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名作家项金标新著《茅针花》出版发行

日前,中国上海知名作家项金标先生新编著的

《茅针花》一书,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已结集出版,国际公开发行。

上海知名作家项金标新著《茅针花》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

项金标,男,生于1944年。奉贤区四团镇前哨村人。在老家读完小学,1961年在四团初中毕业回乡。1962年起担任生产队会计。1964年春奉命创办耕读夜校,专收辍学儿童。1966年在家乡做一名代课老师。1971年转为公办教师。1994年在乡中心小学任教。2004年1月退休。余暇喜欢读书,爱好写作。稿子虽屡屡被退回,但仍笔耕不止。偶有小稿被一些小报录用,喜不自禁。十多年来各种征文获奖证书十几本。最近七八年,拼尽全力写下本书《茅针花》,了却心愿。

上海知名作家项金标新著《茅针花》出版发行

作者项金标

书刊简介:

一个女人的传奇一生——她凭借自身天然的美艳和过人的智慧游走和穿梭在各种邪恶势力之间,摆平各种矛盾和纠纷。虽然自己屡遭别人的算计和凌辱,却始终不失做人的底线——善良和正直。她古道热肠帮助过无数的人,但她从不记恨那些曾对她落井下石的人。

她的超人的美丽及年轻守寡引来许多浪荡男人的追逐和遐想,但她不为所动,守住忠贞。晚年却对一个卑微的老男人倾注她无私和真诚的爱。她无法理解苦难的根源,想超然于世,于是便信奉佛教,深信善良是做人的本分。

她遍尝旧社会的苦难,但有幸在改革开放后的春天里活得自信和满足。临终时吐露真言:今生不枉来人世走一回。

我写《茅针花》

书看多了,就想写,写我熟悉的人和事。

我一生没有当过官,也不是一个富人。我在出生地老家乡村小学教了三十八年书。我的生活半径就是老家几平方公里的地方。我熟悉我生长的这个地方。

一九九八年五月,同村一位九十高龄的老妇人过世了,引起了全村人的轰动。因为她的一生太奇特了。就在这年三月,我多次探访这位老人,那时她身体尚可。应我的请求,她向我讲述了她近乎传奇的一生,讲述了鬼子兵和土匪在老家的暴行。她深深感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好政策,使她过上了一段好日子。

于是,我动了心思,想以这老妇人为主线,写一写我们这个村庄的苦难史。先写了一万多字的提纲。但这时我的工作有了调动,更忙了。我只得把提纲锁进抽屉,过后就慢慢忘了。

二00六年三月,她的儿媳也年近八十岁时,她又向我说了她婆婆的往事。而此时,我也已退休二年,闲暇在家,我坚定了再写此书的念头。

说起写这本书,又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小说中的那个‘周来茶馆’其实就在我家隔壁。这个茶馆在当时能聚四方客、会八方友,往来人物极多。茶客们会带来各种社会新闻。而过年的时候要连唱半个月的大书。别人听书要出钱,我可免费。小小年纪听了无数大书,到现在我还能回忆出一个大概。再加上当时社会的动荡,附近盐场的盐警和盐民常发生争斗,小小年纪亲见了这些事,这为我以后写这本书积累了素材。

退休以后,我的生活方式和别人不同。当别的老人在烟雾缭绕的棋牌室里赌得晕头转向时,我则在那些腿脚不便的老人家里听人‘讲那过去的事情’。当别人闲暇相遇讲那牌经、赌经时,我正在自己的电脑前,把故事情节变成文字。

退休以后的我过着优裕的生活。闲暇一个人独处,眼前总是跳动着乡亲们的音容笑貌。想到我们曾经相处几十年的老人,他们是那样的纯朴和善良。可是,在老家大动迁前几年,不少老一辈乡亲都长眠在老家的茅草地边。于是想到了写书,要把他们的故事也写进书里。每每晨起或晚霞夕照的那时候,我总是避开芸芸众生,独自漫步在林荫道边,构思故事情节。因为读书、写书,我的退休生活过得很有意义。

第一稿写了十万多字,但总觉得太简单,只有骨头,没有血肉。而且纪实性太强,但作为村史或家史却又缺少更详实的史料;而作为小说又缺吸引人的故事情节。

没有办法,只得重来。向群众请教,收集小说需要的故事素材;读老作家的书,从他们的书中学习小说的写法。

我的小说中以这位老妇人为主,贯穿全书。关于这位老人的故事特别多,现今健在的老人都能讲几个关于她的故事,讲几个以往那个年代发生在老家惊心动魄的故事。

在人们的叙说中,有人津津乐道于关于这位老妇人当年的风流韵事,而我却从中感悟到了这位老人时时流淌着的血和泪。

收集的小说材料倒是不少,但怎么写进书里,一时想不出个头绪,于是又搁置起来。

二00八年十月,老家征地动迁,只三个多月,全村三千四百多亩土地被征用。一千多幢民房被推土机夷为一片平地。二千多人口暂时散居各地二年多,原本朝夕相处的邻居失去了联系。但以后陆续搬进了动迁新居,生活开始变得安定、祥和、幸福。但对老家的思念仍时时撞击着人们的心。

住在漂亮宽敞的动迁房里,满眼看到的全是绿树红花,家乡一切旧有的东西都消失了。人们对突然到来的美好生活一时适应不了。对老家的思念和对往事的回忆是老一辈人的共性。可怕的是年轻一代对过去苦难生活有些淡忘了,而且对老人念叨往事很反感。

他们对现在一切无动于衷,感受不到这是幸福,好像世界本来就是如此的。

我想用小说告诉年轻人:别忘了过去的苦难。

小说的内容及其背景必须更开阔。于是,我只得重新构思故事情节,把故事的范围扩大,从本村扩大到邻村邻乡。当然,这时书中的人物已不是那个原来的老妇人了,发生在她的身上故事也不只是她本人、本村的事了。但更有代表性了。

小说的有些细节都是真实的,可里面的人物都是虚构的,地名也是虚构的。但小说中发生的人和事,都可以在那时的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

此书是我对家乡那一段刻骨铭心的苦难历史的回忆。也是对老家改革开放四十年翻天覆地大变化的纪念。

我倾注了全部的感情写了书中的人和事。有时为了写好某一件事,我只得搁笔重新去实地调查有关的人,还得去图书馆找有关资料。其中的辛苦只有我自知。

这篇文章从体裁说是一部章回小说,每节就是一个独立小故事,但它们之间有着相关联系。

为写这篇东西,我跑了许多地方。我把书中的主要人物写成信奉佛教,为此,我多次跑本地的两处庙堂参观,感受佛教文化的真缔。我五进蟠龙镇,从南到北,寻找文中主要人物的亲属和当年的老乡邻居了解她(他)们生活的历史轨迹。我还多次重访当年蟠龙镇上日本驻军司令部旧址,在当年日寇曾关押民众的废墟旁流连。

这些资料都在小说中派了用场。

文章故事的发生地主要集中在沿海那一片茫茫的芦苇荡。文章写好以后,先后給一些人看过,他们曾給我提过一些意见,有些我已做了修改和补充。

这本书既是一部旧社会家乡农村的苦难史。也是一部新中国家乡农民的翻身史、变革史。

文章写到过往那段四清运动及十年文革时期‘大讲阶级斗争’的历史时,我很犹豫。因为这个问题太敏感了,但作为事实,这个圈子是绕不过去的。

对于土改那一段历史,其时我正好八九岁,亲身经历过,虽不能闻其详,但总能浮光掠影地知道一些。不过为了弄清那段历史,我把白希的《开国大土改》读了几遍。在这本书中,苏南农村的土改实践引起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重视,为此特地发文要求江南的土改要注意政策和策略。可是这些政策到了地方执行起来一波三折。

即使在那个非常时期的十年,根植于人民群众心中的善良和正直仍在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过去的政治,今天已成历史。我们无须对过去的政治横加指责,但能以小说的形式记下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并总会折射出灿烂的光芒。它见证人民从愚妄走向文明,从贫穷走向富裕;祖国从贫弱走向强大。

在这本书中有三条主线,一条是,方青华和彭翻译、李阿加这三人的恩恩怨怨为主线贯穿全书,以图反映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深植于人们心中的儒家理念。另一条写宋鹤林及他女婿的事;于是就有了小金司长赴缅甸抗日的惨烈和缠绵的爱情故事。更着重写的是革命军人胡西成成长经历,在书中占了一定的篇幅。胡西成从一个苦大仇深的盐民,几经磨难,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但淡与功名。他在参加四清及文革期间的经历使他一时变得有点迷蒙,但他始终记住一根底线:忠于党和人民。

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日寇侵华时期鬼子的暴行、土匪的无恶不作,国民党盐警对盐民的敲诈勒索。小说的最后几节,写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家乡大地之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全文勾勒出了老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盐场的民俗风貌及地貌特征。

现在,文章是写完了,但写得不像样。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初学小说的人,驾驭全书的布局是一件难事。纵览全书,其场面好像十分宏大,上下几十年,因平均用力无重点,使小说失去了吸引力。但我已无力对小说做重大修改了。说这书是小说,但少有小说味儿,因为它的情节并不紧凑。说它是一部回忆录,但有很多故事以虚构为主。

本篇小说的构思有十年了。前前后后写了七年,改过十次。每改完一次总好像这下总算要定稿了,过后又不满意,自己觉得小说的基调太灰暗了,缺少亮色。犹犹豫豫中,曾想放弃不写了。但冥冥之中似乎有神灵在提醒我:你这样对得起生你养你的这片土地吗?,对得起那些长眠在茅草地里的祖先吗?于是,再次坚定了写完的信念。我几次把小说有增有删,增加了改革开放后家乡新变化的有关章节。小说的最后一节是散文,我把它附在最后,里面盛满了对老家深深的思念。这便是乡愁,无法割断。

茅草和芦苇是老家最常见的野生植物。但茅草比芦苇有更强的生命力,你看小孩把路边的茅草一把火烧了,第二年春天,茅针又开花了而且更茂盛。我把此书取名《茅针花》,意在记住老家过往那段凄怆的岁月,生活虽苦但历史仍生生不息;意在记住那些在解放后及在改革开放岁月里在这片茅草地上战天斗地的轰轰烈烈的人和事

就在本小说完成的时候,得到了一个好消息:我的老家——故事的发生地,将纳入临港新片区。老家的进一步开发开放已经拉开了预幕,未来的临港定会大放异彩。

临了,我还担心:这本书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我不得而知。写完此稿我心也安了,因为我已努力过了。

最后万分感谢那些关心和支持我写作此书的领导和朋友及亲属。

一幅壮阔的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姚海洪为茅针花作序

《清明上河图》是公元1104年宋朝人张择端用图画表现了当时社会的人文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几百年来被后代赞颂,传承和临摹,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摆在我案头的一部长篇《茅针花》,它的作者是奉贤一位从教38年的老师,大名为项金标,我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二十几万字的书,这书是出版家、作家唐根华带给我的。说作者项老师希望我阅后为此书写个序。他告诉我,项金标老师这本书是处女作,以前教书育人,讲解别人的书、文、诗很有造诣,自己动笔却是第一次,构思用了七年、十次增删,方才完成此稿。

我和项老师未见过面,听了唐根华的介绍,却仿佛认识了他,神交了。他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高大起来,再一次翻阅这部书,斟酌了一下,思考了一下,序的名字倏地跃上了我的脑际,这是一幅壮阔的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呀!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部书:

一、展示了江南水乡壮阔的人文景象,阅后使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

这本书中的风貌描写了:土地、海塘、盐场、商铺、房子、庄稼、道路、河流,应有尽有,时间是从抗战前后到当今,对各方面都涉及,而且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了对比地抒写,使当代的人看了联想翩翩,深思社会主义祖国发展飞跃,今非昔比,油然升起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尤其是对党的热爱之心!

这本书中,人物人文描写了:农民、商人、盐民、土匪、盐警、国民党、日寇、穷人、富人、青年、老人、妇女、孩子、男子,当然也有美妇、丑女等等,这些人,特别是穷人旧社会在死亡线上挣扎、劳苦操作仍半饥不饱,被盐警、 土匪、国民党军队、日寇欺凌杀戮,当然作者也描写了抗日游击队奋起反抗,与国民党反动派、汪伪汉奸作殊死的斗争,解放后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大力发展生产,发展经济的社会欣欣向荣的景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此书主人翁方青华的坎坷一生,由她的各种际遇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含义深刻,教育意义深远。

二、《茅针花》一书,从构思到写作经历了将近十年的光阴,真正执笔书写用了七年时光,实属辛勤笔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令人扼腕赞叹。

社会上有十年磨一剑的说法,项老师三年思考,七年写一书有异曲同功之效应,试想一个从来不写大文章的人,冒了多大的风险,克服了多少困难,十次增删,终于完成了几十万字的大作,其中克服了多少困难,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受了多少风和寒,恐怕不搞创作的人很难体会到的。我也是一个作者,写了几百万字的书,所以我深深体会项老师的不容易,这种精神,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也为我们作者们树了学习的榜样和标杆!

三、《茅针花》一书反映了作者知识面相当丰富,是现在很好的教科书。

作者项老师在书中描述房屋、商铺、庄稼、桥梁,人们的衣着服装、家具设施都有很好的文字表达,可以看出知识面相当丰富。

试看,作者对主人翁方青华及衣着的描写:方小姐一身蓝士林旗袍,勾勒出身体美妙的曲线,旗袍开叉至大腿根,露出了里面雪白的丝光细纱袜,一头乌油黑亮长发在脑后盘成一个发髻,发髻上插一朵粉红的野花,用一根银针别住,她手拿着一条白毛巾……人物的形象是不是得以形象地在你的面前了……

我这里特别提一提他对当年盐场制盐的描写,可以说相当精准,现在多多少少人都已不知道了,是一种很好的乡愁描写。请看第三节:“古法晒盐其实简单而科学,在大汛潮茫茫,小汛潮不到的海滩上堆一个泥墩,半亩地大小。把此墩堆平夯实,再在上面挖几个口大底小的圆坑,坑的四周用精泥粘平,每个坑大约能填半吨左右的细干咸泥,再在圆坑旁边挖一个小而更深的洞,里面埋一个水缸用以盛过滤出来的盐卤;盐卤缸与咸泥坑之间用细小的竹竿相连,然后在大坑底铺上草木灰、砻糠杂草等过滤用,坑里填满晒干的细咸泥后,踩实后上面灌上海水,十几个小时后,清澈的盐卤便流了出来,把盐卤倒在象门板似的浅木筐里,经过太阳的暴晒,约大半天时间,盐卤便结出白花花的盐晶,这个方法沿用了几百年。

项老师还有好多对人文景致、事物的描写,值得人们一读的,请大家看书吧,一定受益菲浅的。

四、项老师行文,文笔流畅,词藻还是比较优美的。

二十几万字,可以一口气读下去,那是因为他的文笔流畅和优美所致,如果拗口、疙疙瘩瘩那是不可能让人如此舒适地读下去的,请看第二十节中宋老头唱山歌,三月茅针发嫩芽,穷人家家饿肚肠。五月茅针开白花,流浪猫儿没有家。是不是朗朗上口?

又如第10节“老泰山”自编酸溜溜的情歌:海边盐场遇情郎,又想开口又想藏,要想招呼口难开,要想藏起情难忘。诗言志,歌咏义,是不是文笔很流畅又优美?

作者在书中的人物吟诗,其实是他自己在抒情在吟诗!

再请看本书开头:海浪轻轻地拍打着芦苇滩,就象年轻的妈妈拍打着怀抱中熟睡的婴儿,四散的浪花把芦苇丛中横行的螃蜞惊得纷纷逃进了自己的洞穴……

文笔确实优美、形象,引人入胜的。

总而言之,项金标老师用“茅针花”一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一本乡愁浓郁的书,值得我们一读和珍藏,尤其他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的。

是为序。

姚海洪糸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上海市惠南文学社社长

上海知名作家项金标新著《茅针花》出版发行

祝贺项金标《茅针花》出版

四团热土真繁华,

文坛惊喜《茅针花》。

笔耕十年小说路,

奋蹄追梦逞英豪!

唐根华诗,袁传刚书。▲

上海知名作家项金标新著《茅针花》出版发行

合影左起▶作者项金标、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特约编审唐根华、王火清在《茅针花》研讨出版事宜后合影▲

上海知名作家项金标新著《茅针花》出版发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