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場實施“林業生態+扶貧”模式穩增收



“好生態就是‘聚寶盆’‘搖錢樹’。通過高接換頭技術栽植寒富蘋果並試種成功,整個果園毛收入可達8萬元,增收2萬多元。”近日,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四道溝鄉四道溝村村民王忠志感慨地說,去年底他家順利脫貧摘帽。


圍場實施“林業生態+扶貧”模式穩增收

生態是圍場一張閃亮名片。目前,圍場有林面積達到797萬畝,天然草地達到982萬畝,森林和林草覆蓋率分別達到58.8%和95%,年最低可淨化水質4.5億立方米,涵養水源5億立方米,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作為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圍場持續推進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協同發展,牢固樹立“脫貧攻堅、生態為先”意識,大力實施“林業生態+扶貧”模式,為脫貧攻堅提供良好的生態保障,讓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更多的生態紅利,實現脫貧致富。

山水林田湖草扮靚美麗鄉村。2016年,圍場啟動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項目以該縣哈里哈鄉為核心,以伊遜河流域和旅遊公路沿線為延伸,重點實施造林綠化、溼地保護、河道整治、農業新技術等4類工程,總投資2.796億元,項目區涵蓋12個鄉鎮、流域總長80公里、流域面積2427平方公里。

圍場實施“林業生態+扶貧”模式穩增收

標本兼治改善水生態環境。嚴格落實河湖長、河道管理員、河湖警長等責任制,深入開展水汙染、水環境、水生態、水秩序“四治四創”專項行動,做到一河(湖)一策、一河(湖)一檔,實現“五無”目標(即汙水無直排、水域無障礙、堤岸無損毀、河道無垃圾、沿岸無違建)。實施重點流域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加大河道垃圾治理力度,完成生態河道治理15公里。科學劃定鄉鎮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堅決取締關閉禁養區內畜禽養殖場,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和沿河養殖企業全部配建糞便汙水處理設施。年內實現縣城汙水處理率90%的目標,所有重點鎮具備生活汙水、生活垃圾處置能力,地表水國省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繼續保持100%。今年計劃在伊遜河流域棋塞段治理生態河道6千米,兩岸防護12千米,綠化15萬平方米;實施小灤河五道溝口至縣界段河道生態修復一期工程,綜合治理河道9公里,河道清淤16萬立方米,修復護岸及河道18千米,建設濾水壩4座、堤頂路9公里,河道行洪主槽達到15米寬,河道其他範圍全部綠化。

圍場實施“林業生態+扶貧”模式穩增收

“金果掛滿坡”助農脫貧。大力發展以乾鮮果品、木本油料、園林綠化苗木、木本花卉中藥材等為主的經濟林產業。目前,圍場縣經濟林總面積達190多萬畝,農民人均擁有3.5畝經濟林。打造金紅蘋果、“圍選1號”杏扁、綠化苗木等林果產業專業鄉2個、專業村26個,建成果品休閒觀光采摘園18個,年產乾鮮果品31.3萬噸,輻射帶動1.6萬人穩定增收500至2000元。

圍場實施“林業生態+扶貧”模式穩增收

今年,圍場縣聚焦“百萬畝林果”項目,堅持“自主自願、生態共享、合作共贏”原則,充分發揮林業資源優勢,創新林業產業發展方式,依託京津風沙源治理、張承壩上地區造林等國家重點生態造林工程,引導鼓勵中標單位優先僱傭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參與工程建設,增加建檔立卡貧困戶合理的勞務報酬;依託公益性崗位設置,以森林、溼地、沙化土地管護為重點,優先安排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服務和管理,增加工資性收入。通過成立木蘭林業集團,引導建檔立卡貧困戶走林上有產品、林中有旅遊、林下有經濟的經營之路,打造綠化苗木種植、銷售的林業扶貧產業鏈,增加貧困戶經營性收入。探索參與工程項目建設、拓寬種苗經營渠道、提升苗木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優勢等方式,建立有效的龍頭企業風險防控機制,切實發揮企業的引領示範帶頭作用。利用天然林管護、生態補助等項目資金,優先使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轉化為護林員,增加轉移性收入。依託林業產業發展基礎,探索實施整村推進發展模式,持續穩定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爭取投入資金1.5億元,有效實施林業生態建設與保護項目,打造經濟林產業示範村5個,帶動5000戶以上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

來源:圍場宣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