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樑文物——開合橋

所謂“文物”,至少有兩個特徵,一個是存在時間足夠長,另一個是有獨特的價值值得保存收藏。


開合橋在近代的橋樑工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18、19世紀的200年間,歐洲大陸、北美大陸和英國先後進入運河時代和鐵路時代。當公路或鐵路跨越有通航要求水域時,建造了不少開合橋。進入公路時代,開合橋不能夠適應現代社會對交通的快捷要求,便逐漸從曾經的輝煌中淡出人們的視線,變成了歷史。這些變成歷史的橋樑,位於鬧市的,多半由於舊城、舊橋的更新換代被拆除;被廢棄不用的,得不到維護而自然毀損;那些仍在使用的開合橋,大多已是超期服役,猶如百戰沙場的老兵,雖遍體傷痕仍耿耿忠心。


從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的角度,開合橋基本處於被淘汰的地位。如今的橋樑工程專著,大約只會在介紹演變歷史時,開合橋才會被提及。開合橋的設計包括兩個主要部分,一個是橋樑結構,一個是“開”與“合”的機械構造,這後一部分內容又涉及動力設備。可以說,開合橋的一半是結構,一半是機械。也許是這個原因,即使在開合橋廣為流行的19世紀,橋樑工程設計教科書裡,一般也不涉及開合橋。


從文化的角度,開合橋本身是橋樑設計藝術中,有歷史價值的組成部分,代表橋樑工程歷史上一個特定的時代,承載著昔日的工程榮耀。解讀它的演變過程,會得到許多和它關聯的社會、歷史、文化、科學、工藝等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講,稱之為“文物”,應該不算勉強。


發展演變


如果不考慮在船上或是浮筒上搭建的開合橋(英文是pontoon),最早的開合橋英文是“drawbridge”,直譯就是“拖拉橋”,十分形象地說明了最初的開合方式。不過, 早期使用開合橋不是通航,而是防禦。


橋樑,是和平時期繁榮經濟的通道;而溝塹河流, 則是構成不同屬地的天然邊界。歐洲的中世紀曾很長一段時期領主割據,戰事頻繁。部落之間、城邦之間的聯繫不是經濟貿易,而是為爭奪自然資源展開的大大小小的戰爭。環繞城堡高且厚的城牆,以及城牆外面人工開挖的深溝和護城河,是安全的象徵。作為中世紀的典型建築,城堡更需要的是孤立和防衛。城堡的入口很少,在護城河或溝塹之處,一定有一座開合橋,這座橋用結實的木材構成框架,上面鋪設木板構成橋面,跨越溝塹,是城堡與外界聯繫的通道,也是城堡守衛的關卡。從城堡內將橋面拉起來,豎轉90度,橋斷開了,豎起的橋面還可以成為城堡入口的一道大門(圖1)。這便是Drawbridge的原意。


橋樑文物——開合橋

圖1 城堡入口處的開合橋


近代的開合橋, 是從建設或改造跨越運河的橋開始的。


運河水位變化很小,運河上的交通主要是特殊設計的運河船,用馬在河的兩側拖曳前行。由於不用帆,這些船體高度不大,而且往往走得很慢。在運河建設初期,沿河兩岸許多地方都尚待開發,為最大限度降低造價,沿著河岸架設的橋樑,基本上是適應當時鄉村道路的標準。橋面兩端的接線陡峭,橋下淨空也不大。據說初期運河客運開通時,需要一位船員專職提醒乘客:“前面有橋, 低頭!”


運河的開通,帶動了內陸經濟的繁榮,沿河兩岸原有的小城鎮不斷向外擴展成為大城市,同時帶動周邊形成更多的小城鎮,兩岸的交通漸漸變得繁忙。運河沿岸的經濟發展,需要在運河上架設更多的橋樑來連接兩岸的城鎮交通,需要延長陡峭橋樑的接線,降低線路縱坡,使得交通更加舒適便利。另一方面,航運對運河通航有了新的要求,希望在大江大海航行帶有桅杆的帆船能直接經由運河進入內陸,這意味著增加通航淨空。


帶有桅杆的船隻通行,需要很高的橋下淨空;兩岸的交通便利,要求橋樑兩端的接線縱坡平緩。為解決這一對矛盾,開合橋成為首選。


最初的開合橋是平轉(Swing),在運河中央立墩,兩側的橋面以中央墩為支點,在水平面上旋轉90度與水流平行(圖2)。在19世紀中葉,這樣的平轉開合橋構造簡單經濟,航道的淨高沒有限制,能夠滿足那些又高又窄的帆船通航要求。然而河中心旋轉支墩始終是航行的障礙,在本來就不寬的河道上,簡直是船員們的眼中釘。而且平轉90 度的橋面寬度佔用河道,橋面寬度超過中央支墩的立面寬度時,橋墩兩側的通航水道變得更窄。因此,這種平轉橋的適用範圍很有限。


橋樑文物——開合橋

圖2 平轉橋


19世紀後期的美國,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全國各地都經歷了巨大的經濟增長,這其中也包括船舶規模的改變,此時蒸汽動力船舶已經全面取代了帆船。工業革命讓運河變得更繁忙,各方利益團體與建設和管理公路鐵路橋樑的地方政府開始發生摩擦。絕大部分麻煩是因為橋樑淨空對航運的阻礙。隨著衝突愈演愈烈,聯邦政府不得不介入協調。通常,調解結果是要求各地新建的橋樑必須有足夠的通航淨空。到19世紀末,國會立案,規定所有跨越通航水道的新建橋樑項目,必須經由國防部(War Department)審核通過。同時,對於妨礙通航的既有橋樑, 國防部有權要求對其進行升級改造。


至此,開合橋在美國進入了一個建設高峰。各種不同形式的開合橋應運而生,Drawbridge一詞逐漸被Movable Bridge取代。


開合橋的三種形式


所謂“Movable Bridge”,是指跨越通航水域的橋樑, 在特定時間臨時中斷橋面交通,上部結構移動開啟,為航行的大船讓出一條暢通的航道;待大船通過後,橋面合攏關閉,開放橋面交通。此時的Movable Bridge,不再為了防禦,而是具有雙重暢通功能:橋面的公路或鐵路暢通,橋下的船舶航運暢通。


與其他工程領域的技術發展一樣,開合橋在設計與施工方面的發展和進步,是由工業革命催生推動的,它的發展更直接與動力機械的研發同步。開合橋的研發,始於19 世紀的歐洲大陸和英國。美國的工業化進程比歐洲稍晚, 在開始大規模建設橋樑的時候,便將大西洋彼岸的研發成果作為借鑑的典範,同時使用最新的開合驅動裝置,使得美國的開合橋建設很具後發優勢。


按照上部結構開啟與閉合的運動方式,開合橋有三種主要形式——


平轉橋(Swing Bridge)


圖2是典型的平轉式開合橋。兩片桁架在中央墩處, 用強壯的橫樑連接,橫樑中點便是上部結構平轉時的中心點。橋樑開啟時,機械裝置將橋樑的上部結構整體頂升, 直到主樑兩端脫離橋臺約束,然後開始以橫樑中點為軸心,繞豎向(垂直)軸,在水平面旋轉90度,讓開河道;閉合時反向平轉90度,主樑迴歸原位,上部結構落位,主樑兩端回到橋臺支座。


這種平轉支墩位於主樑中點的平轉橋,在開啟和閉合的轉動過程中,橋樑的上部結構處於中點固定,兩端懸臂的重力自平衡受力狀態。這是最經濟的佈置方式。當河道較窄,不容許在中央設墩,或者是自然航道偏在河岸的一側,這時,就需要將支墩移向河岸一側,構成支點兩側懸臂長度的差異。為了實現平轉時的重力平衡,常常不得不在橋臺之後增加一個附加跨,在附加跨上配重以實現橋樑開啟時的重力自平衡。這又會帶來另外的問題。英國建造平轉橋多半是板梁,用配重可以實現重力自平衡,但是由於板梁擋風面積較大,在平轉時,支點處需要很強的橫向約束。美國平轉橋通常用桁架主樑,擋風面小,由於懸臂長度產生的風荷載差異相對較小。


豎轉橋(Bascule Bridge)


“Bascule”引自法語,原意為“秤”,在橋樑中特指繞水平軸轉動的開合橋。豎轉橋開啟時,一端作為轉動支點,另一端由水平位置向上升起,在立面劃出一段圓弧軌跡。初期由於開合裝置簡陋沉重,人力操縱開合十分費時費力,豎轉橋的應用遠不如平轉橋廣泛。直到19世紀末, 動力裝置有了極大的進步,豎轉橋開始表現出其特有的優勢,獲得巨大發展空間。


豎轉橋的型式主要表現在轉動支點處不同的支承方式和運動方式。支承形式為固定點支承、滾動面支承和滾軸支承。運動方式有三種,繞固定軸轉動、滾動,以及滾動與縱向平移組合。工程師在此發揮了極大的想象力,創造出許多子類型。基本上,豎轉橋的支承方式可以分為三種:1)固定軸支承,通過拖動主樑,使它繞固定軸豎向旋轉,旋轉中心儘量與旋轉主樑結構的重心重合,並且在開合過程中基本保持固定。2)滾動線支承,主樑端部與滾輪相接,滾輪前後滾動,實現梁的開合,主樑重心在開合過程中沿橋縱向水平移動。3)滾子軸承支承,通過旋轉軸附近的滾子軸承、搖桿裝置,保持旋轉中心固定,並與開合結構的重心重合。旋轉中心保持固定,並與運動物體的重心重合。


豎轉橋有單肢開合與雙肢開合兩種。單肢開合橋以主樑一端為支點,另一端沿立面圓弧軌跡移動開啟橋面;雙肢開合橋的主樑在跨中點處斷開為對稱的兩段,分別以兩岸的橋臺為水平軸旋轉開合。


提升橋


提升橋的開合是上部結構整體從橋臺上提升,為大船讓出淨空通行。在大多數情況下,橋樑的重量是通過纜繩或鏈條提升。形象的說法,就是橋臺放在兩座升降機塔架上,兩臺升降機同步操作,實現橋樑的開合。


典型傑作


平轉橋——法爾達內鐵路大橋

(El Ferdan Railway Bridge)


法爾達內鐵路大橋位於埃及伊斯梅利亞,跨越蘇伊士運河,是一座平轉開合橋。這裡有過兩座鐵路大橋。老橋也是一座平轉開合鐵路橋,老橋長318m,平轉支點設在橋跨中央,開啟時航道淨寬為148米,在1963年建成通車時,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平轉開合橋。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老橋被毀。1995年,埃及國家鐵路以設計施工總承包的模式,投資8000萬美元復建新橋。新法爾達內鐵路橋在2001年年底建成通車,橋總長640米,跨徑佈置150 米-340米-150米。新橋是兩座長度為320米的獨立平轉橋, 開啟時航道淨寬320米。


新橋採用下承式桁梁,桁間距為11.4米,鐵路以橋樑縱軸線為中心線鋪設,兩側各有一個淨寬3米的公路車道。蘇伊士運河的航運遠比埃及國家鐵路繁忙,新橋建成後, 大部分是開啟狀態(圖3),只在特定的時間段運河斷航, 大橋閉合供汽車和火車通行。新橋的開合由三相電機驅動,單程(開啟或閉合)大約30分鐘。


橋樑文物——開合橋

圖3 照片來自
https://structurae.net/photos/16874-el-ferdan-swing-bridge-suez-canal-egypt


埃及政府於2014年啟動新蘇伊士運河項目,在運河東側平行開鑿另一條航道。新航道阻隔了兩岸的公路和鐵路交通,在跨越蘇伊士運河新航道上架設另一座法爾達內鐵路大橋之前,這座通車不到20年的大橋會一直處於開啟狀態。


豎轉橋——倫敦塔橋


倫敦塔橋在倫敦城區,跨越泰晤士河,始建於1886 年,1894年開通使用。有人說這座橋因為靠近倫敦塔而得名,而實際上這座橋的兩座塔,以其哥特式造型成為倫敦的地標建築。稱之為塔橋,並不需要借倫敦塔之名。


倫敦塔橋是混合橋,三個主跨,中跨是雙肢豎轉開合橋,兩個邊跨是懸索橋。立項之初,高桅杆的帆船通航要求否定了50多個建設方案。1885年,英國議會批准中跨建成開合橋的方案,並特別規定:1)中跨的通航淨空為41米(135英尺),淨寬為61米(200英尺);2)橋墩的長度不超過56.4米,寬度不超過21.3米;3)兩個邊跨的跨度均為82.3米(270英尺);4)施工區間中央河道必須保證48.8 米(160英尺)的通航淨寬。


開合橋的橋面寬12.5米(42英尺),主樑是四片鍛鋼桁架樑,約為1噸重,開啟時能旋轉86度。最初使用蒸汽為動力的液壓驅動系統,1974年改為電動液壓驅動。單程(開啟或閉合)需要5分鐘。


橋樑文物——開合橋

圖4 接近完工的倫敦塔橋

(照片來自維基百科)


提升橋——薩克拉門託河大橋(塔橋)


薩克拉門託河大橋位於美國加州通往首府薩克拉門託河的入口,“塔橋”是它更常用的名字。因其提升塔造型採用了當時剛剛興起的流線型現代主義風格,薩克拉門託大橋成為上個世紀30年代美國社會文化和建築特徵的一個傑出代表,在1980年列入美國國家歷史遺蹟名錄。


加州塔橋的提升跨主樑是兩片三角桁架,跨度為63.7 米(209英尺),提升總重量為1040噸;由塔內兩套獨立的電動提升系統控制,提升速度約為每秒0.3米(1英尺);開啟時提供52米寬、30米高的通航淨空。


橋樑文物——開合橋

圖5 日落餘暉中的塔橋

(來自維基百科)


開合人行橋


開合橋是社會經濟、城市發展、交通運輸方式快速演進,各方協調向有序管理過渡期間的特殊產物,它的興盛時期不長。當社會生活的節奏變得越來越快,當城市交通總是以“緩堵”為主題時,開合橋便難有立錐之地了。


不過,工程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總是能在合適的地方安放合適的結構。集造型、交通為一體的開合人行橋, 便是這樣,離開喧囂的鬧市,安安靜靜地為慢行者提供跨越河流小溪的通道。


最奇妙迷人的開合人行橋,當數英國2001年建成的蓋茨黑德千禧橋。這座大橋的開啟方式獨特,既不是平轉豎轉,也不是提升,而是側轉;詩意的人們形容為蝴蝶扇動的翅膀,當地人則親暱地稱為“眨眼”。這座橋跨度大約100米,主樑由一側的傾斜拱懸吊,平彎橋面。當橋下過大船的時候,橋面在4.5分鐘內側向翻轉40度(眨眼),與承重的拱構成一對翅膀(圖6)。


橋樑文物——開合橋

圖6 來自網頁
https://creativecommons.org


開合人行橋也可以架在辦公樓之間,為行色匆匆的上班一族製造點小樂趣。


這座豎轉人行橋位於倫敦帕丁頓,跨越20米寬的小河,橋面由5根縱梁構成,閉合時是一座3米寬的人行橋;5 根縱梁可獨立按順序打開,各自豎轉不同的角度,便在開啟時構成一個半開摺扇的造型,如圖7。


橋樑文物——開合橋

圖7 帕丁頓的“摺扇”人行橋


這座2002年建成的康賽特(Conzett)懸吊人行橋位於比利時布魯日,是當地的美景之一。橋樑上方的兩根鋼管是承重主樑,木結構橋面擱置在橫樑上,用吊索將橫樑與主樑連接。主樑轉動,收放吊索,便可以使得橋面垂直升降,成為一座提升開合橋。


橋樑文物——開合橋

圖8 康賽特提升人行橋


這些精心創作的橋樑,為充滿古意的開合橋開創了一個新的生存空間。


​本文刊載 / 《橋樑》雜誌 2020年 第1期 總第93期

作者 / 尹德蘭

作者系林同棪國際工程諮詢(中國)有限公司原橋樑總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