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六国人都讲什么语言,互相能听懂吗?

923老石油


孔子周游列国时期,诸侯国不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认同的国家,而是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即诸侯的“家国”,这些诸侯国家有着共同的文化传承,基本不存在语言障碍,尤其是中原一带,各个时期分封的大小国家三四百个,诸侯国之下还有诸侯分封的“小国”,比如宋国就有“宿国”“萧国”等附庸小国。孔子时期,这些“国家”之间就像现在的县乡之间进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而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只是在苏鲁豫皖交界处转悠,并没走出中原,因此官方语言就可以直接交流。

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是他被鲁国的权臣“三桓”辞退了,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学术,他不得不离开故国,踏上西行之路,其实就是“出国”应聘,谋个一官半职,以施展政治抱负。孔子应聘肯定打交道的都是官方,因此交流不存在障碍。

那个时期,虽然周王室已经衰微,但是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经贸往来还是十分活跃的,因此能够保持着官方语言的正常交流,比如齐国在桓公和管仲时期,开门求贤,天下英才汇聚于齐都,田氏代齐后更开办官学“稷下学宫”,各诸侯国凡有大才者一律被高新聘用,比如鲁国的孟子,赵国的荀子、郑国的申不害等等,他们之间的交流是不用翻译的,因为各国语言是统一的“雅言”也叫“夏言”,是华夏民族的正式交流语言,而非地方言。

孔子从公元前497年前往卫国,到前484年回国,前后14年,期间相继去过陈国、蔡国、曹国、宋国、郑国等当时比较大的国家,向北没过黄河,向南没过淮水,向西不过郑州,大致路线图是: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范围局限于现在的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南部和河北南部之间。因此在这么大小的区域内活动,不用说雅言,即便是方言也不会造成多大交流障碍。


 


问道华夏


孔子周游列国而不是周游六国,尽管孔子能掐会算,但他”善易不卜“。

春秋时期的孔子,不会预测战国时期会出现七雄争霸,更不可能提前周游六国连横抗秦。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年五十六岁,辞掉了在鲁国以大司寇代理鲁相的工作,开始了周游列国,大致走过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基本的周游路径是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经过十四年的游历之后,孔子回到了鲁国。

从孔子周游列国的路线及到过的地方来看,主要活动范围就在今天河南省内。

在大部分时间里,孔子听到的都是河南腔。见人都会被问:“侬弄啥来?”孔子往往也是回答:“俺是山东滴,刚想来耍耍”,尽管彼此听着有点别扭,但孔子大部分还是能听得懂的。

孔子一呆就是十四年,回到鲁国后,恐怕也是一口河南腔。

虽然河南腔不很标准,但这绝对是中原核心地带,几乎可以说,这里的语言就是官方用语的普通话。

对于题主提到的语言问题,从孔子周游的足迹看,可能去过晋国和楚国,这个方言味道浓一点,但难不倒孔子。

《战国策·秦策》记载:

“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

《三字经》也说“昔仲尼,师项橐”。说得就是孔子拜七岁的项橐为师的故事。这在敦煌考古发现的《孔子项橐相问》记载了这个故事。

不过,项橐是鲁国的神童,孔子在去晋国的路上,遇到这小孩用瓦片碎石筑造的城,小孩说没有城给车让道的道理,逼着孔子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这小孩不简单,说可以做自己的老师。

虽然这个路线与孔子周游的线路似乎不太对付,但也佐证孔子曾经想去晋国。

据《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孔子在卫国得不到重用,就想继续西去拜访在晋国主政的赵简子。

来到黄河边就听说窦鸣犊、舜华被杀,孔子面对黄河而感叹道“美哉,黄河之水,浩浩荡荡啊!我不能渡过黄河,这是命中注定的啊。!”

于是,孔子就打道回府,回到陬乡,撰作了《陬操》的琴曲以哀悼被害的晋国大夫。

可见,孔子想去晋国,只来到了黄河边,并没有渡过河去。这大概还是在中原地区,当地人基本还是河南腔,询问孔子依然是“侬来做啥来?”

孔子活动范围北面以黄河为界,南面以淮河为界,南面可能到过楚国,这恐怕是孔子遇到的最大的语言障碍。

《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闲,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迁居蔡国第三年时,吴国讨伐陈国,楚国救援,听说孔子停留在陈、蔡之间,楚昭王就派遣使者聘请孔子。

陈、蔡听说后,害怕孔子到了楚国,对自己不利,就横加阻拦,孔子受困于陈,由于断粮,陷入困境。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孔子派遣子贡出使楚国,楚昭王就兴师动众迎接,孔子才得以脱困。

楚昭王准备把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楚国令尹子西插了一杠,力谏昭王不要这么做。

楚昭王取消了这个打算,孔子最终没有能够留在楚国。

孔子是否去过楚国没有具体的记载,楚国当时的都城在郢,在今天荆州市西北的纪南城。

这应该是深入楚国腹地,远离了中原地区。地方方言与中原地区差距较大,虽然他们不清楚孔子到来是想“搞啥子搞”,说起话来就跟鸟语一样,但这难不倒孔子。

孔子弟子三千,能人不少,其侄女婿公冶长就会鸟语。

鸟语都能懂,何况是类似鸟语的楚国方言。

孔子那是无事不晓,无事不通的圣人,虽然没有史料记载孔子的语言才能,但孔子周游列国,通晓几国语言,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况且其弟子来自四面八方,说啥语言的都有,即便孔子听不懂楚国的语言,其弟子也有楚国人为之翻译。

其中七十二贤之一、排名第十七位的任不齐,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人。

任不齐死后葬在桃乡(今山东济宁城北房葛铺),也有说法任不齐是山东济宁任城人。

但是,豹眼认为语言问题不是孔子周游列国的障碍,河南地区是中原地带,有方言但与齐鲁,特别是鲁国相处较近,沟通起来木有一点问题。就算孔子到了楚国,由于楚国跟中原等诸侯国交往密切,既然秦楚之间都能频繁沟通,没有语言障碍,诸侯国之间自然是有许多语言大师掌握这些方言。

孔子及其弟子们,在当时都是顶尖的人才,就像今天一样,只要是人才,谁还不会点英语啥的呢?


豹眼看历史


华夏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早已形成华夏文化圈,夏商周类似联合国丶欧盟,各国早有密切往来,特别是中原周边主要国家可能通语言丶文字,以周礼为标准。到孔子时代,孔子提倡复周礼,就是率天下之土非周天子莫属。华夏民族大概念已形成,周游天下已如欧盟随便走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