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前兩天,精讀媽一個朋友跟我傾訴,說和孩子吵嘴了。她兒子寫作業不認真,一會上廁所一會要喝水,要不然就是扣橡皮。


轉眼班群裡大半的家長都交作業了,而自家兒子還在“醞釀”,朋友忍不住著急說他:


別人都完成了,再看看你!你怎麼就不能向陳新(兒子班上的學習委員)學學?


人家學習都不用父母操心,考試都考前三,而且他還得練琴,你要有他一半自覺,我做夢都笑醒……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沒等她說完,孩子就氣呼呼頂嘴:


總叫我學陳新,你怎麼不學學陳新他媽,他媽媽是教授,不但厲害還很溫柔;


你再看你,整天只會兇兇兇……


朋友一聽,兒子居然說自己不如“別人的媽媽”,氣得對孩子一頓罵,要不是老公攔著幾乎就要上手了。


後來她冷靜下來,反省自己:孩子只是說了那麼一句,自己就氣憤難受得要命。


可換位思考,自己其實更不厚道!經常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擠兌、教育兒子,卻沒有考慮過兒子的感受。


像我閨蜜這樣家長有很多,看到自家孩子哪點做得不好了,就會搬出「別人家的孩子」,想以此激勵孩子懂事上進。


殊不知,那種被比較、不被肯定的感覺會給孩子造成深深的心理傷害。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精讀媽知道,家長拿自己孩子和別人比較,本意是想讓孩子在對比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學習對方身上的優點。


只是,這樣的比較,不僅沒有鼓勵的作用,反而容易傷到孩子的上進心。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大寶的同桌蕊蕊,成績不錯,還會跳舞,特別懂事可愛,但唯一的缺點就是比較膽小,沒自信。


我觀察到,蕊蕊的媽媽幾乎不會誇女兒,不管蕊蕊考得多好、多聽話,她總能列舉一些更加優秀的孩子來比較。


有一回,學校要辦晚會,我問蕊蕊有沒有報名舞蹈節目,蕊蕊媽說:“沒有,她那水平實在不能出去見人,跟XXX沒法比。”


我正想著鼓勵孩子兩句,蕊蕊馬上附和:“阿姨,我確實不行,我跳得沒有XXX好……”


一件事,還沒開始做,就做好了失敗的打算,這是多麼的不自信啊?


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說:“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


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


如果在爸媽眼裡,自己不如別人,他就會覺得自己確實比不過。如果爸媽覺得自己不行,他就會覺得自己確實不行。


試想,這樣做事畏畏縮縮、毫無自信的孩子,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網上有個「精神病院發生過的真實事件」的高熱話題,話題底下,排名第一的是@鄧學長的回答,她描述了自己曾患抑鬱症時在精神病院的見聞。


而在她的描述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她進入精神病院的原因:是她的媽媽將她一步步逼成抑鬱症 ,逼進了精神病院。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她的媽媽有著很強的攀比心。


小時候,她媽媽一心要她在學習上比過所有人,比不過,媽媽就會憤恨地打罵她:“為什麼別人可以你就不行?”


長大後,媽媽的攀比範圍更不僅限於學習。工作、婚戀甚至生活中的各種小事都是媽媽攀比的對象。


在壓抑的成長環境下,她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住進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療。


可在得知她生病後,媽媽的第一句話不是關心,而是:“你怎麼這麼玻璃心,為什麼別人都沒事,就你得了抑鬱症?!”


母親永無休止的攀比,導致本就精神脆弱的她還患上了狂躁症,她只要一聽到“媽媽”這個詞,就會犯病。


這段經歷,讓她在病情穩定後至今,都無法正常面對媽媽,對社交產生恐懼。媽媽的虛榮心,毀了她對人生的所有希望。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老實說,媽隊看著她的講述,心裡很不好受。


在孩子心裡,“別人家的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無論自己做得怎麼好,鏡子都會告訴他,沒有比別人好。
不僅如此,“別人家的孩子”還讓原本充滿愛的“媽媽”一詞,變成了噩夢般的存在。


你們說,這樣在“別人家孩子”陰影下長大的孩子,是不是很可憐?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我曾看過一句話:教育不是拼孩子,而是拼家長的心態。


家長積極樂觀,孩子往往能成長得不錯,家長心態崩了,孩子也很難取得進步。我深有同感。


曾有讀者和我哭訴,自己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孩子成績還是趕不上,每天睜開眼都焦慮絕望。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我們為孩子的“落後”感到焦慮,可是這份焦慮能帶來什麼呢?


是大人的焦慮被孩子同步,最後變成大家都絕望的氛圍。


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揪著這種焦慮不放呢?


更何況,仔細想想,我們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就那麼差勁,樣樣不如人家呢?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總盯著孩子的短處,沒有看到他們的長處。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家有兒女》中的劉星是典型的“問題少年”,調皮搗蛋,學習成績也不好。


劉梅對待劉星,一向實行打擊教育,而夏東海卻常常能發現劉星的閃光點。


一次,劉梅埋怨劉星成績差,化學和語文在及格邊緣徘徊,總分在班裡倒數。


但夏東海卻看到了劉星成績的優勢:數學和物理考得不錯。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此外夏東海還觀察到,劉星很受同學歡迎,在“同學評語”裡是優秀。


他不吝嗇誇獎,說自己很欣賞劉星身上的溝通能力和變通能力,而這種能力是現在很多孩子缺乏的,連老師都教不了。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正因為有夏東海這樣的老爸,劉星才能盡情地釋放自己的天性,養成樂觀開朗的好性格。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缺點,也有優點,我們與其盯著孩子身上的短處焦慮不已,不如試試欣賞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用心教育指引他。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常言道“人比人,比死人”,如果我們總拿孩子和別人比,那將陷入“再努力都比不過所有人”的無力感中。


積極的教育引導應該是,不拿孩子和別人比,讓孩子和自己比。


我曾看過一則新聞,江蘇宿遷一小男孩考試考了7分,他爸爸非但沒罵,還買了煙花鞭炮“慶祝”。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這位父親說:“孩子上次考了零分,這次考了7分就是進步”。後來,這個孩子在下一次的考試中考了57分,又進步了50分。


精讀媽看了不禁為這位家長的好心態點贊,很多時候就應該這樣:


上次考不及格,這次及格了就是進步;


平時練琴只坐得住半小時,這次練了一小時就要為他鼓掌。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就跟我們自己一樣,平時總覺得自己很差勁,陷入一種悶悶不樂的狀態。但我們真那麼差嗎?


並不是,那是因為我們總和別人比較,看不到自己進步的地方。


殊不知,換一種心態,一切會豁然開朗。跟別人相比永遠不會快樂,跟自己比,進一步就有一步的歡喜,有進步的孩子就配得上優秀。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然而,只意識到「比較是不好的」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從“正面”來提高對孩子的評價,建立一個更加穩定的心態。


在這裡,精讀媽也想給大家分享兩個小心得:


1、幫孩子建立“自我畫像”


這其實也是我從一位心理諮詢師朋友那學到的一個方法,每學期結束,我都會帶著孩子做評價小結:


寶貝最擅長做什麼呢?


這個學期,取得了什麼自豪的成績或改變呢?至少列舉兩項哦;


爸爸媽媽、老師和同學評價寶貝哪裡很棒?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非常有意思,最開始,我連孩子一個優點都寫不出來,想到的都是他們愛哭、拖延、喜歡頂嘴……


最後還是孩子提醒我:我會幫媽媽捶背、拿水啊。好吧,孝順也是一個大優點。


很多人也許會問,為啥不寫孩子的缺點呢?


那是因為,總愛比較的我們平常花了太多時間去盯著孩子的缺點了,我們也應該花點時間來欣賞他,他遠比你認為的更棒。


驚喜的是,這個“自我畫像”我們越寫越流暢。孩子身上的缺點也真的越來越少,優點越來越多了。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2、下次想比較孩子前,先掂量自己


我看過一段父子對話:


父親:知道嗎?當林肯像你這樣大時,他是班上最好的學生。


兒子:我知道爸爸,但他像您這麼大時,早已是美國的總統了。


這個小故事對我觸動很大:當我們唸叨著別人家孩子好的時候,是否該先掂量一下,自己作為父母,是不是做得足夠好了呢?


我把女兒逼進了精神病院,80後媽媽後悔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我們怎麼樣,深刻地影響著孩子長成什麼樣。


下次我們在抱怨孩子不如別人家孩子時,不妨先想想:


對方父母帶著孩子背唐詩宋詞時,自己是不是揣著手機打遊戲?

對方家裡隨處可見的是書籍,自己家裡是不是都是撲克和零食?


“三流的父母當保姆,二流的父母當教練,一流的父母當榜樣!”


最高級的教育,從來不是我們拿著鞭子在後面驅趕孩子向前,而是我們跟孩子共同成長。


你們說,是這個道理嗎?


作者簡介:媽隊,公眾號:畫啦啦少兒美術(ID:hualala6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