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國風·鄭風·山有扶蘇》
據說,扶蘇的得名來源於《國風·鄭風·山有扶蘇》,取枝葉茂盛、香草佳木之意。可見,秦王政對自己這位長子寄託了太多的美好期望。扶蘇也不負所望,據《史記》記載:
“扶蘇為人仁。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
公元前210年,在李斯、胡亥、趙高的策劃下,矯詔逼令公子扶蘇自盡。公子扶蘇,那如玉般的生命在一紙荒唐的詔書之下,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
扶蘇之死,在秦時就已經被視為最大的冤假錯案,更被後世認為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間接誘因。
陳勝起義的五步走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10年),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在大澤鄉爆發,首義者陳勝和吳廣以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為號召,一時間從者如雲。
據《史記 陳涉世家》記載:
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我們不要認為陳勝僅僅是一個閭左貧民,從大澤縣起義的策劃和行動中我們可以看出,陳勝的諸多舉措確實可圈可點。
主要過程分為了五步:
其一、嚇
把大家逼入必死之境的“失期當斬”。
其二、拿出解決辦法
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其三、抬高自己
“魚腹丹書,篝火狐鳴”的“陳勝王”
其四、拉大旗作虎皮
以扶蘇和項燕做號召
其五、美好的願望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就這樣,陳勝一步步把這九百名可憐的老實兄弟拉入了自己彀中,其手段簡直就是後世起義者的模板。
在這五步走中,有兩個措施在後世有著很大的爭議,下面筆者就著重談談。
九百閭左戍卒是在服徭役還是兵役?
陳勝先是利用秦法中“失期當斬”的罪名來恐嚇戍卒們,使戍卒們覺得已經進入了必死境地,毫無退路,為下一步起義創造了必要條件。
《史記 陳涉世家》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關於秦法是否“失期當斬”這個問題上,世人爭論頗多,各有各的道理。
筆者認為,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其實不難,關鍵在於搞清楚陳勝率領的這九百閭左去漁陽服的是徭役還是兵役,之後再來尋找秦法中相應的處理條例才是正解。
我們先來比較一下秦法中關於徭役和軍法的處罰條例。
先來說徭役
根據《睡虎地秦簡 徭律》:“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 六日到旬,貲一盾; 過旬,貲一甲。其得殹(也),及詣。水雨,除興。”
如果服的是徭役,則這九百人根本就沒有死亡的威脅,最大不過捱罵或者罰甲盾而已。況且還是連日大雨,根據秦法徭律,應該解除這次徭役才是。
再來說軍法
據《尉繚子 兵令下》記載:“內卒出戍,令將吏授旗鼓戈甲。發日,後將吏及出縣封界者,以坐後戍法”。
如果這九百人服的是兵役,根據秦法中的“後戍法”,則應該是受到嚴厲的處罰。
那麼,陳勝率領的這九百戍卒究竟是不是在服兵役呢?
根據《尉繚子 兵令下》的描述,陳勝率領的這九百戍卒應該是內卒出戍,按照法令,應該在出發時由國家授予旗鼓戈甲。由此看來,應該是在服兵役才是。
不過,這其中還有一點問題,那就是在漢朝賈誼的《過秦論》中,用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來描述陳勝起義時手中沒有兵甲,這和秦法中的記載不符。賈誼的描述是不是有誤呢?
據此,很多人認為,既然這些戍卒沒有兵器,就不能視為服兵役,所以不能使用軍法處罰,而應把他們視為是到漁陽去服徭役而使用徭律處罰,因此,陳勝對他們說的“後期當斬”是在騙他們。
但是,在《史記 秦始皇本紀》中有這麼一段記載,似乎能夠解釋這個問題。
據記載:“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筆者分析,秦始皇帝在平定六國之後,不僅大肆收繳民間兵器,而且改變了
“後戍法”中的“內卒出戍,令將吏授旗鼓戈甲”這一條例,把過去的戍卒帶著兵甲去戍地變成了到了戍地之後再由國家發給兵甲的做法。秦雖滅六國,但是秦人大部都在關中,關內的秦人較少,秦朝仍然需要六國之人來維持統治。但是又害怕他們造反,尤其是戍卒在輪戍的時候會提前接觸到武器,這無疑是不安定因素。為了杜絕這一隱患,秦始皇帝修改了“後戍法”,把出征前就拿到兵甲變為到了戍守之地。
如果猜測成立,那麼,就可以理解賈誼在《過秦論》中所提到的陳勝起義之時為什麼需要“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了。同時,也可以確定陳勝所率領的是需要服兵役的戍卒,所以,陳勝才可以用“失期當斬”來鼓動戍卒們反抗。
以扶蘇作為反秦號召是好辦法嗎?
筆者在開篇時提到過,公子扶蘇冤死,獲得世人極大的同情。並且,陳勝提到過“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既然百姓未知其死,那陳勝又是怎麼知道的?由此看來,陳勝還真不是一般人。
陳勝以項燕為號召反秦,很好理解。陳地舊屬楚國,又是東楚國都郢陳的所在地,楚人在此地的實力並未因楚國的滅亡而完全消散。在秦滅楚之戰中,東楚之地所發生的戰爭最為慘烈,楚人對秦人也最為痛恨。因此,選擇在此地反秦,在先天上就具有良好的土壤。
況且,項燕是末代楚國最為優秀的將領,其領地項城就在陳地範圍內。選擇項燕作為反秦號召人,可以更加激起陳地楚人們反秦的同仇敵愾之心。
如果說,選擇項燕作為反秦號召人是非常合適的話,那麼,選擇扶蘇作為反秦號召人就顯得有些奇怪了?
扶蘇是秦國公子,如果說他的死給秦國人帶來傷感和同情,筆者是同意的;或者說,如果扶蘇未死,起兵攻打胡亥,恢復自己在秦朝法理上的地位,也會有大批的秦人起來擁護。但是,以扶蘇之名起兵反秦,而且打的旗號是“張楚”,這就顯得有些不倫不類了。
陳勝以扶蘇為號召打的算盤是利用秦人同情扶蘇的感情來擁護自己,可他恰恰忘了,自己是反秦的,即使秦人再同情扶蘇,也不會因此反秦。在秦末戰爭前期,秦軍無一反叛,只不過秦軍兵力過於分散,才被反秦義軍各個擊破。在這一點上,老秦人還是有著驕傲的。
結論
陳勝以扶蘇和項燕為號召反秦,其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以扶蘇為號召僅是在史書中出現過“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一次,再就沒有了聲息,看來,經過證明,這個沒用。反倒是以項燕為號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僅陳地人民歸附入流,項燕的後人項梁和項羽也異軍突起,最終推翻了秦朝。
大膽的猜測就是真相的一半!請@萬事之始,願與諸君共同發現歷史,探究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