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地位由“配享”到“先聖”,昭示了李氏父子的目的

導語:在夏、商、週三代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的、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至今已有幾千年的延續、發展史,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彌久深遠。

自漢武帝時期的董仲舒倡導“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更是為歷朝歷代所尊崇。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的社會政治地位,也隨之不斷提高。唐王朝初期的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父子就非常重視儒家思想,並在學習運用的過程中,接連抬升了孔子的地位。

一、李淵重視儒學,孔子“配享”於周公。

李唐王朝的建立者唐高祖李淵,出身於世代以武建功的關隴貴族,對於儒學原是不怎麼熟悉的。但是,在晉陽起兵後的艱難繁重的創業歲月裡,李淵以一個政治家的遠見卓識,逐漸領悟到了儒家思想對君臨天下、管控國家的積極作用。

這樣,李淵就與儒家學說結下了不解之緣。李唐王朝建立以後,當唐高祖李淵思考著如何確立一個“思想路線”時,不可避免地偏向了儒家思想。

孔子的地位由“配享”到“先聖”,昭示了李氏父子的目的

李淵(劇照)

於是,在武德二年,唐高祖李淵詔令國子學分別為周公、孔子修建了一所廟宇,並按四時進行祭祀、供奉。與此同時,李淵還命人尋訪周公、孔子的後代,予以撫慰、安置。

武德七年,唐高祖李淵把周公樹立為“先聖”,同時給予孔子“配享”的待遇。武德九年,唐高祖李淵詔封孔子的後代為“褒聖侯”。

在唐高祖李淵的高度重視、大力提倡下,唐王朝初期,朝野上下學習儒學的氛圍越來越濃厚,秦王李世民自然也深受影響,對儒家學說頗為關注。

二、李世民與朝臣達成共識:用儒家思想治理國家。

1、自我的學習悟解。向來酷愛弓馬騎射、喜讀兵書的李世民,原本對儒家經典幾乎不曾涉獵、研讀,更談不上體會應用。可是,隨著李氏大業的發展需要,加之僚屬們的影響,李世民也在戰亂年代體會到了儒家的思想理論在統御軍隊、管理使用人才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於是,李世民也在戎馬倥傯之際,利用閒暇研讀儒家經典。

久而久之,李世民初步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治理好天下,必須讓世人知上下,明貴賤,懂禮儀;要想改善社會環境、改良風俗習慣,必須藉助儒家思想。胸懷大志的李世民,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越深,對孔子、孟子等先儒也就更加推崇和敬仰。

孔子的地位由“配享”到“先聖”,昭示了李氏父子的目的

李世民(劇照)

唐太宗李世民承繼大統之後,面對戰亂後蕭條衰敗、民不聊生的社會局面、經濟現狀,就欲從儒家學說中尋求恢復發展乃至振興之道。為此,李世民經常與大臣們談論儒學,賞析其中蘊含的治世哲理,並努力踐行於百廢待興的李唐王朝。

貞觀二年六月,唐太宗李世民對大臣們說,“朕今所好者,唯堯舜之道,周、孔之教”。他還形象地說,儒家思想就像是飛鳥的翅膀、魚兒賴依活命的水源,如果飛鳥失去了翅膀就不能夠飛翔,魚兒離開了水源,也就不能夠存活。那麼,大唐王朝離開了儒家思想的指導,也就難以有令人滿意的發展。

孔子的地位由“配享”到“先聖”,昭示了李氏父子的目的

李世民與朝臣談論儒學(劇照)

而且, 李世民還認為,孔子的思想,在戰亂年代難以行得通;商鞅的嚴刑峻法的法家思想,在和平時期也算不上好的治國之道。既然兩者各有所側重,有著一定的差別,甚至對立,那麼對這兩種思想就不能一概而論。

由此可見,這時的唐太宗李世民已經認識到,以商鞅、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的那種貶低古道、崇尚嚴法的思想過於殘虐,不是王者仁政之道。而且,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很有些對立之處,不能同時用來教化萬民。

2、朝臣的諫言勸解。在李世民自省自悟的同時,魏徵等人也進一步向李世民解釋商鞅、韓非他們的那一套,解決當時的一些問題,一時間急用或許有成效;但若著眼於長治久安,通用於各個時期,就不太合適了。

諫議大夫王珪也曾經對李世民說,漢朝時的宰相們,都精通一種或多種經學。當國家遇到了需要解決的政務時,他們都能引經據典地予以處置。但是,大漢後的一些朝代,偏重於以武治國,不能充分地重視、發揮儒家思想的作用。甚至“參以法律”,導致“儒行既虧,淳風大壞。”李世民聽後,深以為然。

孔子的地位由“配享”到“先聖”,昭示了李氏父子的目的

王珪(劇照)

這樣一來,大唐王朝貞觀時期的君臣,達成了治理天下就應該運用儒家思想的共識。

3、達成共識的原因。貞觀時期的君臣,之所以如此重視儒學,是因為他們都清楚儒家思想自有它的妙用。

《舊唐書•儒學傳》中這樣說:

“古稱儒學家者流,本出於司徒之官,可以正君臣,明貴賤,美教化,移風俗,莫若於此矣。”

這一認識,充分揭示了統治者尊崇儒家思想的根本目的,那就是維護封建等級制度、保障封建皇權,用外表看來比較柔和的方式進行封建統治。

三、李世民立孔子為“先聖”,光大儒學。

在這種執政思想的指導下,李世民開始進一步抬升孔子的社會地位,光大儒學。

貞觀二年,李世民專門在國學設置了孔子廟堂,而且不再以周公為“先聖”,改以孔子為“先聖”、以顏子為“先師”。

孔子的地位由“配享”到“先聖”,昭示了李氏父子的目的

孔子(像)

國學的規模也隨之擴大。增建房舍四百多間,國子、太學、四門、廣文也都增加了生員數額。而且,唐太宗李世民還親自多次到國學瞭解辦學情況。曾讓祭酒、司業、博士等人講解儒學,然後根據他們講解的情況,都給予了賞賜。

李世民對儒學的高度重視,極大地調動了全國上下學習儒學的積極性,導致“四方儒生負書而至者,蓋以千數。”甚至影響到了吐蕃及高昌、高麗、新羅等地區,他們也都安派遣子弟前來學習。於是,“國學之內,鼓篋升講筵者,幾至萬人,儒學之興,古昔未有也。”

孔子的地位由“配享”到“先聖”,昭示了李氏父子的目的

大唐及外來學習者(像)

貞觀四年,唐太宗李世民詔令全國各州、縣立孔子廟。貞觀十一年,李世民下詔尊孔子為“宣父”,並在兗州為孔子修建了廟宇,而且調撥了二十戶人家專門服務、供養孔子的廟宇。

這樣一來,唐太宗李世民的尊孔崇儒、光大儒學的行為,遠遠地超過了唐高祖李淵,把孔子的社會政治地位提升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主要參考文獻:《貞觀政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