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歷史,收官之年說扶貧

“小康不小康 關鍵看老鄉”。這句話道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關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在農業,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三農”不穩,天下難“安”;“老鄉”不富,小康難“全”。

臨沂曾是山東省最貧窮的地方之一。人口多、底子薄,老百姓大多守著傳統農業“一畝地裡打轉轉”,沂蒙山區一度是貧困落後的代名詞。其中沂南、沂水、沂源、蒙陰、平邑、費縣6縣貧困問題尤其突出,曾是當時全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之一。1983年,這6個縣的農民人均收入僅為24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0元,人均收入不足150元的有23萬戶,佔總戶數的22%。1984年這裡被國務院列為重點解決的連片貧困地區之一。

見證歷史,收官之年說扶貧

改革開放以來,沂蒙老區在扶貧開發中艱辛探索。從中央到地方,依靠各級扶貧政策的落實和當地老百姓的艱苦奮鬥,至1996年,沂蒙山區在全國18個連片扶貧地區中率先實現整體脫貧。

見證歷史,收官之年說扶貧


從實施扶貧攻堅到精準扶貧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一系列陽光政策的全面落實,例如將貧困戶建檔立卡、精準扶貧、危房改造補貼、“廁所革命”工程,等等,跑出了臨沂“加速度”。相關惠農扶農助農的一系列政策,項目繁多,真的是非常好了。脫貧不是數字標準,而是貧困群眾安居樂業,幸福生活,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無限憧憬。決戰決勝精準扶貧之後,還要實現鄉村振興,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繼續發力,提高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而這也正是關注“三農”戰略意義之所在。

從扶貧到精準扶貧實現精準脫貧,是一個歷史進程,也是一個時代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