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故事:激情燃烧的岁月

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新疆巍巍东天山脚下,天山雪水孕育了一块块希望的绿洲。在这块热土上,兵团军垦战士尽情挥洒辛勤的汗水,用无悔的青春和满腔热血,谱写出一曲可歌可泣的军垦赞歌。现年87高龄的王纪国老人,就是一名军垦战士,在红星二场,经历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军垦故事:激情燃烧的岁月

军垦老兵王纪国和妻子合影

纪国老人,他正与一群老同志在街心花园处纳凉,与大家侃侃而谈,爽朗的笑声飘荡在四周。

走进王纪国老人,不禁让人眼前一亮,老人目光迥然,精神矍铄,依稀可见当年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87载春秋,老人内敛而深沉,浑身散发着一种睿智的光芒。

老人是兵团事业的开拓者,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老人的一生,经历了激情澎湃的岁月。

1926年,王纪国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县口子公社陈家村大队,家中兄弟子妹4人,靠租地和给地主干活为生,生活非常艰苦,常常吃不饱、穿不暖、受人欺负,从小,王纪国就比同龄的孩子懂事、坚强。

军垦故事:激情燃烧的岁月

红星军垦博物馆呈展的军垦文物

1941年,年仅15岁的王纪国被国民党部队抓壮丁,辗转各地,后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兰州会战。在战争岁月,王纪国和战友们穿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经历枪林弹雨、血雨腥风,最终赢得胜利。后面,他跟随部队,从兰州一路走到新疆。

巍巍的天山连绵起伏,广袤的沙漠浩瀚无垠,荒无人烟的戈壁一望无际。这里,有肆虐的狂风,漫天的黄沙,丛林般野生的芦苇,连一条路也没有,满眼只有戈壁,黄沙和白茫茫的盐碱。

王纪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的一名战士。1949年底,部队进驻哈密,开始平叛剿匪。

1953年的冬天,大雪过后的天山显得特别壮美,奉命上山剿匪的王纪国和战友身穿皮大衣,脚穿筒靴在雪地里小心的前行进,他们呵出的热气,在冷风中瞬间凝固消散。天出奇得冷,许多战士的手冻僵,他们依然坚守着,随时准备作战。由于新疆民族情况比较特殊,一些哈萨克族群众和维吾尔族群众受到反动势力煽动,烧杀抢掠,威胁牧民,杀害解放军,广大人民深受其害。面对凶残的叛匪,王纪国和战友们必须小心谨慎,尽量减少伤亡。叛匪在地上埋了地雷,一不小心,战士们就会粉身碎骨。王纪国和战友们经过一天一夜的侦查,排兵布阵,把叛匪消灭了大半,战斗中,王纪国腿部中弹,为掩护战友被地雷炸伤,性命危在旦夕。战斗结束后,在战友们精心照顾下,凭着过硬的身体素质,王纪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由于在剿匪中表现突出,王纪国荣立三等功。

军垦故事:激情燃烧的岁月

红星军垦博物馆呈展的军垦文物

剿匪任务基本完成后。1954年,接到上级命令,所有四十七团的战士就地转业,王纪国和其他战士一样,舍不得脱下身上的军装。在脚下的土地谁来耕种?在他们心目中,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荣誉。可是,这片土地谁来耕种?这里的人民谁来保卫?战士们很快投入到屯荒的战斗中。

没有房子,战士们就在碱土层下挖的一个洞,铺些草。住在里面冬暖夏凉;没有电,他们就用煤油灯,就着昏暗的灯光学习。最艰苦的,就是日常生活用水。每天都要赶着毛驴车从很远的地方拉水回来。

王纪国和战友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肩负起保卫祖国边疆和建设祖国边疆,屯垦戍边的双重使命。

干旱的气候,常年不下雨,风沙大,水资源奇缺。在这,有水才有地,有地才有粮食,有粮食才有希望。之前开垦的土地,都是用“坎儿井”浇灌,但“坎儿井”的灌溉水量太小,无法满足大规模的开垦,修渠引水成为当务之急。

和别的战士不同,军事素质过硬的王纪国主要任务是执行战斗剿匪任务,没有敌情,他就和大家一起,参加大生产运动。1952年,王纪国参加了兴修红星二渠。每天天刚泛出鱼肚白,王纪国已经用小推车沿着崎岖的山路,把炸烂的石头从山上运下来修渠。战士们一边修渠,一边站哨,白天繁重的体力工作结束后,夜晚点着煤油灯学习文化,生活紧张单调。王纪国爱唱歌爱跳舞,生性活泼好动。一有空闲时间,在大家期盼的眼神中,王纪国都要唱一支歌,跳一曲舞,他是团场的文艺骨干,每年的文艺汇演,总是少不他的身影。

夜晚,王纪国和战士们就睡在尚未修好的渠边上。新疆的蚊子个头很大,素有三个蚊子一盘菜的笑谈,战士们常常被叮的满身是包。可是一个班只有一个帐篷,根本不够用,很多战士就在账篷边上铺些稻草,修完渠,累的倒头就睡,这时候谁会去计较蚊虫的叮咬!

修红星渠,从天山上引来雪水,修渠需要水泥,到哪里去弄成千上万吨的水泥?没有水泥厂,运输费用高,交通不便利,战士们想出了制作代水泥解燃眉之急。代水泥是用石灰和红砖与磨成的陶粉混合烧制而成,为了制作代水泥,王纪国挖过煤,烧过石灰,打过砖坯,烧过红砖,磨过陶粉。战士们用智慧修成了红星二渠。

“无风一片白,风起白满天。”这是对当时的红星二场一句最形象的概括。在王纪国的记忆中,剿匪,修渠,治碱,盖房子虽然苦,但最苦的,是挖排碱沟,天天泡在碱水里的那种滋味,让王纪国最难忘。

没有胶鞋,光着脚下到沟里,脚泡到碱水里,排碱沟比人都高,晚上回来双脚泡的惨不忍睹,仿佛不是自己的脚了。就是这样,第二天依然继续工作,那个年代好像人都是铁打的,一个赛一个能干。

毛主席曾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渠修好了,水引下来了,地里长出庄稼了,可以收获粮食了。王纪国看着一天天的变化,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有吃的,有穿的,住的房子靠自己动手盖。

盖房子在王纪国眼中,比打仗要容易多了。

王纪国每天完成上百块土坯任务,往往是三四点钟,就开始干活了。打土坯是一项重体力活,王纪国时常光着膀子一干就是一天。提前一天把土挖好,用水泡上。第二天摸黑,把浸泡好的泥一锹一锹捞出来装入土坯模子里了。起身、弯腰,摔模子,一天来来回回重复上千次这个连续的动作,腰累的直不起来。有了土坯,伐了树,作好人字架和房梁,王纪国砌墙,抹墙泥,上房泥样样都会。

王纪国是南方人,家里条件不好,个子长得比较矮。但是经过战争的洗礼,经过修渠的劳动,他长成一个大高个。战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高个儿”。每次上房泥的时候,大家都会找“高个儿”。久而久之,王纪国打坯,盖房都是一把好手。

这一年,王纪国打砖盖房获奖章一次。

后来,王纪国调到吐鲁番,在苏联专家实验的长绒棉实验田里当起了劳动生产班班长。

1965年,王纪国回到红星二场工作,1985年离休。

哈密梅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