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巴彥淖爾臨河區:為老齡化勞動力找到新出路

“我來合作社打工3年了,每年光這一項差不多就能給家裡增加4萬塊錢的收入,還有轉包地的租金,還有我自己家的一棟溫室,算下來收入也不少了。”說這話的時候,惠光明的臉上掩飾不住的喜悅。

惠光明今年55歲,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狼山鎮富義村五組村民,家有承包地25畝。2017年,為了不斷探索創新土地流轉模式,推進農業規模化生產經營,富義村引進內蒙古德順禾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引導該村一、二、五、六組包括惠光明在內的30多戶農戶,將280畝土地以每年每畝700元的價格流轉給合作社,進而建設鋼結構拱棚230棟,集中種植彩椒。

惠光明的孩子在外地工作,家裡只有老兩口,眼看著自己和老伴兒年紀越來越大,越來越幹不了重體力活兒,加之孩子也不想他們太辛苦,就想著把地轉包出去。為此,對於建彩椒園的事情老惠特別支持,當時就把合作社規劃區內的近7畝地全都流轉了。2019年,他只留了一棟幾年前自建的溫室,其餘的地全部以一年一畝400元的價格,轉包給了同村村民耕種。把地轉包給個人,當然跟流轉給合作社或企業的價格差很多,但對於像惠光明這樣日趨老齡化的眾多農村勞動力來說,也是客觀需要。現在,惠光明老兩口除了在自家溫室裡忙活之外,空閒時候就在合作社打工,一年下來收入非但沒減反而增加了不少。“我們年紀大了,就算種地也只能種點省事的,一畝地一年的純收入也就七八百。現在租給合作社,自己什麼都不用管,就能拿700塊錢,對於年紀大的人來說真的是好事情。”惠光明說。

內蒙古巴彥淖爾臨河區:為老齡化勞動力找到新出路

村民在臨河區狼山鎮幸福村果蔬基地拱棚內給甜瓜苗培土

據狼山鎮幸福村黨支部書記楊勇介紹,如今該村留在家裡種地的大多在40歲以上,其中60歲左右的約佔30%。再過5-10年,這部分人的土地誰來種?這些人靠什麼養老?針對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趨勢帶來的諸多現實問題,幸福村嚴格按照中央關於土地流轉的相關要求,超前謀劃,於2019年引進華盛農業有限公司,以每年每畝700元的價格,在該村流轉土地400畝,建設鋼結構拱棚210棟,種植綠色有機甜瓜,當年畝均純收入近萬元,實現企業、農戶雙贏。

土地流轉不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農作物產量和種植收益,加速現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還可以為農民特別是農村富餘勞動力增加就業渠道,更為留守人員也就是老齡化農村勞動力找到新的出路。

本著這一思路,近年來,臨河區把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作為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建設美麗鄉村、實現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舉措,積極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有序流轉。截至目前,全區共流轉土地68萬多畝,其中流轉入企業146325畝、流轉入農民合作社72092畝、流轉入家庭農牧場37033畝。(記者 宮立靈 通訊員 呂春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