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操縱的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


美蘇操縱的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

1981年,薩達姆視察兩伊戰爭前線的伊拉克防空設施


1980年9月,伊拉克與伊朗因為邊境糾紛、宗教矛盾以及民族仇恨,爆發了全面戰爭。

本來,兩伊戰爭是伊拉克與伊朗的單挑,是中東梟雄薩達姆稱霸海灣,與宗教領袖霍梅尼輸出伊斯蘭革命的碰撞,伊拉克如果贏了,薩達姆就可能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袖,如果伊朗勝了,政教合一的原教旨主義將席捲中東。

實際情況是,這場戰爭不僅引起了阿拉伯世界的分裂,也招致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或明或暗的干涉。

19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戰爭不再是幾個參戰國之間的事,大國和強國總會想方設法參與進來,推行其外交政策世界戰略,或拉或打,或合作或對抗,以追求本國利益的最大化。


美蘇操縱的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

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


從能源安全角度講,伊朗和伊拉克都是產油大國,都位於海灣地區,兩國的狀態和局勢直接影響著這一地區的石油輸出——這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生命線。從地緣政治角度講,伊拉克和蘇聯很近,伊朗更是和蘇聯接壤,兩國爆發戰爭,蘇聯肯定不會坐視不理,蘇聯若動,它的老對手美國也會動。

在冷戰這個大背景下,兩伊戰爭註定會成為美蘇兩國鬥法的競技場。但是,這種鬥法又與之前不太一樣,以前都是美、蘇各支持一方,陣營很分明。兩伊戰爭不是,由於兩伊與美蘇之間都不是特別友好,也不存在大哥和小弟的依附關係,所以這四個國家之間關係是變動的,陣營也並不明朗——美國和蘇聯一直兩邊下注,只是不同時間段各有側重罷了。

兩伊戰爭不是美蘇挑起來,但戰爭能拖八年之久,最後伊朗和伊拉克兩敗俱傷,這離不開美蘇的“攪局”。


美蘇操縱的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

薩達姆和霍梅尼


01

先說蘇聯。

蘇聯本身石油資源很豐富,它插手兩伊戰爭不是為了石油問題,而是為了維護南部邊疆的安全和穩定,擴大自己在中東的影響力,同時排擠美國向這一地區滲透。

另外,當時蘇聯正在打阿富汗戰爭,阿拉伯國家和伊朗都支持阿富汗,這讓蘇聯很受傷,所以它想借兩伊戰爭這個機會,讓伊朗和伊拉克不再支援阿富汗。

蘇聯與伊拉克關係比較好,早在1972年兩國就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伊拉克從蘇聯獲得了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兩國關係進入蜜月期。但是好景不長,70年代末,兩國關係逐漸冷卻。

冷卻的原因是伊拉克反對蘇聯入侵阿富汗(伊拉克與阿富汗都屬於阿拉伯國家),薩達姆也不是當小弟的人,不願唯蘇聯馬首是瞻,更令蘇聯無法忍受的是,薩達姆為了減少對蘇聯的依賴,積極推行武器進口多元化,從西方和其他國家進口武器,還從西方搞貸款、拉投資,發展與西方的經貿關係。


美蘇操縱的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

薩達姆


眼見薩達姆不上道,蘇聯轉而爭取伊朗。1979年伊朗革命,霍梅尼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王朝,之後又爆發了伊朗人質危機,伊朗和美國關係急劇惡化。蘇聯趁機向伊朗示好,想把孤立的伊朗拉入蘇聯陣營。

沒想到伊朗比伊拉克還難搞,伊朗也堅決反對蘇聯入侵阿富汗,雖然伊朗不屬於阿拉伯國家,但是它和阿富汗挨著,蘇聯拿下阿富汗之後,下一個肯定就是伊朗,所以霍梅尼對蘇聯根本不信任,另外,從個性上看,霍梅尼比薩達姆還強硬極端,當小弟?當小弟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當小弟。

雖然兩邊都不上道,但戰爭爆發之前,蘇聯與伊朗的關係,要好於其與伊拉克的關係。這很好理解,薩達姆和西方搞在一起,有叛徒嫌疑,伊朗雖然油鹽不進,但反美很堅決,有利用價值,兩害相權取其輕。


美蘇操縱的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

蘇軍入侵阿富汗


1980年9月22日,薩達姆率先動手,挑起兩伊戰爭。蘇聯對此很不爽,它認為伊拉克挑起戰爭,必然引發美國介入,進而影響蘇聯在海灣地區的戰略(當時,美國與伊拉克和伊朗都沒有外交關係,在海灣的影響力很小)。

所以戰爭爆發後,蘇聯表面上宣佈中立,但是實際上偏向伊朗。它中斷了對伊拉克的直接武器銷售,卻加強了與伊朗的經濟科技合作,開通了多條陸上交通要道供伊朗使用,還默認敘利亞、利比亞等國向伊朗出售武器。

1981年上半年,蘇聯向伊朗輸送了14億美元的物資,滿載物資的卡車在蘇伊公路上川流不息,1982年,蘇聯對伊朗的出口增長了50%,3000多名蘇聯顧問進入伊朗,為伊朗的發電站、鋼鐵廠、港口、鐵路、煉油廠服務。兩國還搞了153個合作項目。

當然,蘇聯也明白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在支持伊朗的同時,它也沒有徹底放棄伊拉克,而是在一直秘密地、間接地向伊拉克出售武器。


美蘇操縱的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

兩伊戰爭中被遺棄的蘇制T-55坦克


但是到了1982年,蘇聯又調整了戰略,開始偏向伊拉克。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伊朗在阿富汗問題上始終不肯讓步;二是霍梅尼打擊伊朗親蘇派,驅逐蘇聯外交官,還關停了塔斯社駐德黑蘭的辦事處(涉嫌搞間諜活動);三是此時伊朗扭轉了戰局,將戰線推到了伊拉克境內,猛攻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蘇聯擔心伊拉克戰敗,伊朗一家獨大,伊斯蘭革命浪潮席捲中東,對蘇聯造成威脅(蘇聯有1/5的人是穆斯林)。

這一時期,蘇聯向伊拉克提供大量武器,包括飛毛腿導彈、米格-23和米格-25戰機、T-72坦克、反坦克炮和通訊設備。此外,蘇聯還向伊拉克派遣了大批專家和軍事顧問。

與此同時,美國也加大了對伊拉克的援助。在兩個超級大國輸血下,伊朗的攻勢逐漸被打退,從1984年3月開始,兩伊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


美蘇操縱的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

蘇制飛毛腿導彈


相持階段就是相互消耗階段,方便蘇聯賣武器,雙方都面臨困難,也都有求於蘇聯,便於蘇聯從中取利。從1984年相持階段,到1988年戰爭結束,蘇聯對伊拉克的支持,多於其對伊朗的支持。

伊拉克面積和人口都少於伊朗,戰爭潛力更小,單挑打消耗戰肯定打不過伊朗,所以蘇聯需要為伊拉克輸血,以維持這種相持不下的均勢。畢竟,鄰居越弱就越沒有威脅,也越容易被控制,這更符合蘇聯的利益。


美蘇操縱的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

相關國家地理位置


02

再說美國。

50年代的時候,美國與伊拉克和伊朗關係都不錯。當時,伊拉克的費薩爾王朝和伊朗的巴列維王朝都是親西方的政權。

1955年,伊拉克、伊朗、土耳其、英國、巴基斯坦等國家,搞了一個巴格達條約組織,以對抗蘇聯在中東的擴張,後來,美國以觀察員的身份加入了這個組織——美國和兩伊是同一陣營的。

1958年7月,卡塞姆領導自由軍官組織起義,推翻費薩爾王朝,建立了伊拉克共和國。新政權奉行親蘇的外交路線,退出了巴格達條約組織,與美國關係惡化。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伊拉克因美國支持以色列,斷絕了與美國的外交關係。

伊朗這邊也差不多,只是巴列維王朝活得更長一點,直到1979年才被霍梅尼推翻,此後,伊朗學生衝進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押了美國外交人員,釀成伊朗人質危機,美國便和伊朗斷絕了外交關係。


美蘇操縱的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

伊朗人質危機


兩伊戰爭爆發的時候,美國與伊拉克、伊朗都沒有外交關係,加上形勢不明朗,不便於插手,所以美國宣佈中立。

宣佈中立並不代表袖手旁觀。海灣地區既是世界主要石油產地,也靠近蘇聯南翼,在美國全球戰略中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美國自然想利用這場戰爭搞點事情。

美國在中東有幾個戰略目標:一是確保中東石油自由流通,確保西方能以合理價格購買中東石油;二是排斥蘇聯在中東的勢力和影響力;三是對以色列的生存和安全承擔責任;四是保證親美的中東國家的安全;五是推行大中東民主計劃。

美國在兩伊戰爭的行為,都是為這幾個戰略目標服務的。

對美國而言,兩伊戰爭最好的結果就是讓雙方相互消耗,不敗不勝,形成一種弱勢均衡狀態。如果伊朗勝了,中東可能會變成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天下,如果伊拉克勝了,薩達姆獨就會獨霸海灣,伊朗也可能徹底倒向蘇聯,這都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美蘇操縱的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

伊拉克士兵


兩伊戰爭爆發時,伊朗人質危機還沒有解決,美國和伊朗關係非常緊張,所以它雖然宣佈中立,但是實際上是支持伊拉克的。

1981年4月,美國派出外交人員嘗試和伊拉克改善關係,1982年2月,又把伊拉克從“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上去掉,向伊拉克打開了進口美國物資、引進美國技術的方便之門,一些美國情報人員還向伊拉克提供了伊朗的軍事情報和衛星照片。

另一方面,戰爭初期伊拉克軍隊準備充分,長驅直入,而伊朗國內混亂,伊朗節節敗退。為了防止伊拉克一家獨大,同時也防止伊朗垮臺並倒向蘇聯,美國也與伊朗秘密接觸,默許伊朗通過第三國或者美國的盟國獲得美式武器及零配件(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軍隊裝備大量美製武器,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繼承了這些武器),同時支持以色列向伊朗提供了2.5億美元的武器。


美蘇操縱的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

伊朗方面的防空導彈


1982年4月,伊朗扭轉了戰局,大舉反攻,伊拉克逐漸不支,這時候美國又擔心伊朗一家獨大,於是加大了對伊拉克的支援,以平衡戰局。

美國先是批准向伊拉克出口L-100運輸機,鼓勵伊拉克的盟友約旦購買F-16戰機,又在1983年向伊拉克出口60架民用直升機,英國也向伊拉克提供了2.5億英鎊的貸款。之後,美國中東特使拉姆斯菲爾德訪問巴格達,表示願意恢復與伊拉克的關係,還與薩達姆達成了協議:美國將在未來5年內向伊拉克軍隊提供軍事情報、經濟援助以及包括彈藥在內的各種作戰物資。

在美國和蘇聯的援助下,伊拉克擋住伊朗的攻勢,戰局陷入僵持狀態。

1984年11月,美國和伊拉克恢復了外交關係,美國公司也開始在伊拉克承接項目。與此同時,美國停止支持伊朗,並阻止其他國家向伊朗提供幫助。


美蘇操縱的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

伊朗防空炮


當然,美國的政策也有例外的時候。1985年3月黎巴嫩人質危機爆發(美聯社駐黎巴嫩記者安德森被真主黨武裝人員綁架,此事有伊朗在背後支持),美國為了解救人質,秘密向伊朗提供了不少導彈及零部件,還有伊拉克的軍事情報。

但整體而言,在相持階段,美國對伊拉克的支持,遠遠大於其對伊朗的支持。

兩伊戰爭後期,伊朗和伊拉克大肆攻擊波斯灣的油輪,1988年,美國在為科威特油輪護航時,與伊朗爆發了軍事衝突,幾乎全殲了伊朗海軍,之後美國軍艦“文森斯號”又誤擊了伊朗客機,造成了200多人死亡,兩國關係降至冰點。

不久,內外交困的伊朗被迫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兩伊戰爭結束。


美蘇操縱的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

伊拉克戰機掠過波斯灣上空


03

美國和蘇聯的間接介入,使兩伊戰爭拖了8年之久,伊拉克和伊朗被耗的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戰爭中,兩伊死亡約100萬人,傷150萬人,伊拉克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


美蘇操縱的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


這場戰爭還耗費了2000億美元的軍費,戰前伊拉克和伊朗通過石油積累的大量財富化為烏有,還欠下了大筆外債。戰爭破壞造成的損失超過5000億美元,兩國的發展進程遲滯、倒退了20~30年。

美國是兩伊戰爭的最大受益者。通過戰爭,美國賣出了大量武器,削弱了伊拉克和伊朗的實力,維持了二者的動態平衡,戰爭還為美國解決人質問題提供了有利條件,戰爭後期,美國 通過為油輪護航,加強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軍事聯繫,實現了在海灣地區建立軍事基地的目的。

蘇聯也是兩伊戰爭的受益者,但是由於國內問題嚴重,蘇聯自顧不暇,不得不在全球實行收縮戰略,這使得蘇聯在兩伊戰爭中取得的成果有限,而且很多成果都沒了下文。


美蘇操縱的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

戰爭中被摧毀的石油設施


【參考資料】

《美國與兩伊戰爭關係解讀》、《淺析兩伊戰爭中蘇聯的外交政策》、《蘇聯對兩伊戰爭的立場轉變說明了什麼?》、《美蘇對兩伊戰爭的政策對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