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梢”督察組、樹枝充大樹?如此把戲豈能矇騙過關

“盯梢”督察組、樹枝充大樹?如此把戲豈能矇騙過關

第二輪第三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正在進行,一些戲劇性的場景相繼衝上熱搜——既有“諜戰劇”:督察組前腳剛到河南,暗訪車車牌就被洩露,行蹤被當地相關人員掌握,後者還在群裡接頭“看到XX車牌號要注意,一定及時在企業群裡通知。”也有“偽裝劇”:在雲南昆明滇池東岸,督察組實地查看高爾夫球場侵佔滇池一級保護區是否整改完畢。沒想到,相關單位弄虛作假,將樹枝插入淺土冒充樹木,結果被督察組現場打假,要求黨工委書記單手把這些“樹”拔起來。

“盯梢”督察組,樹枝充大樹,一些人為矇騙過關真是“拼”。而之所以搞這幾齣,無非是因為“心裡有鬼”。就拿雲南滇池來說,高爾夫球場違規存在已10餘年,距離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也過去了4年,但違規開發問題始終沒有整改。根據此番公開通報,位於滇池南岸的長腰山,是滇池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地產商野蠻開發下,滇池163公里岸線約有1/3已被房地產等項目侵佔,長腰山90%以上的表面積已遭到破壞,變成了“水泥山”,生態功能基本喪失。直到此次環保督察組入駐,相關責任單位才“臨時抱佛腳”,剷除了部分侵佔一級保護區的球場,突擊“插”假樹整改。

但假的就是假的,這種掩蓋問題、敷衍了事的伎倆,一戳就破。個別地方和企業不在整改上下功夫,反而在應付環保督察上動歪腦筋,弄虛作假、欲蓋彌彰,也必將為此付出代價。

生態紅線不容逾越,凡有越軌必受其咎。觸目驚心的秦嶺違建警鐘未遠,環湖開發、挖山蓋樓的滇池違建等又被連根挖出。類似事件頻發,引人追問:綠水青山為何屢屢成為個別人的提款機?眾所周知,國家對於生態保護高度重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多次提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類似在一級保護區毀林修路、在二級保護區大興土木的經營項目,無論從哪個角度,都不可能為國家政策所容。但詭異的是,一些人總是有膽子、有法子,打著各種名義,公然侵吞國家生態資源牟取暴利。比如,破壞滇池的違法企業,就是以健康養老產業之名,行房地產開發之實。

俗話說,紙裡包不住火。涉事企業“掛羊頭賣狗肉”違規開發,被勒令整改卻弄虛作假,當地監管部門難道就看不出貓膩?管理“失明”的背後,只怕是某些主政者的政績觀出現扭曲。

說白了,環保喊得震天響,一到實際就成了“滯後項”。想整治違規企業,卻害怕少了稅收,就故意放一放;江河湖海汙染需聯合治理,但協調困難、多方掣肘,就暗暗拖一拖;更有甚者,面對違法惡行,不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撐腰庇護,或上報虛假材料謊稱整改完成,或和企業通氣“盯梢”督察組……如此種種,都是為了短期政績透支所有人的未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觸目驚心的生態破壞行為必須被嚴懲。這些年,環保督察利劍出鞘,查處40餘萬件違法案件,罰款逾200億元,不少人感慨環保執法“亮出了牙齒”。但揆諸現實,“兩年33張罰單,竟管不住一個排汙企業”“侵佔滇池一級保護區10餘年,屢屢被查卻拒不整改”等現實案例,也提醒我們在環保大勢下頂風作案者依然存在,打擊環保違法仍任重道遠。

保護區淪為生態重災區,傷害的是大自然,折騰的是民意,浪費的是資源,損害的是公信力。“多算‘生態賬’,少算‘經濟賬’”要成為所有人的行為自覺,必須讓環保法規真正“剛”起來。對一些地方、一些企業搞的小動作,環保督察更要“掘地三尺”、一查到底、引以為戒,徹底從源頭上堵住違建破壞滋生的通道。

“盯梢”督察組、樹枝充大樹?如此把戲豈能矇騙過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