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宋仁宗为何如此接地气,喜欢自称"我",而不是"朕"?

最近电视剧《清平乐》很火,大家也在茶余饭后讨论着电视剧情,不知有没有人发现电视里的“官家”,也就是大宋皇帝宋仁宗赵祯在自称的时候经常说“我”,而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朕”,

难道古代皇帝也这么接地气,如果你也有这个疑问,那就来听听我的分析吧。

《清平乐》:宋仁宗为何如此接地气,喜欢自称

一、明明宋词很火,但是宋朝却不是那么有名

1.简单介绍一下冷门的宋朝

宋朝(960年—1279年)是位于五代十国和元朝中间的一个朝代,又分为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9)。宋朝的开国皇帝为赵匡胤,宋朝共有十八位皇帝,建国319年。

虽然宋朝不是很出名,但是宋朝却是历朝中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也不知道为什么,后代老觉得宋朝“积贫积弱”,但是宋朝的社会经济比起唐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要是没有靖康之难这种奇耻大辱,宋朝还算是一个不错的朝代,重文抑武的做法,虽然让大宋的武力不是那么强盛,却让宋朝的文人有了很好的发展,也踊跃了很多的词人,流传千古,宋词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2.相比冷门的宋朝,更冷门的是宋朝的皇帝

整个宋朝,除了宋太祖赵匡胤出名一些,其他的皇帝,感觉存在感都好低。像我们的主角宋仁宗赵祯就是一位没什么存在感,但是确是这么一位既仁慈还勤俭持家的仁君,在位期间,对内没有进行过什么重大改革,对外没有打过什么大战争,

所以想出名好像也没什么机会,所以只能怪他太没有特色了。

但是,虽然赵祯不出名,但是他的臣民却一个个名传千古,像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司马光、柳永、晏殊、秦观。这其中六位在宋朝,而且还都在他的时期,你说他悲催不悲催。

《清平乐》:宋仁宗为何如此接地气,喜欢自称

3.题外话:仁宗皇帝是真的像电视剧里演的那么仁慈吗

但是我们的仁宗皇帝是真的是一个好皇帝,他平生不仅仁慈宽厚,,也勤俭节约,执政时期也能广纳谏言,同时他一直施以仁政。据说他有次在吃饭,突然被什么东西硌了一下,一看是一粒小石子,他赶紧吐了出来,同时还告诉侍女不要声张,不然肯定要有人受到杀头之罪啊!

一位高高在上的皇帝面对下人的小过失,第一时间不是勃然大怒,而是担心下人因此受到牵连,所以历史上的仁宗皇帝也真的是那么一个仁慈的人啊

其实,仁宗治国的一大特点就是“清明纳谏”。有相关的历史论文统计表明,仁宗一朝任谏官的67位成员中,其中有40位被仁宗重用。这些谏官中不乏想范仲淹墩号包拯、欧阳修等流传千古的名士。

二、皇帝自称的“朕”到底是什么,从何而来,是什么意思呢

1.“朕”这个字到底是从何而来

但是其实在先秦时代,“朕”就跟“我”一样,就是一个第一人称的代词,每个人都可以用,但是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之后他就将“朕”这个字规定为皇帝的专属代词。《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记载:“天子自称曰朕。”自此“朕”这个代词就有了“地位”

《清平乐》:宋仁宗为何如此接地气,喜欢自称

2.“朕”这个字原来到底是什么意思

“朕”这个字最早出现商代的甲骨文中。这个字是什么时候被再定义的呢?当然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在在位时期,将“朕”重新定义为他自己的自称,与“我”同义。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朕”字,是简体版的。实际上:“朕”字,由“舟”和“灷”这两个字所组成组成。“舟”这个字大家都知道,是指小船的意思;

那“灷”(zhuan)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啊,他的本意是指火种。但是这两个合在一起,可不是着火的小船啊,意思是小船的裂缝。《考公记图》记载:“周之缝理曰朕。”

在“朕”成为皇帝专属的代名词后,意思引申为征兆、迹象等意,表示哪怕小船有一点点要有裂缝的征兆都要注意,告诫天子要防微杜渐,哪怕是一丝征兆都要独省其身。

3.古代的自称其实是很严格的,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先秦时代,最高的统治者称“王”、“皇”或者“帝”。诸如三皇五帝,纣王,秦王等等,层级分明,是绝对不可逾越的规则。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独创了“皇帝”这一词,自此之后,历朝历代也都沿用这个称号,“朕”这个自称也被继承了下来,直到封建帝制结束。

《清平乐》:宋仁宗为何如此接地气,喜欢自称

三、为什么《清平乐》里的皇帝赵祯那么喜欢自称我呢?

1.其实“朕”这个自称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这么说

作为“朕”这个自称私有化的人——秦始皇,也不是什么地方都用,至少在日常生活中不是经常用“朕”这个字,《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这里记载有关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的一段话,他使用的是“吾”并非“朕”,其实吧,“朕”虽然是皇帝的专属称谓,哪也不能一直用。

在秦汉时期,其实大部分正规场合,皇帝都是用“朕”居多,但是口头基本上都是使用“吾”,这个“吾”到了魏晋南北朝更多了,毕竟皇上也是人啊,不能什么地方都端着个架子,还是怎么舒服怎么来了。

2.皇帝也不能说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是皇帝啊

自古皇家最无情,正常的皇帝一个起码得三四个儿子吧,争皇位也是让历任皇帝都头疼的事,也是最凶险的事,毕竟败方的结果惨不忍睹,遇到好一点的还能安安心心当个王爷.不然的话可能直接被贬为庶人。

就算是哪些只要一个儿子或者皇帝大行前留遗诏的,也不一定就能当上皇上,谋权篡位的又不在少数。

《清平乐》:宋仁宗为何如此接地气,喜欢自称

就算只要你一个皇子,皇位一定是你的,但是正常情况下不能一生下来就是皇上吧,你得从太子当起来吧,你当太子时期肯定不能用“朕”这个皇帝专有代词吧,不然被别人告发到皇帝哪去,不死定了吗,这属于对皇帝的大不敬。

这还是属于生于皇家的,像哪些开国皇帝,一步步打下江山,更是不会想自己一定能成为皇上了,尤其是朱元璋,乞丐出身,一步步走上皇位,

可以说是经历腥风血雨,才夺得的宝座,实属不易,所以说一般都只能等待当上皇帝再做皇帝事。

3.习惯用“我”了,所以肯定用“我”多一点

毕竟你在当太子的时候不能用“朕”所以你也只能用我,当时间短还好,改用“朕”还不会太难,要是像唐顺宗李诵可好了,当了二十六年太子,这谁顶得住啊,这再改用“朕”肯定是不会习惯啊,所以基本上都是各种自称一起用。

而且毕竟是皇帝吗,基本上还是习惯为主。像赵匡胤、朱元璋这样的开国皇帝,更是不会特别在意一些礼节性的东西,赵匡胤是武将出身,说话也是不会特别注意;朱元璋更甚,下圣旨经常都是大白话,更不要说平时说话了,甚至怀疑他平时会不会操着一口河南话了,想想都好笑,丝毫没有皇帝的感觉。

4.回到最开始问题,是电视剧中为什么一直用“我”

首先,电视剧为了更要贴近生活,也不能老用“朕”,用“我”更贴近生活,让人看起来更有意思些,不会像看纪录片一样那么死板,毕竟电视剧也是要有收视率的。

《清平乐》:宋仁宗为何如此接地气,喜欢自称

其次,也和我们的主人公有关,毕竟是他老说“我”,其实这跟仁宗皇帝的性格有关,他一直是那种仁慈,平易近人的样子,其实这跟真实历史差不多。赵祯还是很平易近人的,从电视剧第一集他去宫外吃蜜饯就可以看出来,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他同时也是一个为人民着想,也想为人民做事的好皇帝。

5.古代皇帝也想平常人一样,那么接地气吗

其实皇帝也不是各个都高高在上,多数皇上也像普通人一样,不仅仅是说话做事也很平常,不过却不能像普通人那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大部分场合束缚蛮多,所以他们在平常也会让自己轻松一些,私底下也偷偷的不会守着那么多规矩。

四、总结

其实皇帝说“我”不说“朕”也不全是电视剧的乱写,也是有历史依据的。不仅仅是赵祯因性格的原因经常说“我”,大部分皇帝也都是各种自称都有,不仅仅局限于“朕”,所以也不是说皇帝接地气才说“我”,更多是习惯而已。

所以总的来说,这个皇帝说“我”不仅仅局限于仁宗赵祯,也不局限于宋朝,而是整观历史,历朝皇帝也都是多种自称一起用,跟接地气关系不打,主要是这么舒服怎么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