹的地方是集头上的饮食摊点。

上午10点过后,集上就没什么人了,所以这小集也被人们称作''露水集''。

逢五排十的大集一到,景象就完全不同了!

天一亮,家在本集的生意人,看谁比谁起的早、下手快,都在抢着赶自己的利市!

紧接眚,外地生意人也陆续赶来!外地生意人听说几十里上百里的都有!好多因为常赶这个集成了熟人,他们相互打着招呼,一边开着玩笑,一边张罗着各自出摊的事儿!

九点十点前后,四面八方赶集的人,会一拨接一拨儿像潮水一般涌上来。窄窄的街道怎么容得下?按惯例,老会首会上岗干预。那些推车的、挑担的、提篮的各色人等,都得服从安排!大街两沿摆满之后,来得晚的会在街中间再摆出一条''街''来!

太阳慢慢升高,赶集的越来越多。卖东西的大声吆喝着叫卖,买东西的软磨硬吵讨价还价。赶集人群中,亲友相见会互致问候,互报平安,熟人们诙谐地开着玩笑。整条街上,种种声音混杂着,哪怕面对面,也要大声回答对方的问话。离得稍远一点,就只能看见人人们比比划划,听到一片嗡嗡声,想辨清字眼儿却不能够了!

顺河集很养人。集西韩庄我三个表舅后来都搬到集上。一个烧胡辣汤卖,另两个提个大瓦罐,逢大集在人群中穿梭叫卖茶水。说是卖茶,其实只是大锅烧开水,里面撒几片桑叶变变颜色而已!他们都卖了很多年。顺河集五天才一个大集,仅靠叫卖茶水便可谋生,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赶集人之多和市场的繁荣!


故乡记忆中那个乡村集市

在大街中段,有条向北的短巷。穿过这条短巷,可以看到村后那片很大很大的开阔洼地。逢大集这里就是畜禽交易市场!最东端是鸡鸭鹅,西头南北路沿是山羊绵羊,中间最大一片就是大牲畜。据说在陇海铁路以北,这里是当时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

戴了笼套的牲口,不管牛马驴骡,都拴在空旷地上大大小小的树干上。交易时,买家、卖家和经纪人,对着牲口端详评判一番,经纪人就会把手分别伸进买方和卖方的袖筒里,暗地里掰着指头讲价钱。捏七别八,勾九搔十,经过几番比码和交头接耳,价钱讲妥,皆大欢喜!然后,买家找到''保头'',定金一交,牲口就可以牵走!这时买家必须给牲口换上自己带的缰绳,卖家不会连缰绳一起卖给对方!这是规矩。象征着卖方只是想换头更好的,并非不想再养。那时候,没有任何农用机械,所有农活全靠人力畜力。牲畜对一个农民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交易之后,按照约定时间,买方把钱交给经纪人,卖方再从经纪人手中把钱取走。买卖双方各自付了交易费,这笔交易就算全部完成了!


故乡记忆中那个乡村集市

集后这片开阔洼地,还是十里八村老百姓的露天剧场!

每年秋后进入农闲季节,这里都会唱十天半月大戏。在农村,要想找一片不种庄稼瓜菜的大片空地,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这片空旷洼地唱大戏就非常合适。戏台搭在集后李楼村前那片空地上,观众坐在洼处,不挡视线,有点树荫还正好遮阳凉快。

热心公益的老会首,到附近各村筹好粮款,很快就会把早已联系好的戏班子接了过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像故乡那样的偏僻农村,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是非常贫乏的。听说哪个村有唱大鼓、琴书一类的曲艺场子,邻近各村就会一拨一拨涌过去几百上千人!所以,顺河集上每年一回两回的唱大戏,就成为方圆十里八村群众难得的精神文化盛宴!因筹办一次不易,往往一唱就唱个十天八天,而且白天两场晚上一场,让人觉得很是过瘾!

听说集上要唱大戏,嗨!你到傍集的各村看看:许多家庭都请来自家的亲戚,杀鸡宰鸭,铺床扫屋,煎煎炒炒忙得好像过年!姥姥姥爷,大哥幺妹,品着茶酒,谁家院里不爆出阵阵笑声!

戏场子没有围墙,不卖票。人们早早吃完晚饭,天还不黑,路上贪看夜戏的已是络绎不绝!一拨又一拨,人们扶老携幼,搬着长短大小各式各样的凳子,急着赶到戏场子里去抢位置!

天渐渐黑下来,戏台上挂起两盏刺眼的大汽灯。维持秩序的民兵,吼破喉咙在指挥大家:让低凳靠前,高凳靠后,赶快坐下来!他们人人手里挥舞着一把柳条,扑打着不肯落座、到处乱挤的观众!

此时,你坐在场中往四周看看,呀!黑压压的望不到边!偌大一片场地挤得满满当当!听吧,人找人的喊叫声,女人高声大气的说话声,小孩子的哭闹声,此起彼伏,一阵高过一阵,让人觉得头都快要震炸了!

突然,闹台锣鼓敲响了!清脆激越的锣鼓声,紧一阵幔一阵,好像一声声在催唤还在路上的人快点走。天完全黑了下来,嘶嘶响着的汽灯越来越亮。慢慢的,场子里观众也逐渐安静下来。

锣鼓声终于戛然而止。大幕徐徐拉开,垂红挂绿、山青水秀的布景展现在观众面前。紧接着,弦笛笙管曲调悠扬,''嗯一呔''一声,倒着从台口出来一人,只见他转过身,一步三摇踱到舞台中央,整冠捋髯,接着,半天一句抑扬顿挫地念定场诗。可能现在的人们大部分没见过,这在几十年前是唱大戏固定的程式,现在早不兴了!因为不热闹,小孩子们最怕这一套,有时会气得顿脚骂娘!

四句定场诗念完,台上演员踱回后台。锣鼓管弦再次响起,这才是正戏开张!

然而,这开张的仍然不是正戏,叫''垫戏''。这''垫戏''就好像说书的''书帽儿'',只是今天大戏的铺垫!此时,演正戏的演员还在化妆,抓紧做演出的各种准备呢!

其实,即便正戏也不是小孩子们想看的!他们来不过是想看热闹。他们喜欢看的是小丑搞笑,将军出征武将翻筋斗等充满动作的戏!可是不知为甚,大人们偏爱苦情戏!台上角色哭天抢地、饮恨含悲,台下坐的大人便泪花点点,有的老太太甚至偷着掀起衣角儿,揩眼泪、擤鼻涕。每当此时,有的小孩子会忍不住羞他们:''他是你什么人呀?''


故乡记忆中那个乡村集市

改革开放以后,顺河集成为乡政府所在地。我也长大成人,变成了乡政府的干部。

因为分管乡办企业,办公室就设在集上,所以,平时最不爱赶集的我,倒成了''赶集''最多的人!于是,这顺河集上的事儿,知道的也就越来越多!眼看着街道变宽了,泥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路两旁,房子越长越高,也越变越漂亮!东西大街,先后建设了乡政府大院,粮管所、银行、面粉厂、葡萄发酵站、供销社等等;南北街上,食品站、戏院、乡卫生院、税务所、旅社等,也陆续出现在人们眼前。宽阔的十字街心,矗立起一尊文哲大师庄子的塑像。塑像所以矗立于此,是因为这里往东一公里左右,便是庄子故居所在地青莲寺村。村里目前尚存的古迹有庄周井和庄子胡同遗址。乡梓名人张良珂就此所写的一首感怀诗后来上了县志:

一抹林园带夕阳,名贤故里井泉香。

居民莫作沧桑感,此井于今尚姓庄。

为充分利用''庄子故里''这一古代名人资源,县里把顺河乡的建制提升为''镇''。据说,镇政府驻地的顺河集,常住人口规模要扩至万人以上,还要修一条高速公路,把出省通道打开!相信用不几年,顺河集就会像发达地区特色乡镇一样,以崭新的容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然而,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时代变了。尽管顺河乡已升格为庄子镇,原先的一条东西街也变成了几纵几横,而且沿街高楼林立,晚上灯火辉煌。集上的常住人口增加了不止十倍!虽然集市和过去一样,仍是五天一大集,天天有小集,然而,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在外地打工,各村小型超市到处都是,很多商品都可以网购,商品流通环境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来顺河集无论经商还是买东西的人数,今天都无法与半个世纪之前相比!那个时代特有的市场繁荣景象恐怕再也无法看到了!可是,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更加勾起人们对那个时代顺河集的怀念和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