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蘇聯檢討T-34:擋不住德88炮,卻能彈開105炮


1942年蘇聯檢討T-34:擋不住德88炮,卻能彈開105炮

T-34/76 1941年型

T-34中型坦克,擁有優秀的防彈外形,被蘇聯宣稱為“二戰最好的坦克”。但是另一方面,T-34也是二戰期間損失數量最大的坦克。德軍各種反坦克武器都在T-34身上創造了不少戰果。

由此一來,T-34坦克的防彈能力和德軍反坦克武器威力,兩者之間的“矛盾之爭”,成為了幾十年來爭論不休的話題。事實上,蘇聯方面在開戰不久就深入研究過這個問題,積累了大量統計數據。所以,蘇聯人對T-34的優缺點,比任何人都更清楚。


1942年蘇聯檢討T-34:擋不住德88炮,卻能彈開105炮

陷入沼澤的T-34/76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的短短半年時間,蘇聯紅軍就損失了數萬輛坦克,其中T-34就有數千輛。為此,蘇聯坦克工業經過重整迅速恢復了生產力,其中產量最大的是T-34中型坦克和T-70輕型坦克。在1942年,蘇聯共生產了12500輛T-34,4900輛T-70。相比老式坦克,T-34和T-70擁有更好的防彈能力,生存性更好。

儘管如此,蘇聯坦克在1942年的損失依然巨大,當年就永久失去了6600輛中型坦克和7200輛輕型坦克,其中大部分是T-34和T-70。在嚴峻的損失數字面前,蘇聯人不得不檢討坦克裝甲的設計問題,並對德國火炮的穿甲性能進行評估。


1942年蘇聯檢討T-34:擋不住德88炮,卻能彈開105炮

德軍88毫米高射炮

1942年下半年,兩項研究分別在T-34和T-70坦克上展開,負責單位是專門研究冶金和裝甲特性的中央科學研究所第48號。按照命令,該單位負責統計和檢查從戰場上回收並修理的損傷坦克,以評估坦克裝甲的質量。

這兩項研究於1942年9月至11月完成,分別統計了進入修理廠的178輛T-34和70輛T-70坦克。統計的各項數據非常複雜,每輛坦克都專門填寫了一張數據卡,記錄了:炮彈擊中坦克的次數;擊中位置;擊中結果及其對裝甲完整性的影響;炮彈口徑(根據撞擊區域估算);擊中後果和坦克癱瘓的原因。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大量很有價值的信息。

本文簡要地挑選一些數據。


1942年蘇聯檢討T-34:擋不住德88炮,卻能彈開105炮

在進行檢查的全部178輛T-34坦克樣本中,有24輛完全由於機械故障而失去戰鬥力,剩下154輛T-34都受到各種裝甲穿透傷。其中,炮彈命中次數累計為534次,細分為:432次(81%)炮彈命中車體(包括穿透和跳彈);102次(19%)炮彈命中炮塔。

534次炮彈命中又進一步細分為:289次(54%)的命中但未對坦克和乘員造成內部傷害;245次(46%)命中導致坦克內部損壞。

下面這張表是很關鍵的一個數據:德軍各種口徑炮彈對T-34坦克的命中效果。(其中的42毫米,可能是德軍繳獲的蘇聯45毫米戰防炮。)


1942年蘇聯檢討T-34:擋不住德88炮,卻能彈開105炮

從這張表,我們可以看出相當多的實戰信息:

第一,50毫米炮在1942年成為了德軍反坦克的主力,包括坦克炮和反坦克炮,佔了命中T-34的炮彈總數54.3%。但是,德軍50毫米炮彈命中T-34後,一多半都是跳彈的。

第二,37毫米和75毫米的炮彈命中數都只佔總數的10%左右,但37毫米炮有2/3的命中是無效的,而75毫米炮只有不到1/3發生跳彈。事實上,當時德軍75毫米炮還包括了短管坦克炮和步兵炮,長管75毫米坦克炮數量很少,所以75毫米炮(特別是長管炮)對T-34的威脅很大。


1942年蘇聯檢討T-34:擋不住德88炮,卻能彈開105炮

德軍50毫米反坦克炮

第三,88毫米炮(基本仍是高射炮)的反坦克效果是最好的,僅有少量發生了跳彈,大部分是“一擊必殺”。但是,88毫米炮在1942年並不是反坦克主力,僅佔全部命中的3.4%,在1941年可能也是如此。

第四,理論上威力最大德軍105毫米炮(主要是野戰炮),反坦克效果出奇地差,竟然有2/3以上發生了跳彈。從數據看,105毫米野戰炮用於反坦克的次數,僅比88毫米炮略少一點。105毫米炮穿甲效果差的原因可能是彈道特點,由於不像88毫米炮那樣平直,105毫米炮彈(身管短、初速較慢)命中裝甲的角度往往不利於穿透。


1942年蘇聯檢討T-34:擋不住德88炮,卻能彈開105炮

德軍105毫米野戰炮

從穿透與彈跳的比率來看,對付T-34最有效的火炮是50毫米、75毫米和88毫米。105毫米口徑火炮的明顯低效是因為這種口徑的大多數撞擊都以不利的角度擊中了冰川上部板塊,不利於穿透。

第二張表,則是T-34坦克車體和炮塔防彈效果的對比:


1942年蘇聯檢討T-34:擋不住德88炮,卻能彈開105炮

從第二張表我們可以看出,平均命中3.48發炮彈,其中穿透1.59發炮彈會導致一輛T-34失去戰鬥力。值得注意的是,T-34車體的被彈次數遠高於炮塔,但車體的跳彈比例卻大大高於炮塔。這個結論存在多種原因,首先是存在“倖存者偏差”現象,因為坦克炮塔命中後往往被徹底摧毀,從而沒能有機會進入這次統計;另外T-34車體設計確實很成功,比炮塔的防彈效果還要好;另外,早期型T-34/76的炮塔較小,也減少了命中概率。

第三張表則體現出了更多的細節,這是T-34不同部位被德軍不同口徑炮彈穿透的比例:


1942年蘇聯檢討T-34:擋不住德88炮,卻能彈開105炮

這張表對T-34坦克裝甲設計很有針對性。從數據上看,對T-34造成的最大損失,來自於車體側面被穿透(佔了一半),其次是車體前上部位,第三才是炮塔側面。其中,造成損失最大的武器仍然是德軍50毫米炮。但從數據來看,這些50毫米炮往往採用伏擊方式,找機會從側面攻擊T-34,正面攻擊往往很難的手(正面和側面的擊毀成功率幾乎是1:10)。

值得注意的是,德軍75毫米炮的正面擊毀比例反高於側面,這說明了德軍已經出現的長管75毫米坦克炮(IV號F2型),往往習慣於正面強攻T-34。雖然德軍改進型的IV號坦克數量仍少,但這個數據已隱藏了“T-34性能優勢正在減弱”的跡象。


1942年蘇聯檢討T-34:擋不住德88炮,卻能彈開105炮

裝備長管75炮的德軍四號F2型坦克

1942年的這份坦克戰損分析資料,給蘇聯紅軍提供了有價值的重要參考。這份數據顯示,T-34的裝甲設計是成功的,正面能有效抵擋45毫米炮,並大幅減弱德軍50毫米炮的威脅。

不過,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成果,是用數據展示了蘇軍坦克戰術的缺陷——蘇聯坦克指揮官缺乏戰術素養,往往盲目下令進行衝擊,同時又不注意側後掩護,導致大量坦克的損失是德軍側面伏擊造成的。


1942年蘇聯檢討T-34:擋不住德88炮,卻能彈開105炮


因此,為提高T-34坦克在戰鬥中的生存能力,中央科學研究所給蘇聯紅軍提出了兩項主要建議:1) 提高發動機和傳動系統的可靠性和質量;2) 培訓部隊在操作T-34時使用適當的戰術。

另一方面,該機構關於T-70輕型坦克的分析則直接得多——T-70無論是正面還是側面,都無力抵擋德軍主力反坦克炮,建議逐步淘汰。通過這份報告和其他戰場反饋,蘇聯包括T-70在內的所有輕型坦克最終在1943年停產,只有T-70的車體改為SU-76自行火炮的底盤。

不過,這份1942年的報告沒能及時預測德軍技術的革新,尤其是裝備75毫米和88毫米炮的德軍新型坦克的現身。蘇聯方面對T-34的車體防護過於放心,1943年的坦克生產仍以T-34/76為主,車體基本沒有變化,這就造成了1943年蘇德坦克性能發生了巨大扭轉。尤其是德軍坦克的75毫米和88毫米炮,終於成為獵殺蘇聯坦克的最大殺器。(作者:陶慕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