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燒鍋饃饃——苦澀的少年時代

故事:燒鍋饃饃——苦澀的少年時代

在講故事前,先介紹一下燒鍋饃饃是什麼,以解除大家的疑惑。

時間正值萬馬齊喑的痛苦年代的尾聲。肚子餓著,但是沒有餓到絕望。

有一些回銷糧可以吃。

回銷糧是什麼?回銷糧就是先把你的優質的小麥徵收去(注意,是絕對的上等 的優質的小麥,而且中間而要經過層層嚴苛地把關檢驗),一部分叫公糧,就是有名的徭;一部分叫超購糧,就是象徵性的給上些錢(比如,一斤9分),這個是不是可以叫賦?不知道。反正幾乎徵完了地裡出產的全部。然後,到你青黃不接的時候返回來高價(比如一斤2毛多)供給你有限的雜糧,雖然吃不很飽,也不至於過於飢餓讓你懷念昔日的舊時光。

青少年正是長身體,要營養的時候,但是你的臉只能蠟黃,因為回銷的都是黃色的包穀。那面幾乎不長油,只維持維生素,不管吃多少,渾身總是軟綿綿的,沒勁。村莊裡有個傳說,說的是把戲客(就是雜耍的那些人)專門吃包穀面以保持身子柔軟。所有小孩都相信這個說法,大人們也相信。

大家吃包穀面,把所有的製作方式都用上,還是黃的,還是粗粒刮腸的,還是滿口渣滓的。見了就心煩。

學生上學,每人書包裡就有半塊金黃帶焦黑的燒鍋饃饃。

燒鍋饃饃是怎麼做的呢?肯定不是烙餅,也不是發糕。

故事:燒鍋饃饃——苦澀的少年時代

那個沒油沒鹽的時代,最簡便的做法是,先把包穀面發酵,等酵面充分發酵後,裡面加入早已泡好的篷灰水,因為沒有成品的氫氧化鈉鹼面,所有人都用以駱駝篷燒製的含鹼的篷灰中和酵面裡的酸,好讓面既能鬆軟又不至酸澀。當面發好,篷灰水兌合適,就裝在一個有蓋的圓形(好像古代流傳下來,人們就喜歡圓形)的生鐵盒子,那個生鐵盒子就叫做燒鍋。把盛了發麵的燒鍋放進燒草的土炕洞裡烘燒,就進入了製作熟食的階段,那也就是現代烘焙的鼻祖。幾個小時候後,包穀面饃饃就燒熟了。這就是一家人的乾糧。

學生上學,天天頓頓就是這個。

現在到了該給你們講包穀面燒鍋饃饃的故事的時候了。

我們那個可愛的同學早上上課時已經遲到了。進教室門時滿臉通紅,雖是冬天,也滿頭大汗。

老師讓他先站著,問:“說,怎麼遲到了?”

故事:燒鍋饃饃——苦澀的少年時代

同學就在那裡講:“早上起來,昨晚燒的燒鍋饃饃沒熟。因為填炕的草少了,晚上炕火滅了,饃饃沒燒熟,嫂子又拿火烤熟了。因為時間緊,我就把一整個燒鍋饃饃裝書包裡,往學校跑。

翻過山樑,跑到下坡路時因為振盪,饃饃從挎包裡跳出來了,順著土路往前滾。

饃饃滾得比人跑的還很快。

我攆在後面,一直要抓,一直抓不到,就是抓不到。最後抓到時,燒鍋饃饃已經被土泥過了。

一直吹啊吹啊,也沒吹乾淨。

……”

說著說著,同學淚流漣漣。

聽著聽著,所有同學不自覺地把手伸進書包,摸摸自己的燒鍋饃饃,心裡泛酸……

故事:燒鍋饃饃——苦澀的少年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