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細品味茶馬古道的悠久文化史

古道起源於我國西南地區的茶馬互市,可稱得上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走廊,也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西部古國際貿易通道。甘肅也是茶的主要消費地區,歷史上甘肅也是馬匹繁育的重要基地,與青海、西藏相通,其特殊的歷史地理和地緣政治決定了甘肅在茶馬古道上的重要地位,考察甘肅茶馬古道的文物線路有助於更好地開展茶馬古道的研究。研究茶馬古道不僅要考察它的路線走向和沿途的文化遺產,更要關注它所蘊涵的社會、文化、經濟等現象,以便更好地保護和科學利用這些文化遺產,為當今文化發展戰略服務。

  從歷史上看,以茶馬貿易為主的商道被稱為“茶馬古道”,它最早起源於我國西南地區的茶馬互市,堪稱西南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也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西部國際貿易古通道。茶馬古道不僅僅是一條古道,它主要由川藏道、青藏道和滇藏道三條道路組成,支線眾多,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這個古道,只要是與茶馬貿易有關的古遺址、古驛站、古碑刻、石窟寺等文物古蹟,都是茶馬古道遺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甘肅也是我國最大的茶葉消費地,歷史上甘肅也是養馬的重要基地,它與青海、西藏相連接,特殊的歷史地理和地緣政治決定了它在茶馬古道中的重要地位。對這些歷史遺存進行研究,有助於還原茶馬古道遺存的本來面目,更好地為當今文化發展戰略服務。本論文主要從甘肅隴南、甘肅隴東、甘肅藏區等多個維度對甘肅茶馬古道文化遺產進行探析。

  形成於特定的歷史地理環境,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文信息,茶馬古道上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更是值得我們去探索。甘肅省隴南地區的古道可以說是四通八達,漢、藏等少數民族在茶馬互市中形成了一種文化融合的新格局。

  有關銘文資料顯示,這是朝廷頒佈的類似於“佈告”的文書,即通知來往茶馬的商販要經過駐關官員的檢查才能放行,從銘文上也可以看出康縣望關是茶馬互市和藏區通商的方便通道。這一發現為西北部和西南部茶馬古道的文化交流和文物線等問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依據。橫跨康縣望關的茶馬古道支線主要有北、南、東、西四條支線。北起仇池山,南至東西兩道,由西山左右隔開,洛峪河自兩山之間流過,在東西兩河峽谷中名列魚洞峽棧道遺址和西漢水峽谷中的石峽河岸新建道路的頌摩崖石刻,充分證明了歷史上東西兩道分界線的存在。到了明朝後期,西線才開始繁榮起來,應與茶馬古道、川藏道相聯繫,川茶北上達藏區,要經過隴南到甘南藏區的茶馬古道。由於是岷江與白龍江的交匯處,兩河口北段沿岷江河谷向北延伸,這條古道是鄧橋棧道和青林嶺子握橋的遺蹟,見證了古道的悠悠歲月。東起望關,西至陝西,由陝西木瓜園至略陽,再向東至漢中。有關文獻記載,東漢建寧年間,武都郡太守在此間修築了“山岔(散關)-大南峪-窯坪”。南線,是望關至四川的路線,它可以從陝西的燕子砭往四川。望關交匯處有四條支線,其中陝西、四川通往甘肅的必經之路是東西兩線,而茶葉等物資從南北兩線經過,由此不難看出,望關的位置和作用,的確很重要,是名副其實的“茶馬販通番捷路”。

  古代從甘肅到四川的古道,在古代也叫陰平古道,因為古道中的文縣在古代稱為陰平,南北朝時期,氏族首領在這裡建立了陰平國。現在,關於這條道路是否也曾經是茶馬互市之路,尚無定論。石門溝是隴蜀古道上的一條重要路線,主要在舟曲縣境內,因此石門溝的線路走向與陰平古道重合。舟曲縣石門溝摩崖石刻題記所說的峰貼城寨,即今天的舟曲縣峰迭古城遺址,位於白龍江西岸的沖積扇上,這在宋朝時期是很重要的茶馬互市場所,一直延續到元代。自清代至民國,石門溝古道在民間茶馬古道中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文縣境內,還發現了數處從武都和成縣古陰平道上經過的古棧道或摩崖石刻,這對於研究文縣的古道交通有重要意義。在這些作品中,馬尾墩摩崖石刻尤其具有代表性,楷書四字“秦蜀交界”在摩崖題記中尤為突出,無論是研究甘肅四川交界處的行政區域變遷,還是研究茶馬古道的歷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獻參考價值。白水江南岸的邊地坪村,還有兩處隔著不遠處的摩崖石刻,堪稱地方上引人注目的人文景觀。燒關古棧道也是文縣較具代表性的人文景觀,是古道陰平上的關隘堡壘。白龍江、白水江和渭河南岸的西漢水流域均位於甘肅隴南地區,是甘肅與陝西、四川交界處。

  時至今日,徽縣境內仍保存著許多茶馬古道的遺蹟,將這些分散的“點”串聯起來,就可以恢復出一條古道的交通線,即青泥古道,與唐宋以來四川茶馬古道進入甘肅、青海、西藏等地區的趨勢基本一致。多年來,通過考古調查,在徽縣境內發現了不少考古遺址,尤其是至今仍存存有大量棧道遺蹟,充分證明了這條古道的存在。例如,位於大河店鄉的瓦泉山棧道遺址,是在徽縣境內具有重要價值的蜀道遺址;位於虞關鄉八渡溝村的手扒崖棧道遺址,是明清時期自徽縣通往陝西略陽和漢中的必經之路;而位於虞關鄉嘉陵江西岸的雙龍崖棧道遺址,也是通往虞關古渡口的必經之路。關於這條入蜀古道,歷史上曾多次修復,目前,在徽縣境內已有許多古道遺存,包括“玄天神路”摩崖碑刻、大河店修路碑刻和“遠通吳楚”摩崖碑刻等,均記載著這條古道的歷代修復狀況,從中可以看出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甘南藏區是茶馬古道和唐蕃古道的重要交匯點,與絲綢之路上的“青海道”接壤,北接河西走廊,南接“藏彝走廊”,漢、氐、蒙古、回等眾多民族曾在此繁衍生息。

  松扶古道是位於川甘交界處的古道,歷史上川茶等物質經此進入甘南藏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夠吸收中原地區的各種物質,並向西進入甘南藏區的腹心地帶橋頭堡。現存三國時期古棧道遺存東西長約200米,有近190個古棧道洞口,對於研究宋代隴蜀的“茶馬古道”和茶馬貿易運輸有重要意義。在陰平古道西端,石門溝棧道是武都連與舟曲、宕昌接壤的主要道路,也是武平和沙灘諸寨的重要入口,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有關調查顯示,此處的摩崖與朱處仁在武都萬象洞天庭西壁上題寫的《左班殿直向宣》均顯示宋皇祜初年就有專司買馬的地方官員。負責買馬事務的地方官員在考察時,在武都萬象洞和舟曲石門溝等地寫下題記,即從陰平古道(連接武都、宕昌、舟曲的茶馬古道主線)穿過,其考察內容應與茶馬互市貿易密切相關。

  白洮長安古道主要位於古洮和岷州境內,在岷縣境內與省道306線基本重合。在《岷州廣仁禪院記》中,碑上寫著:“元豐初治市馬數至其郡”,說明岷州是北宋從藏區吐蕃馬商中買馬的必經之地。宋、元二年,在岷縣廣福寺所藏《平鬼章詩碑》中,有《鬼章詩碑》一卷,現藏於岷縣博物館,主要內容是遊師雄、黃庭堅等慶賀岷州官種宜大敗吐蕃鬼章青宜結,並間接證明了這段茶馬互市的歷史。位於岷縣、禮縣、武山三界的馬塢鄉,是茶馬古道上馬市的馬務關遺址,唐朝又稱“馬塢峪”,是馬塢鄉的所在地。現在遺留下來的有上寨堡,下寨堡,還有墩臺,都是比較完整的關隘。渭岷一長安古道,可以找到與茶馬古道有關的各類文化遺產,是茶馬古道歷史的見證。

  道路西行至甘南藏區——松洮古道,多從白龍江上游經過,沿白龍江向西進入草原或北上,主要分為以下幾個路段:疊州一洮州段、西進青海藏區草原段、向西南進入青海藏區段和河州段。這座古城為明代古洮堡,與洮州邊牆相隔不到十公里,明朝沐英西征,把內地回民從家鄉遷往了藏區和漢族的茶馬互市。20世紀90年代,永樂年間茶馬互市的敕書、康熙年間的茶馬領訖和雍正年間茶馬的地契等多項文物相繼在臨潭縣發掘出來,從這些文物還可以看出洮州“納馬中茶”貿易的興盛景象,從中可以窺視到洮州茶馬互市的繁榮景象。在考察過程中,學者們發現,明代“洮州邊牆”周圍分佈著眾多的關隘、城堡和古城,吐谷渾時期的洮陽戍、牛頭城等都分佈在其中,在絲綢之路的“河南道”洮岷支路上佔有重要地位。據《元和郡志》記載,有一條古道可通白龍江,是南北朝時期佛教從西域傳至南朝的重要道路,卡壩古城、然鬧古城等都是古道沿線的要塞。

  甘肅省隴東地區古道發達,分佈錯綜複雜的古道主幹和支線構成了唐宋以來較為完整的“茶馬古道”文化遺產體系,無論是與茶馬運輸有關的遺址,還是與放牧放牧相關的文物,都是唐宋以來茶馬互市的有力證明,充分證明了絲綢之路東段的主幹及其支線曾經是茶馬古道的事實。

  宋代設置“陝西六路”和“河北四路”以抵禦外敵入侵,這兩條古道在北宋、西夏、吐蕃、遼金等國的茶馬互市貿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川茶、漢中茶及西部遊牧部落開墾的茶馬互市,是宋朝軍民的主要來源,宋與西夏的茶馬貿易頻繁,買賣頻繁。北宋成平年,茶馬貿易開始制度化、官營化,歷史上的隴東是“招馬地”的主要地區,而環、涇和儀州也是“市馬”之地,其中尤屬慶州馬匹素質高,是宋朝官府茶馬貿易中市馬的首選地。大量出土文獻顯示,交貨期最關鍵的物品是馬和茶,交貨期最長的物品是茶葉,而現在隴東的環縣和隴中蘭州等地都是茶馬互市的重要地點,而文獻所記載的“通茶新路”,即宋代以來永興、環慶路等地。

  遠古時期,靈州在連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宋朝與西夏交戰期間,西夏青白菜運銷主要依靠靈州道,而北宋的糧馬等運銷也主要依靠靈州道。當前,這條古道在甘肅地區的遺蹟眾多,主要有:政平古城址、驛馬關城址、洪德寨址、肅遠寨址、烏侖寨址、木缽城址、劉旗古城址等。

細細品味茶馬古道的悠久文化史


細細品味茶馬古道的悠久文化史


細細品味茶馬古道的悠久文化史


細細品味茶馬古道的悠久文化史


細細品味茶馬古道的悠久文化史


細細品味茶馬古道的悠久文化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