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城牆下的慘烈

作者:大同老翟

來源:雁門關外

攻城掠地的古代戰爭最為慘烈的場面:充滿血腥,不忍直視!尤其是冷兵器時代!

一次次的慘烈戰爭,在大同的城牆不留下了無數的礌石,這些礌石體積不同,材質不同,重量不同,打鑿和修飾不同,外表產生的土鏽厚度不同,材質有:粗灰砂岩、細灰砂岩、紫砂岩、黃砂岩、玄武岩、花崗岩和其它石材。

這些礌石分為四類:一類直徑為20至36釐米,重量在15至70市斤就,應稱為礌石;二類為直徑10至20釐米,重量為3至15市斤,就稱為旋風彈;三類直徑為10釐米內,應稱為悠悠彈;四類直徑為5釐米內,重量為半斤重,應稱為石彈丸。

礌石是守城防禦作戰時用於打擊敵人最重要的兵器之一,當攻城的對方利用雲梯攻城時,守城將士抱起礌石向城下投擲來打擊敵人,以阻止登城。

大同城牆下的慘烈

大同城牆下出土的礌石

大同城牆下的慘烈

大同城牆下出土的礌石

旋風彈是攻城將士利用霹靂車發射出去來打擊守城敵人,如果攻城部隊在城下佈置數十輛霹靂車不斷抽城牆上的守敵發射旋風彈,它的殺傷力是可想而知的。旋風彈為什麼要加工城圓形的呢?因為旋風彈在脫離霹靂車發射架時,它在空中自由飛行,為了在空中保持平衡,增加飛行速度,更有效地打擊敵人。

大同城牆下的慘烈

大同城牆下出土的旋風彈

悠悠彈,用皮革製成的口袋,稱皮囊,在皮囊內上裝上石球,皮囊袋口栓上皮繩,用單手抓住皮繩將皮囊連同石球拋向敵人,起到打擊敵人的作用,俗稱悠悠彈。


大同城牆下的慘烈

大同城牆下出土的礌石


石彈丸,清朝部隊已裝備了紅衣大炮,彈丸有鐵彈丸、石彈丸。這些彈丸射出去殺傷力很大,很打擊人與馬匹的不同部位,在古代戰爭中威力十分強大。

大同城牆下 從以上的兵器出土可以看出當年大同城下的戰爭之慘烈。

從以上的礌石可以看出千年大同城牆下的慘烈!一千年來的大同戰事不斷,朝代更迭頻繁。

在北宋管轄時的大同,契丹遼國的馬背民族早已把大同視為掠奪之地,戰爭持續數年後,大同城被遼國攻佔。

大同城牆下的慘烈

遼軍攻佔大同之場景

遼國佔領大同後,又被虎視眈眈的完顏氏女真金國推翻,這裡又是一次慘烈的戰爭!


大同城牆下的慘烈

大同古城牆

金國佔領大同後,又被野心勃勃的蒙元人給盯上了,通過一次慘烈的戰爭,大同又一淪為蒙元的統治。

農民領袖朱元璋率師攻入大同,又是一次慘烈之戰!

當然最為慘烈的當屬多爾袞的大同攻城之戰,更是不能直視!

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江南七省先後燃起了熊熊的反清烈火。姜瓖看到清王朝對他並不信任,同時也在這熊熊的反清烈火的推動下,於這一年的十二月宣佈反清,歸附明桂王。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的正月,姜瓖以大同為基地,派出大軍南下,攻克朔州、交城、文水,很快克復晉中各縣,使反清烈火燃遍全省。清王朝對此十分驚恐,攝政王多爾袞急忙調兵遣將,派端正郡王博洛、敬謹郡王尼堪率領大軍攻大同。在堅城固壘面前,博洛、尼堪屢次受挫,不得不向清廷求援。於是多爾袞親自出徵,嚴令精兵四面圍攻大同。“紅夷大炮”和槍彈的爆炸聲震撼山嶽,但由於大同城高池深,佈防設施齊全而嚴密,眾多的樓臺、窩鋪、壕塹,一道道的縱深防線,加之軍民的堅決抵抗,清軍圍攻了長達九個月之久,也沒有攻下這座堅城,使多爾袞一籌莫展。最後因城內糧盡矢絕,部將楊振威臨危叛變,刺殺姜瓖,開門降清,清軍才得以進城。

當時的清軍統帥英王阿濟格曾因“久攻大同不下”,而一度被罷除過統帥之職。為此,當他進城後,便把一肚子的羞怒傾洩在大同軍民和大同的城防上,他強令清軍把原來的城牆一律削掉五尺(名為“斬城”);同時又進行了血腥的大屠殺(名為“屠城”)。除去一些寺觀的僧人道士以外,將城內的軍民幾乎全部殺光斬絕。

大同城牆下的慘烈


大同城牆下的礌石


大同城牆下的慘烈

大同城牆下仿製的古代守城兵器

大同城牆下的慘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