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吧!成年人的生活不過是一邊崩潰,一邊自愈

近來由於“雪莉自殺”的事件,抑鬱症的話題又回到了熱點。抑鬱症患者往往承擔了更多的壓力,而沒有找到正確的疏解方式,因而少言寡語,鬱鬱寡歡,臉上看不到陽光。

而現代人,大多數都面臨著來自家庭來自工作的多方壓力,也時常感到對現狀感到無力,被無盡的壓力感壓到喘不過氣來。和抑鬱症患者的表現不同,TA們隱匿在繁華都市的喧囂中,每天一樣與人正常社交,甚至嬉戲打鬧。

但是,在笑聲背後,往往隱藏著被TA們調整成靜音模式的崩潰感和哭聲。

人生哪有那麼容易?

在一檔綜藝節目上,黃曉明、劉燁等嘉賓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了一次心理健康測試。而讓觀眾們感到驚訝的是,在一眾明星裡,心理狀況最差的,竟是一年接下40多檔節目,永遠在鏡頭前搞笑,給大家制造笑點和快樂的薛之謙。

醫生直言,這個在大家眼中“用生命在搞笑”的“段子手”其實是個“孤獨的奮鬥者”,時常壓抑著自己的低落和不安,用搞笑掩蓋內心的傷痛。

承認吧!成年人的生活不過是一邊崩潰,一邊自愈

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承擔著不同的壓力。

讀書的時候被父母耳提面命,總被拿去跟“別人家的小孩”比較,努力了進步了卻還是有其他優秀的“別人家的小孩”;

高三面臨著人生重要的一道坎——高考,彷佛一場考試就決定了自己未來的前途是優是劣;

大學畢業之後到處投簡歷,卻鮮有收到理想的offer,而別人卻好像可以輕易地邁出成功的第一步;

工作了幾年到了適婚年齡,逢年過節被催婚催生,好像到了所謂的適婚適孕的年紀沒有做到的就是異類,人生就是不完整的;

結婚了買了房子,要花自己年輕時最好的20年來償還貸款,每月剛發下來的工資就少了一大半;

有了小孩,工作生活自顧不暇,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捨棄了陪伴孩子的時間,卻換來孩子的不理解……

承認吧!成年人的生活不過是一邊崩潰,一邊自愈

成年人的崩潰是要分優先級的

被工作和生活的重壓壓得壓得吃不下,睡不著,不斷地自我否定的時候,我們只能選擇在夜晚自我消解。第二天起床,還是要讓自己從很喪的情緒裡走出來,告訴自己生活還要繼續,必須要堅持下去。甚至出門前還要給自己的臉頰填充笑容,告訴大家“我挺好的”。

在臺劇《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中,賈靜雯飾演的新聞臺編輯主管回到家後常以酒為伴,她面對著高強度工作的壓力,丈夫的精神出軌,兒子的意外身亡以及女兒的不理解,只能用酒精麻醉自己,用酒精稀釋自己的焦灼、無力與崩潰。但是第二天,她還是會收拾好自己,打起精神,投入新一輪緊張的工作中。

承認吧!成年人的生活不過是一邊崩潰,一邊自愈

承認吧!成年人的生活不過是一邊崩潰,一邊自愈

這就是成年人的“懂事崩”,即使情緒崩潰,也不能表現出來,不能影響生活和工作。在樓道里默默點根菸,在衛生間裡偷偷拭去淚水再補回口紅,回到人前,依然是笑臉相迎。

成年人的生活,不過是一邊崩潰一邊自愈

《2017年中國網民抑鬱症調研報告》是由中美兩所大學對國內1萬多名網民進行抑鬱症相關的調研後出具的報告。

報告顯示,僅5%的網民表示會在出現抑鬱傾向時向專業機構或者個人尋求幫助,而47%的人則是選擇“獨自一人默默承受”。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於自己去消解情緒。我們總想著,如果把這些情緒告訴別人,對方會不會覺得我們帶有太多的負能量而遠離我們,還會莫名給自己帶來一些負罪感。更何況,不是所有的難過,都能得到精神的共鳴。如果不能解決問題,又何必說出來呢?

有人說,壓死駱駝的就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壓在身上的稻草。因為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在最後一根稻草來臨之前,已經積累了多少的懷疑、否定、不安與失望。在生活中,讓人情緒崩潰的往往不是什麼大事,是日常小事的積累,是失望的疊加。而如果我們不把這些情緒有效地排解,就會久積成患。

面對生活的苦難,想要達到速效的緩解,可以嘗試“崩潰療法”,以崩潰治崩潰。也就是說,把讓你崩潰的事情放大到極致,再想想當下的處境,也許就會覺得現在也沒有那麼難。而從長遠來看,化解這些崩潰的最佳方法,是向生活和解,向不完美的自我和解,這樣方能逐漸自愈。

承認吧!成年人的生活不過是一邊崩潰,一邊自愈

聽說過“苦難守恆定律”嗎?苦難,是人生的基本特徵,每一個人一輩子吃苦的總量是恆定的,它既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無故產生,它只會從一個階段轉移到另一個階段,或者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外一種形式。

現代人的生活,哪有“容易”二字?大多數人都是一邊崩潰,一邊自愈。自愈力越強的人,最終方能走得越遠。

但,要相信,所有你此刻遭受的苦難,有一天,你一定能笑著說出來。

承認吧!成年人的生活不過是一邊崩潰,一邊自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