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地理环境孕育出马其顿骑兵,跟随亚历山大东征万里,纵横欧亚

古希腊时期的马其顿王国分为上马其顿与下马其顿。

其中下马其顿地区在爱琴海岸边,属于地中海气候,今天属于希腊马其顿省。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既适合于农业生产也适合于牧草的生长。

而上马其顿则在内陆地区,就是刚刚加入北约的北马其顿共和国。

温带大陆性气候与高地谷地地形则适合与游牧业的发展。

两种自然条件的结合为马其顿王国提供了充足的战马资源,在此基础上,马其顿骑兵得到了充足的发展。

特殊地理环境孕育出马其顿骑兵,跟随亚历山大东征万里,纵横欧亚

马其顿王国

马其顿骑兵编制是配合其独特战术而产生的

伯罗奔尼撒战争初期下马其顿由马其顿国王直辖,而上马其顿虽然在名义上属于马其顿王国但是属于半独立性质。

因此当时的马其顿军队主要来自于下马其顿,以各部落贵族所率领的骑兵作为核心,被认为同希腊最好的骑兵一样优秀。

公元前429年洒塔尔塞斯率军侵略时,马其顿人出动骑兵协助,所向无敌,号称没有人能抵挡这些勇敢的胸甲骑兵。

公元前432年帕迪卡斯二世与其兄弟菲力之间的战争则是马其顿骑兵之间的对决,双方在战斗中都使用骑兵进行作战。

菲力二世到亚历山大大帝时期是马其顿帝国军事力量的全盛时期,日臻成熟的军事体系中马其顿骑兵成为了重要的军事组成力量。

菲力二世推进军事改革,改进了军队的战术;随着马其顿的扩张,很多非马其顿民族纳入马其顿军队,使得马其顿骑兵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战术特点。

大放异彩的马其顿骑兵在后来的亚历山大东征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马其顿骑兵的基层单位是200人组成一个骑兵连队,每一连队设置一名队长。

每个连队下属四个分队,每个分队50人,设立一名分队长。

50人的分队在骑兵冲锋时恰好能排列成一个类似三角的楔形阵,便于撕开敌人防线。

冲锋时骑兵倒握骑枪,枪尖向下,冲锋后骑枪脱手,使用短兵刃进行战斗。

追击敌人时则通常排成矩形阵,尽量扩大追击面。

在需要提高机动性的时候则使用菱形阵。

而与步兵协同作战时,常使用的则是“砧锤战术”。

砧锤战术就是以步兵方阵为砧板,与敌军进行近距离的压制战斗,骑兵则利用机动性从侧翼绕到敌军背后成为战锤,与步兵方阵前后夹击敌军。

亚历山大东征后期,随着战线向东方的延伸,马其顿军队开始逐渐的东方化。

亚历山大大帝对于骑兵部队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改革,将两个骑兵连队合并,称为骑兵营,设置了营队长。

骑兵作为独立的兵种设置有最高统帅,还有自己的后勤官员称为骑兵秘书官,专门负责骑兵部队的补给。

每一名骑兵则允许配备一名马夫,专门负责照辽战马。

骑兵的装备主要包括头盔,最初是弗里吉亚式,后期亚历山大将头盔改为了波奥蒂亚式。

甲胄则是短袖的束腰外衣外面配备重骑兵所使用的防御胸甲。

长兵刃为骑枪,称为“绪斯同”,这是一种装有两个枪尖的木质骑枪,很容易折断。

短兵刃则是尖科庇斯刀,也有的骑兵配备的是直剑。

特殊地理环境孕育出马其顿骑兵,跟随亚历山大东征万里,纵横欧亚

马其顿重骑兵

马其顿军团中的三支重骑兵

马其顿骑兵中最著名的战力被称为伙伴骑兵。在菲力二世统治初期他们的成员全部都是马其顿贵族。

这些贵族深受国王的信任,平时是国王的朋友或侍从,战时则作为国王的禁卫骑兵跟随国王出征。

菲力二世时期伙伴骑兵的数目是600名,军事改革后由于上层公民的加入,伙伴骑兵数量大增。到亚历山大时期,编成为8个骑兵连队,总数为1800人。

主力皇家连队,由国王亲自率领,人数是其他连队的两倍,在战斗之中作为先锋冲击敌阵,共400人。

其余7个连队由来自于王国内部不同地区的士兵组成,每个连队200人,共1400人。

由于战争与行军,伙伴骑兵随时会经历减员或扩编,因此连队人数并非固定不变,最多时普通连队可以达到300人。

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伙伴骑兵由一名军事将领统帅,亚历山大大帝后来意识到部将掌握重权的威胁,在后期将伙伴骑兵的统帅改为了两名。

伙伴骑兵的武器装备主要是波奥蒂亚式头盔、金属胸甲、“绪斯同”长枪与“科庇斯”弯刀。

标志为马其顿式金边紫色斗篷,战马附有豹皮垫子。

伙伴骑兵是重骑兵,在战斗中被部署在马其顿军队右翼,主要任务是正面突击敌军步兵方阵或者是侧翼迂回实施“砧锤战术”。

高加米拉会战中,亚历山大大帝凭借着自己统率的伙伴骑兵,从右翼突击攻入波斯军队阵线,威逼波斯王大流士的中军阵营。

波斯王大流士在慌乱之中抛弃了大军逃走使波斯军队丧失了战斗的意志,纷纷溃散。

伙伴骑兵的出色表现使马其顿王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以少胜多击败了波斯军队,最终灭亡了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国。

马其顿军队中第二重要的骑兵则是色萨利骑兵,因其成员均来自于色萨利而得名。

色萨利位于马其顿西面,是今天的希腊色萨利大区,同样盛产优秀的骑士和战马,在菲力二世扩张势力获得了色萨利统治权后,色萨利骑兵也成为了马其顿军队体系的一员。

色萨利骑兵的加入丰富了马其顿的骑兵战术体系。

色萨利骑兵编制也是8个连队,以1个连队作为先锋部队使用,编制为有400人,其余7个连队每队约200人,合计也是1800人。

色萨利骑兵的武器装备也与伙伴骑兵相同但局部体现色萨利民族特色。

标志为色萨利特有的深紫白边斗篷和红色束腰外衣。

色萨利骑兵在马其顿军队中部署于左翼,但是由于色萨利人政治与社会地位低于马其顿贵族,因此在军队中色萨利骑兵的地位也略低于伙伴骑兵。

色萨利骑兵主要负责防守马其顿方阵的侧翼,在敌方的骑兵从侧翼向马其顿步兵发起攻击的时候进行防御作战。

有时候也会担任突击任务,喀罗尼亚战役中,马其顿军队正是凭借色萨利骑兵的成功突击,击败了强悍的底比斯圣团。

马其顿骑兵编成之中除了这两支主力骑兵之外,还活跃着一支同盟骑兵,做为整个军队的辅助部队。

马其顿王国的全盛时期,菲力二世与亚历山大大帝不但是马其顿的国王,还是希腊科林斯同盟的盟主,因此科林斯同盟之中的希腊骑兵也在马其顿军团的编成之中,称为同盟骑兵。

同盟骑兵总数为600人,作为重骑兵参与战斗但并非骑兵主力,是希脂诸城邦为履行科林斯同盟的义务而被派出加入马其顿骑兵的军队,故称同盟骑兵。

同盟骑兵参与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多次重要战役,被解散后许多人成为了雇佣兵。

特殊地理环境孕育出马其顿骑兵,跟随亚历山大东征万里,纵横欧亚

伙伴骑兵

马其顿军团中的轻骑兵

亚历山大在格拉尼卡斯战役时据记载是率领着13个骑兵连队渡河,然而伙伴骑兵按照编制只有8个连队。

历史记录中提到了当时还有4个波多茉连队连队和1个派奥尼亚骑兵连队与亚历山大当时同在右翼。

历史学者据此推测13个骑兵连队是由8个伙伴骑兵连队加上4个波多茉骑兵连队和派奥尼亚骑兵连队。

4个波多茉骑兵连队由一名马其顿将领负责统帅,属于轻装骑兵。在中译版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被译为“侦察兵”。

“波多茉”的含义是“斥候”和“跑在前面”,属于轻装骑兵并主要用于侦查。

波多茉骑兵连队在武器装备上与伙伴骑兵不同,虽然也装备着绪斯同长枪,也装备了头盔但是没有护身胸甲,穿玫瑰色斗篷与束腰外衣。

他们常常和伙伴骑兵一同被提到,因此推测他们的出身应该也是马其顿。

如果是由非马其顿人组成的部队,在称呼上一定会反映出民族成分或来源的地域,如色萨利骑兵、派奥尼亚部队、阿格里安部队等。

他们在战斗中常常被部署在伙伴骑兵的一边,格拉尼卡斯和高加米拉战役之中,他们与伙伴骑兵共同部署在右翼。

公元前329年之后,波多茉骑兵从历史记述之中消失,作为马其顿人,他们被并入伙伴骑兵,用于补充东征之中损失的伙伴骑兵。

而且这时的亚历山大大帝能够在东方人中征募轻骑兵用于侦查,这些本土骑兵更为熟悉当地地形气候,具备了更高的侦查效率。

派奥尼亚骑兵连队人数很少,与奥德里西亚骑兵合称为色雷斯骑兵,他们的装备与波多茉骑兵十分相似,也是作为斥候部队使用的轻骑兵。

马其顿军队中也存在着一些雇佣骑兵,高加米拉战役中外籍雇佣骑兵与雇佣骑兵各有两个连队参战,他们在马其顿将领指挥下分别在左右两翼参加战斗。

东征后期被解散的同盟骑兵中也有许多成员选择了继续以雇佣兵的身份继续服役。

特殊地理环境孕育出马其顿骑兵,跟随亚历山大东征万里,纵横欧亚

马其顿骑兵

马其顿骑兵的东方化与最终末路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期,随着逐渐远离马其顿本土,兵源补给问题出现了。

为解决这一难题,亚历山大大帝选择让一些被征服土地上的东方人加入马其顿军团,这其中也包括骑兵在内。

公元前330年马其顿军队接收了300名来自吕底亚的骑兵,第二年接收了1000名来自吕西亚和叙利亚的骑兵。

入侵印度前,马其顿军队中已存在大量东方人包括了东方的弓骑兵,巴克特里亚骑兵等等。

到达印度后,马其顿军队的数量急剧膨胀,伙伴骑兵中波斯人所占的比例不断升高,甚至有了4个完全由波斯人组成的骑兵营。

军队东方化使马其顿人十分的不满,军队内部所产生的矛盾一度危及到了亚历山大大帝的权威。

亚历山大大帝英年早逝,他所创立的庞大帝国还没有来得及稳定下来,因此很快就分崩离析。

继承他身后事业的将领们被称为“继业者”,这些“继业者”都出身于亚历山大的军队之中,马其顿帝国的军事制度因此得到了继承。

然而在“继业者战争”中,马其顿骑兵在军队中所占的比例以及战斗中的作用却出现了下降。

公元前3世纪末马其顿系统的军队之中骑兵与步兵所占的比例由亚历山大时代的1:5下降到了1:8。

公元前301年著名的伊浦苏斯战役中,各方参战总兵力达到了15万5千人,而骑兵却只有2万1千名。

这是由于维持一支重骑兵所需要的巨大花费使亚历山大的“继业者”们无法承受了,因此“继业者”们所统领的各国越来越重视步兵。

此后一段时期内,马其顿骑兵的军事技术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太大的发展。

由于没有马蹬,骑兵在与越来越强的步兵进行作战的时候越来越难占到优势。

特殊地理环境孕育出马其顿骑兵,跟随亚历山大东征万里,纵横欧亚

罗马重装步兵

一个世纪后,罗马重装步兵横空出世,这种坚不可摧的步兵军团使东方希腊化国家的骑兵相形见绌。

此时骑兵的作用退步到进行骑兵与骑兵之间对抗,还有就是战前侦查以及对步兵实施掩护。

由于不再承担冲击步兵方阵的任务,马其顿骑兵在装备方面开始变化。

与亚历山大时代不同之处最大不同在于马其顿骑兵开始装备盾牌,同时依然保留了头盔、胸甲和较短的“沙里萨”枪。

罗马帝国就此逐渐的兴起,而希腊化国家则走向了的覆灭,。

曾经在历史上大放异彩的马其顿骑兵随着希腊化国家的衰亡,逐渐走向没落直到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