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名作家項金標新著《茅針花》出版發行

日前,中國上海知名作家項金標先生新編著的

《茅針花》一書,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已結集出版,國際公開發行。

上海知名作家項金標新著《茅針花》出版發行

作者簡介:

項金標,男,生於1944年。奉賢區四團鎮前哨村人。在老家讀完小學,1961年在四團初中畢業回鄉。1962年起擔任生產隊會計。1964年春奉命創辦耕讀夜校,專收輟學兒童。1966年在家鄉做一名代課老師。1971年轉為公辦教師。1994年在鄉中心小學任教。2004年1月退休。餘暇喜歡讀書,愛好寫作。稿子雖屢屢被退回,但仍筆耕不止。偶有小稿被一些小報錄用,喜不自禁。十多年來各種徵文獲獎證書十幾本。最近七八年,拼盡全力寫下本書《茅針花》,了卻心願。

上海知名作家項金標新著《茅針花》出版發行

作者項金標

書刊簡介:

一個女人的傳奇一生——她憑藉自身天然的美豔和過人的智慧遊走和穿梭在各種邪惡勢力之間,擺平各種矛盾和糾紛。雖然自己屢遭別人的算計和凌辱,卻始終不失做人的底線——善良和正直。她古道熱腸幫助過無數的人,但她從不記恨那些曾對她落井下石的人。

她的超人的美麗及年輕守寡引來許多浪蕩男人的追逐和遐想,但她不為所動,守住忠貞。晚年卻對一個卑微的老男人傾注她無私和真誠的愛。她無法理解苦難的根源,想超然於世,於是便信奉佛教,深信善良是做人的本分。

她遍嘗舊社會的苦難,但有幸在改革開放後的春天裡活得自信和滿足。臨終時吐露真言:今生不枉來人世走一回。

我寫《茅針花》

書看多了,就想寫,寫我熟悉的人和事。

我一生沒有當過官,也不是一個富人。我在出生地老家鄉村小學教了三十八年書。我的生活半徑就是老家幾平方公里的地方。我熟悉我生長的這個地方。

一九九八年五月,同村一位九十高齡的老婦人過世了,引起了全村人的轟動。因為她的一生太奇特了。就在這年三月,我多次探訪這位老人,那時她身體尚可。應我的請求,她向我講述了她近乎傳奇的一生,講述了鬼子兵和土匪在老家的暴行。她深深感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好政策,使她過上了一段好日子。

於是,我動了心思,想以這老婦人為主線,寫一寫我們這個村莊的苦難史。先寫了一萬多字的提綱。但這時我的工作有了調動,更忙了。我只得把提綱鎖進抽屜,過後就慢慢忘了。

二00六年三月,她的兒媳也年近八十歲時,她又向我說了她婆婆的往事。而此時,我也已退休二年,閒暇在家,我堅定了再寫此書的念頭。

說起寫這本書,又和我的成長經歷有關。小說中的那個‘周來茶館’其實就在我家隔壁。這個茶館在當時能聚四方客、會八方友,往來人物極多。茶客們會帶來各種社會新聞。而過年的時候要連唱半個月的大書。別人聽書要出錢,我可免費。小小年紀聽了無數大書,到現在我還能回憶出一個大概。再加上當時社會的動盪,附近鹽場的鹽警和鹽民常發生爭鬥,小小年紀親見了這些事,這為我以後寫這本書積累了素材。

退休以後,我的生活方式和別人不同。當別的老人在煙霧繚繞的棋牌室裡賭得暈頭轉向時,我則在那些腿腳不便的老人家裡聽人‘講那過去的事情’。當別人閒暇相遇講那牌經、賭經時,我正在自己的電腦前,把故事情節變成文字。

退休以後的我過著優裕的生活。閒暇一個人獨處,眼前總是跳動著鄉親們的音容笑貌。想到我們曾經相處幾十年的老人,他們是那樣的純樸和善良。可是,在老家大動遷前幾年,不少老一輩鄉親都長眠在老家的茅草地邊。於是想到了寫書,要把他們的故事也寫進書裡。每每晨起或晚霞夕照的那時候,我總是避開芸芸眾生,獨自漫步在林蔭道邊,構思故事情節。因為讀書、寫書,我的退休生活過得很有意義。

第一稿寫了十萬多字,但總覺得太簡單,只有骨頭,沒有血肉。而且紀實性太強,但作為村史或家史卻又缺少更詳實的史料;而作為小說又缺吸引人的故事情節。

沒有辦法,只得重來。向群眾請教,收集小說需要的故事素材;讀老作家的書,從他們的書中學習小說的寫法。

我的小說中以這位老婦人為主,貫穿全書。關於這位老人的故事特別多,現今健在的老人都能講幾個關於她的故事,講幾個以往那個年代發生在老家驚心動魄的故事。

在人們的敘說中,有人津津樂道於關於這位老婦人當年的風流韻事,而我卻從中感悟到了這位老人時時流淌著的血和淚。

收集的小說材料倒是不少,但怎麼寫進書裡,一時想不出個頭緒,於是又擱置起來。

二00八年十月,老家徵地動遷,只三個多月,全村三千四百多畝土地被徵用。一千多幢民房被推土機夷為一片平地。二千多人口暫時散居各地二年多,原本朝夕相處的鄰居失去了聯繫。但以後陸續搬進了動遷新居,生活開始變得安定、祥和、幸福。但對老家的思念仍時時撞擊著人們的心。

住在漂亮寬敞的動遷房裡,滿眼看到的全是綠樹紅花,家鄉一切舊有的東西都消失了。人們對突然到來的美好生活一時適應不了。對老家的思念和對往事的回憶是老一輩人的共性。可怕的是年輕一代對過去苦難生活有些淡忘了,而且對老人唸叨往事很反感。

他們對現在一切無動於衷,感受不到這是幸福,好像世界本來就是如此的。

我想用小說告訴年輕人:別忘了過去的苦難。

小說的內容及其背景必須更開闊。於是,我只得重新構思故事情節,把故事的範圍擴大,從本村擴大到鄰村鄰鄉。當然,這時書中的人物已不是那個原來的老婦人了,發生在她的身上故事也不只是她本人、本村的事了。但更有代表性了。

小說的有些細節都是真實的,可裡面的人物都是虛構的,地名也是虛構的。但小說中發生的人和事,都可以在那時的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

此書是我對家鄉那一段刻骨銘心的苦難歷史的回憶。也是對老家改革開放四十年翻天覆地大變化的紀念。

我傾注了全部的感情寫了書中的人和事。有時為了寫好某一件事,我只得擱筆重新去實地調查有關的人,還得去圖書館找有關資料。其中的辛苦只有我自知。

這篇文章從體裁說是一部章回小說,每節就是一個獨立小故事,但它們之間有著相關聯繫。

為寫這篇東西,我跑了許多地方。我把書中的主要人物寫成信奉佛教,為此,我多次跑本地的兩處廟堂參觀,感受佛教文化的真締。我五進蟠龍鎮,從南到北,尋找文中主要人物的親屬和當年的老鄉鄰居瞭解她(他)們生活的歷史軌跡。我還多次重訪當年蟠龍鎮上日本駐軍司令部舊址,在當年日寇曾關押民眾的廢墟旁流連。

這些資料都在小說中派了用場。

文章故事的發生地主要集中在沿海那一片茫茫的蘆葦蕩。文章寫好以後,先後給一些人看過,他們曾給我提過一些意見,有些我已做了修改和補充。

這本書既是一部舊社會家鄉農村的苦難史。也是一部新中國家鄉農民的翻身史、變革史。

文章寫到過往那段四清運動及十年文革時期‘大講階級鬥爭’的歷史時,我很猶豫。因為這個問題太敏感了,但作為事實,這個圈子是繞不過去的。

對於土改那一段歷史,其時我正好八九歲,親身經歷過,雖不能聞其詳,但總能浮光掠影地知道一些。不過為了弄清那段歷史,我把白希的《開國大土改》讀了幾遍。在這本書中,蘇南農村的土改實踐引起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重視,為此特地發文要求江南的土改要注意政策和策略。可是這些政策到了地方執行起來一波三折。

即使在那個非常時期的十年,根植於人民群眾心中的善良和正直仍在閃耀著人性的光芒。

過去的政治,今天已成歷史。我們無須對過去的政治橫加指責,但能以小說的形式記下來還是很有意義的。歷史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並總會折射出燦爛的光芒。它見證人民從愚妄走向文明,從貧窮走向富裕;祖國從貧弱走向強大。

在這本書中有三條主線,一條是,方青華和彭翻譯、李阿加這三人的恩恩怨怨為主線貫穿全書,以圖反映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深植於人們心中的儒家理念。另一條寫宋鶴林及他女婿的事;於是就有了小金司長赴緬甸抗日的慘烈和纏綿的愛情故事。更著重寫的是革命軍人胡西成成長經歷,在書中佔了一定的篇幅。胡西成從一個苦大仇深的鹽民,幾經磨難,南征北戰,屢建奇功,但淡與功名。他在參加四清及文革期間的經歷使他一時變得有點迷濛,但他始終記住一根底線:忠於黨和人民。

小說用許多筆墨寫了日寇侵華時期鬼子的暴行、土匪的無惡不作,國民黨鹽警對鹽民的敲詐勒索。小說的最後幾節,寫了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家鄉大地之後發生的巨大變化。

全文勾勒出了老家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鹽場的民俗風貌及地貌特徵。

現在,文章是寫完了,但寫得不像樣。對於像我這樣一個初學小說的人,駕馭全書的佈局是一件難事。縱覽全書,其場面好像十分宏大,上下幾十年,因平均用力無重點,使小說失去了吸引力。但我已無力對小說做重大修改了。說這書是小說,但少有小說味兒,因為它的情節並不緊湊。說它是一部回憶錄,但有很多故事以虛構為主。

本篇小說的構思有十年了。前前後後寫了七年,改過十次。每改完一次總好像這下總算要定稿了,過後又不滿意,自己覺得小說的基調太灰暗了,缺少亮色。猶猶豫豫中,曾想放棄不寫了。但冥冥之中似乎有神靈在提醒我:你這樣對得起生你養你的這片土地嗎?,對得起那些長眠在茅草地裡的祖先嗎?於是,再次堅定了寫完的信念。我幾次把小說有增有刪,增加了改革開放後家鄉新變化的有關章節。小說的最後一節是散文,我把它附在最後,裡面盛滿了對老家深深的思念。這便是鄉愁,無法割斷。

茅草和蘆葦是老家最常見的野生植物。但茅草比蘆葦有更強的生命力,你看小孩把路邊的茅草一把火燒了,第二年春天,茅針又開花了而且更茂盛。我把此書取名《茅針花》,意在記住老家過往那段悽愴的歲月,生活雖苦但歷史仍生生不息;意在記住那些在解放後及在改革開放歲月裡在這片茅草地上戰天鬥地的轟轟烈烈的人和事

就在本小說完成的時候,得到了一個好消息:我的老家——故事的發生地,將納入臨港新片區。老家的進一步開發開放已經拉開了預幕,未來的臨港定會大放異彩。

臨了,我還擔心:這本書能否引起讀者的興趣?我不得而知。寫完此稿我心也安了,因為我已努力過了。

最後萬分感謝那些關心和支持我寫作此書的領導和朋友及親屬。

一幅壯闊的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圖

——姚海洪為茅針花作序

《清明上河圖》是公元1104年宋朝人張擇端用圖畫表現了當時社會的人文風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幾百年來被後代讚頌,傳承和臨摹,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寶。

擺在我案頭的一部長篇《茅針花》,它的作者是奉賢一位從教38年的老師,大名為項金標,我用一個星期的時間看完了這本二十幾萬字的書,這書是出版家、作家唐根華帶給我的。說作者項老師希望我閱後為此書寫個序。他告訴我,項金標老師這本書是處女作,以前教書育人,講解別人的書、文、詩很有造詣,自己動筆卻是第一次,構思用了七年、十次增刪,方才完成此稿。

我和項老師未見過面,聽了唐根華的介紹,卻彷彿認識了他,神交了。他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高大起來,再一次翻閱這部書,斟酌了一下,思考了一下,序的名字倏地躍上了我的腦際,這是一幅壯闊的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圖呀!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這部書:

一、展示了江南水鄉壯闊的人文景象,閱後使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懷。

這本書中的風貌描寫了:土地、海塘、鹽場、商鋪、房子、莊稼、道路、河流,應有盡有,時間是從抗戰前後到當今,對各方面都涉及,而且運用了現實主義的手法,進行了對比地抒寫,使當代的人看了聯想翩翩,深思社會主義祖國發展飛躍,今非昔比,油然升起對祖國、對社會主義,尤其是對黨的熱愛之心!

這本書中,人物人文描寫了:農民、商人、鹽民、土匪、鹽警、國民黨、日寇、窮人、富人、青年、老人、婦女、孩子、男子,當然也有美婦、醜女等等,這些人,特別是窮人舊社會在死亡線上掙扎、勞苦操作仍半飢不飽,被鹽警、 土匪、國民黨軍隊、日寇欺凌殺戮,當然作者也描寫了抗日遊擊隊奮起反抗,與國民黨反動派、汪偽漢奸作殊死的鬥爭,解放後共產黨領導下人民當家作主,大力發展生產,發展經濟的社會欣欣向榮的景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大量的篇幅描寫了此書主人翁方青華的坎坷一生,由她的各種際遇反映了社會的變化,含義深刻,教育意義深遠。

二、《茅針花》一書,從構思到寫作經歷了將近十年的光陰,真正執筆書寫用了七年時光,實屬辛勤筆耕,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令人扼腕讚歎。

社會上有十年磨一劍的說法,項老師三年思考,七年寫一書有異曲同功之效應,試想一個從來不寫大文章的人,冒了多大的風險,克服了多少困難,十次增刪,終於完成了幾十萬字的大作,其中克服了多少困難,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受了多少風和寒,恐怕不搞創作的人很難體會到的。我也是一個作者,寫了幾百萬字的書,所以我深深體會項老師的不容易,這種精神,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學習,也為我們作者們樹了學習的榜樣和標杆!

三、《茅針花》一書反映了作者知識面相當豐富,是現在很好的教科書。

作者項老師在書中描述房屋、商鋪、莊稼、橋樑,人們的衣著服裝、傢俱設施都有很好的文字表達,可以看出知識面相當豐富。

試看,作者對主人翁方青華及衣著的描寫:方小姐一身藍士林旗袍,勾勒出身體美妙的曲線,旗袍開叉至大腿根,露出了裡面雪白的絲光細紗襪,一頭烏油黑亮長髮在腦後盤成一個髮髻,髮髻上插一朵粉紅的野花,用一根銀針別住,她手拿著一條白毛巾……人物的形象是不是得以形象地在你的面前了……

我這裡特別提一提他對當年鹽場製鹽的描寫,可以說相當精準,現在多多少少人都已不知道了,是一種很好的鄉愁描寫。請看第三節:“古法曬鹽其實簡單而科學,在大汛潮茫茫,小汛潮不到的海灘上堆一個泥墩,半畝地大小。把此墩堆平夯實,再在上面挖幾個口大底小的圓坑,坑的四周用精泥粘平,每個坑大約能填半噸左右的細幹鹹泥,再在圓坑旁邊挖一個小而更深的洞,裡面埋一個水缸用以盛過濾出來的鹽滷;鹽滷缸與鹹泥坑之間用細小的竹竿相連,然後在大坑底鋪上草木灰、礱糠雜草等過濾用,坑裡填滿曬乾的細鹹泥後,踩實後上面灌上海水,十幾個小時後,清澈的鹽滷便流了出來,把鹽滷倒在象門板似的淺木筐裡,經過太陽的暴曬,約大半天時間,鹽滷便結出白花花的鹽晶,這個方法沿用了幾百年。

項老師還有好多對人文景緻、事物的描寫,值得人們一讀的,請大家看書吧,一定受益菲淺的。

四、項老師行文,文筆流暢,詞藻還是比較優美的。

二十幾萬字,可以一口氣讀下去,那是因為他的文筆流暢和優美所致,如果拗口、疙疙瘩瘩那是不可能讓人如此舒適地讀下去的,請看第二十節中宋老頭唱山歌,三月茅針發嫩芽,窮人家家餓肚腸。五月茅針開白花,流浪貓兒沒有家。是不是朗朗上口?

又如第10節“老泰山”自編酸溜溜的情歌:海邊鹽場遇情郎,又想開口又想藏,要想招呼口難開,要想藏起情難忘。詩言志,歌詠義,是不是文筆很流暢又優美?

作者在書中的人物吟詩,其實是他自己在抒情在吟詩!

再請看本書開頭:海浪輕輕地拍打著蘆葦灘,就象年輕的媽媽拍打著懷抱中熟睡的嬰兒,四散的浪花把蘆葦叢中橫行的螃蜞驚得紛紛逃進了自己的洞穴……

文筆確實優美、形象,引人入勝的。

總而言之,項金標老師用“茅針花”一書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圖,一本鄉愁濃郁的書,值得我們一讀和珍藏,尤其他鍥而不捨的創作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的。

是為序。

姚海洪糸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上海市惠南文學社社長

上海知名作家項金標新著《茅針花》出版發行

祝賀項金標《茅針花》出版

四團熱土真繁華,

文壇驚喜《茅針花》。

筆耕十年小說路,

奮蹄追夢逞英豪!

唐根華詩,袁傳剛書。▲

上海知名作家項金標新著《茅針花》出版發行

合影左起▶作者項金標、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特約編審唐根華、王火清在《茅針花》研討出版事宜後合影▲

上海知名作家項金標新著《茅針花》出版發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