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探源之蔣氏族源考略修訂版

蔣鴻林、蔣志格


姓氏探源之蔣氏族源考略修訂版



《說文解字》上有關蔣的解釋:苽蔣也。從艸將聲。子良切。又,即兩切

《說文解字注》上有關蔣的解釋:瓜也。各本作瓜蔣也。此蔣瓜也之誤倒耳。今依御覽正。蜀都賦曰。攢蔣叢蒲。從艸。將聲。子良切。十部。

蔣在《康熙字典》上的解釋:【唐韻】卽良切【集韻】資良切,音漿。【說文】苽蔣。【前漢·司馬相如傳】蔣芋靑薠。

又【廣韻】卽兩切,音槳。【左傳·僖二十四年】凡、蔣、邢、茅。

又山名。【晉書·成帝紀】蘇峻至於蔣山。

又水名。【水經注】塗水南與蔣谷水合流出蔣谿。

又姓。

又【韻會】菰蔣,亦作上聲。

蔣氏,姓源單一,以國為氏,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054年)始封蔣國於河南省獲嘉縣西北(今焦作市安陽區韓蔣村一帶),以元聖周公第四子伯齡為蔣國首任國君,在有的蔣氏族譜上為第三子,子孫後代遂以國為姓氏。《左傳·僖公二十四》雲:“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新唐書宰相系列表》與《通志氏族略》有相同記載。《據荀子·儒敏》說:西周初期分封了71國,姬姓之國有53個。筆者考證屬於周公後代的有七國:長子伯禽,就位於魯國,父之封邑;凡——凡伯(河南輝縣西南凡城村);蔣——伯齡(河南獲嘉西北,後遷淮濱期思鎮);邢——苴·靖淵(河北邢臺,後遷山東聊城西南);茅——茅叔(山東金鄉),後有茅姓改為茆氏;胙——胙侯(河南延津東北胙城鄉);祭——祭伯(鄭州市金水區祭城鎮)。周公次子君陳為冢宰,世襲周公爵位,管理國政。故史記周公有七子封國。據山東樂安蔣姓後裔及莘縣·鄆城,廣西和蘇北地區九侯堂族譜記載,蔣國始建於古修武邑(獲嘉)山陽之地,後南遷尉氏縣西蔣城,周宣王時再封王侯於弋陽。周平王時為加強對淮河流域的控制.復置蔣國於弋陽(今準濱縣期思鎮)。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23世姬簡為國君時,迭遭楚侵。至楚惠王四十四年(前445)方被楚國滅掉。之後,除少部分留居蔣國外,其他族人早已遷往曲阜、內黃、濮陽、廣平等地,至30世庚詹公封樂安郡公,率族人遷往樂安境地,繁衍後代,到秦漢時期已發展成為望族大家,始有“樂安堂”號。

蔣氏地域分佈廣泛,歷史上是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大姓。二十世紀末統計人口已達600餘萬,佔全國總人數的0.48%,百家姓中居第39位。族人相對集中,其中:江蘇、浙江、湖南、四川、陝西五省人可佔半數以上。其次是:兩廣、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福建、貴州及山東、山西兩省。

古代蔣氏的圖騰族微是掌握建木(傳說一神木)天杆刻度的氏族,另從《說文》曰:“蔣,蔣也。從艹,將聲”。蔣,一古代植物“茭白”專用名,今為姓氏所用。關於蔣氏姓源,有書傳稱存在姬姓蔣與子姓蔣之區別,但在古今蔣氏家族內部及歷代族譜,宗祠記錄中無此傳聞,本人經過多年的蔣氏尋蹤考證,也未得出結論,故認為是後人附會杜撰而已,但歷史上確實存在南蔣、北蔣之議,子姓蔣,實際上僅是北蔣分支子蔣而已。至於朝鮮族、蒙古族、回族之蔣姓,資料查證,他們的先祖姓氏初源均為漢族蔣姓。滿清蔣佳氏改蔣,那也是近代的事情,距今時間也超不過三百年曆史。何況他們分佈區域侷限,人員較少,對主脈蔣氏影響不大。

由於歷史上蔣氏曾多次遷居齊魯大地,名人輩出,所以說蔣氏的姓氏郡望主要是山東“樂安郡”(高青、廣饒一帶),實際上就是戰國齊國的樂安郡,西漢時期的千乘郡。《百姓箋註》雲:孫、蔣、洪氏的郡望為樂安郡。蔣氏地望並不含糊,早在東漢永元十年(98)已經置立。由於西漢初年“遷天下富豪於關內”時,山東蔣姓人家隨田景之族迫徙關中,住在杜陵一帶,位置在今天陝西省西安市的南面。北魏時蔣氏(蔣少遊家族)又做為“平齊戶”再遷山西平城(今大同市東),所以自南北朝始山東郡望已名不符實。以至後朝便有汝南樂安.江西樂安之說。繼樂安郡望之後,蔣氏族人又復徙河南、山東、陝西再形成主要地望和堂號,如樂安堂、三徑堂等,到東漢時期已續成著名堂號蔣氏九侯堂。由於蔣姓族人在江浙一帶發展較快.繁衍昌盛,故歷史名人也多出於此。時有“江南無二蔣,盡是九侯家”之說.後人楹贊曰:“花色遍四封之麗.竹陰留三徑之清”。

文載,陝西長安建有“九侯堂”祠,筆者於2006年考查,今長安區杜陵已無故跡,但韋曲鄉有一村莊名曰蔣家莊,乃明嘉靖年間從另外別處移民定居,據傳原古祠祀蔣氏先祖蔣一清(蔣氏第37代)家族及其後裔,蔣滿(蔣氏42代)淮南相,蔣萬(蔣氏第43代)弘農太守,蔣詡(蔣氏44代)兗州剌史,蔣橫(蔣氏47代)大將軍,九江侯。九侯堂與東漢大將軍蔣橫直接相關,其衍生過程是這樣的,東漢光武帝時蔣橫討赤眉軍有功,升大將軍、太尉,封九江候、逡遒侯。後遭迫害致死,待皇帝覺醒後,糾冤封子,九個兒子以其所居之地分支受封。長子穎會,字伯達,封金華侯,徙居東越(今浙江東南部及福建東南部)為金華地區蔣姓始祖,系東陽支。後裔名人有:蔣子文(鐘山堂祖)東漢·秣陵尉,蔣勁吳·交州刺史,蔣士宏唐·大理寺少卿,元·著名學者蔣元、蔣允舁父子,近代詩人蔣海澄(艾青)等人。次子鄭公.字澄康,封會稽侯。後裔分居在信安(衢州)義烏、暨陽(諸暨),為會稽(紹興)蔣姓始祖,系暨陽支。三子川公,字慈明,稱明公,封臨江侯。赴任酒泉太守,後徙居丹陽(丹徒鎮)為江蘇丹徙蔣姓始祖,系丹陽支。四子耀公,字正理,臨湖候。歷任上黨太守,徙居湖南零陵(湘鄉)為湖南、廣東蔣姓始祖,系零陵支。後裔名人有:蔣琬,三國·蜀尚書令加大司馬;蔣雷復,東晉健康刺史;蔣文轅,北宋·吏部郎中;蔣朝冕,元·廣西府尹;近代蔣冰之(丁玲)文學家等。五子漸公,字嗣興,封臨蘇候拜中昌太守,為上海、蘇州蔣姓始祖,系吳江支。後裔名人有:蔣泳,唐·廉吏;蔣貽恭,五代·詩人;蔣以忠,明·廣平知府;蔣廷錫,清·文華殿大學士、禮部侍郎;蔣方震,近代軍事家等。六子巡公.字明叔,封浦亭侯。子孫分居杭州、餘杭、錢塘一帶.為浙江杭州、餘杭蔣姓始祖,系錢塘支。七子蔣稔,字孝芳,世襲父爵九江(轄九江、廬江兩部)侯.為江西、安徽蔣姓始祖,系九江支。此人從未渡江南下,卒後葬安徽蕭縣程蔣村。世說江北第一先祖,後裔八門分居地是斑公為永城夏邑支,忞公為肖縣碭山支,彥公為沛縣豐縣支,斐公為銅山支,黌公為宿州泗州支,罃公為壽州支,熒公為亳州商邱支,犖公為山東直隸支。後裔分佈在豫皖蘇北部,山東、河北南部,江西及山西部分區域,蔣氏沛豐堂便是其中一支精銳。八子蔣默,字秀芳,封雲陽侯(今江蘇宜興雲陽村)後徙居陽羨縣(江蘇宜興市南)滆湖東竹山,為江蘇陽羨湖東蔣姓始祖,系東湖支。九子蔣澄,字少明,封亭侯居陽羨縣滆湖西津蔣宅村,為江蘇宜興蔣姓始祖,系湖西支。本支人丁興旺,志士頗多。名人有:蔣樞,晉·吳郡太守,浙江台州蔣姓始祖;蔣顯,唐四明監鹽官;蔣浚明,北宋尚書金部員外郎;蔣峴,南宋·殿中侍御吏;蔣芾,南宋樞密院事;清代廉吏蔣兆龍,民國軍事家蔣百金,國民黨主席、總裁、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等。按安徽九侯堂譜載,蔣介石為蔣氏第114世,今臺灣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蔣孝嚴現以認祖歸宗,去年曾經為福建蔣氏家譜題詞,並且應承出席明年河南期思中華蔣氏宗親大會。

九侯堂是蔣氏最大堂號,大江南北,區域廣大,人口眾多。另外,各地還有很多自立堂號,有居易堂、亦政堂、追遠堂、慎樞堂、忠雅堂(廣西)、敦睦堂、一梅堂、管友堂(江西)、永恩堂,不完全統計就達45個以上,各個堂號代表了分宗支族的地域性特徵,又體顯出了血緣親疏的社會功能。為尋根祭祖,修譜建祠,宗親聯誼,典定了基礎。

蔣氏家乘譜牒比較明瞭,自成系統,歷史追溯有據可查,漢、唐、宋、明、清、民國時期都撰修過全國性蔣氏大譜。自西周起,歷史上多次受到君主敇封,皇帝嘉獎。況孟軻、荀況、馬援、蘇東坡、杜牧、文天祥等歷史名人都曾為蔣氏家乘譜牒做出過貢獻。江蘇常州蔣氏族存《太祖周公慶傳名訓》書云為蔣氏三千年前的最早家訓,實則是蔣族傳承36世之輩字:“伯本仲英,季慶叔承,誕殷飭紀,德肄彝明,師甄蟾靜,毓聖簡禎,振遠紹武,元庚鼎呈,祚遷宗立,維嗣伯齡。”

綜上所述.江南蔣氏族人,宗支脈絡比較清楚。播遷與演變過程詳實,但歷經千百年後族人交錯定居.溶為一體.很多地方已經聯宗定譜,統一輩字,維繫宗祠。北方蔣姓族人,由於人員希少、居戶分散,加上自然災害,多次戰亂諸多原因,許多家族的姓氏祖源僅能追溯到明初大遷民之後,筆者歷經多年的蔣姓尋蹤和考證,涉足九省90餘縣市,100多個村莊,行程上萬公里。“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深有體會和品味。自喻:“苦中亦樂,自有收穫,尋根問祖千山水,晉冀魯豫蘇(碩)萬果”現將部分實地考察之處,摘錄如下:

廣平郡蔣紀康(蔣氏第12代)乃全國九侯堂五十七處之一居地。當今,廣平蔣莊蔣姓為明初移民後裔,己傳世30餘代(15世前佚記),約有人口四百餘,因無族譜載記,世代情況不詳。大名府(縣)東馬陵蔣姓,傳世代數不詳,為土著老戶人家,據說為蔣欽緒的子孫後裔。明陝西鳳翔府通判蔣勸乃其族人。邱縣南辛店蔣姓,遷始祖蔣大,仕軍官,永樂二年從江蘇北遷,現已傳世22代。後裔分居在邱縣、臨西、館陶、北京(通州)等地,人口約三千餘,族有新修家譜。明貴州道監察御史、山西僉事蔣昺,清徐州通判蔣繼祖,清直隸平鄉知縣蔣振周等人乃其族人,邱縣蔣姓為邯鄲蔣姓族望之地。曲周縣史寨村蔣姓,遷始祖蔣賓,明代弘治年間移民。子溫、良、恭、儉,現傳16代,人口五百餘。肥鄉縣前王固蔣姓,遷始祖蔣子榮,明初移民,現傳世24代,族人約六百口,明·御史、河南僉事蔣勳為其族人,蔣祿再遷河南金鄉高合店。魏縣後大磨村蔣姓,遷始祖蔣成(大成),元末明初為蔣家軍統領,軍駐安徽壽州大磨山,後轉戰於河南、湖北、山西雲州之南,明洪武初年隨山西移民退籍大名府,傳世24代,族人千餘口。明清族譜被日寇毀滅,現正補修家譜,清同治年大名府貢生,國子監編修蔣純儒乃其族人。後裔蔣振華(正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任湖南省交通廳副廳長,蔣植身縣級國家幹部,蔣偉身任邯鄲市公安局辦公室主任、市直黨委辦公室主任,蔣成林任湖南省株州市副市長,蔣全有任陝西漢陰公安特派員,蔣克勤任臨漳縣糧食局局長等。另,山西大同蔣姓為同宗一支,明·嘉靖年間僉都御史、兵部尚書蔣應奎,為同門族人,遷始祖名諱佚記,後裔分居大同市南竹林寺、應縣、右玉縣、古馬邑縣等16個村莊,人口約三千餘人,聚成晉北望族。大馬村蔣姓,明永樂十三年山西蔣家堡移民,現傳22世,族人約五百,清山西平遙知事,蔣繡乃其族人,後裔蔣紹亭(漢生)民國時期在北京衛戊區司令部任職,本支及馬河口蔣姓有說同大磨蔣姓為同門一家,為蔣二成、蔣旺的直系後裔。滄州舊州東關蔣姓.遷始祖蔣道清,江蘇宜興人,明永樂二年雲南楚雄知府,因洪澇受阻,寄籍於此,二世盈,江西司郎中。第五世蔣山遷山西武鄉蒲池村,為山西蔣姓族望,後裔分居在太原市、沁縣、武鄉縣等地。蔣子龍,滄縣竇店村人,天津市文聯主席,當代著名作家,為蔣道清第二十世孫,滄州蔣姓“大”字輩家存明清族譜。老譜輩字是:“福法鴻瑞,蘭貴齊芳”。海興縣蔣姓遷始祖蔣耀先,系山東慶雲蔣大公後裔。蔣大公,江寧人,明永樂二年北遷為渤海郡蔣姓始祖,據說與滄州蔣道清同輩相稱,現傳20餘世,人口三千餘,族存家譜記載為九侯堂後裔,首次透露信息東漢大將軍蔣橫,曾收蔣姓義子一人,名曰蔣震,為三十萬赤眉軍統領,降漢後隱居在山西平河。七子蔣稔襲父爵九江侯並義子及族人組成宗支,“後裔遍佈北方各省”。博野縣東城根蔣姓,遷始祖蔣福,明初小興州移民,現傳世22代,族人約四千餘,分佈在附近區域,為博野蔣姓望族。清代時家族曾三次撰修家譜,族存清代家譜。晉州蔣家寨蔣姓,遷始祖蔣益,江蘇宜興人,明初移民,現傳20餘世,族人千餘。明清時期有族人在吏部,南陽任職。衡水阜城縣蔣坊蔣姓遷始祖名諱不詳,僅知是從安徽鳳陽遷居。明初任河間府吏,弟兄3人定居蔣坊、蔣村、寇村,傳世代數不詳,族人約四千人。北洋陸軍參謀總長、靖威將軍蔣雁行乃其族人。另,深州蔣姓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蔣順學之籍地,族人分佈在縣境及辛集一帶。保定高陽縣東於堤蔣姓,從趙堡辛莊遷居已十餘世,族人約三百,建國後培育大學生20餘人,博士生多人,建國初期有族人曾任重工業部副部長。唐山灤縣蔣莊,始遷祖蔣大雍山西宜山柳州人,明初移民,後裔蔣衛平,是李大釗的校友,中國先期共產主義活動者。威縣五馬坊蔣姓遷始祖蔣增,明永樂三年九月十五從山西洪洞遷居。固獻蔣莊遷始祖蔣和及遷居到臨西南苟莊的蔣旺為弟兄三人。威縣高公莊鄉蔣家遷始祖蔣洛山,明弘治二年從山西洪洞茂柳村椿樹衚衕遷徙,現傳18代,人口五百餘。隆堯縣崔莊蔣姓,遷始祖蔣財明初從西山遷居,現傳22代,人口二百餘。晉州蔣家寨蔣姓,遷始祖蔣益,明初移民,宜興縣九里十八渡許村人,本支蔣姓無族譜記載,僅知第一代先祖是武進士,二世為吏部臚官,三代是南陽知縣。大名縣蔣莊遷始祖佚名,二世士成、士芳,明初山西移民,族人蔣成豹,明隆慶年間遷甘莊,現傳23世,族人約一千六百口。廊坊固安縣北上房蔣姓,遷始祖名諱失傳.為清代著名學者蔣立鏞故籍,民國直系軍長蔣鴻遇乃其族人。山東廣饒蔣姓,遷始祖蔣成,明初從渤海郡遷居,傳世22代,族人約五千口,分居附近區域及臨沂地區,族存近代家譜。莘縣蔣姓,遷始祖蔣郕(蔣氏96世)明洪武三年山西移民,居城北三里蔣莊。第五世蔣誠復遷臺前縣蔣莊,十世蔣煜再遷陽穀城南蔣莊,為魯西蔣姓族望,族人約五千餘口,本蔣清代榮譽“翰林之家”,96年新排40個輩子,“善”字為蔣氏112世至151世“昌”字輩止。臨清、冠縣蔣姓自敘為嵋陰移民後裔,遷始祖蔣仲彬,明初移民。本人查證中國自古沒有嵋陰地名實是蒙陰的諧音,兩地有蔣姓人口兩千餘。聊城東昌區王花有蔣姓人家,族人蔣大燦清順治年間遷居陳蔣村。萊陽蔣氏始遷祖蔣仕安,浙江長興人。洪武十八年授千戶侯,後裔定居萊陽、聊城、棲霞等地。萊州程郭蔣村蔣氏,明初洪武二年弟兄二人蔣興、蔣旺從四川焦子郭嘎子縣大槐樹下遷居,現已傳30代。另外,夏丘鎮燕窩蔣家,沙河東蔣家還有蔣姓居住,據說也為明初四川、河南移民遷居。東明縣長興郭莊(原名蔣家樓)蔣姓始遷祖蔣子安,浙江或山西洪洞人,明初移民,現傳16世,人口二百餘。鉅野縣蔣垓蔣姓遷始祖蔣大興,明洪武年間移民,祖籍諸城,現傳25世,人口八百餘。鄆城黃堆集東街蔣姓遷始祖蔣法魯為蔣氏68世。聊城東昌府區王花村蔣姓無族譜記載,據說先祖遷自萊州,清康熙年間有族人蔣大燦再遷陳蔣莊。荷澤市牡丹區呂陵蔣莊遷始祖蔣尚遠(蔣氏109世)明·天啟年間從安徽移民,現傳15世,人口約七百餘。伊廟蔣尚鼎支情況不詳。鄒城為孔孟誕生之地,鄒魯文化發源之鄉。但歷經戰亂,資料缺失,明朝以前蔣氏情況以不可考,居民也沒有存在。明正德年間,有始遷祖諱世隆者兄弟二人,從外地遷至大束鎮水河村居住。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口遍佈鄒東各鄉鎮。後歷經二百餘年,在清雍正年間,有始遷祖諱公啟者,從水河村遷至大束鎮東南莊村,到今天已三百餘年,繁衍至十四代人,人口大約2000至3000多人。近幾年遷居外地也不少。水河村輩分從世隆公起為世文雲貴東,興枝林公宣,常廣懷慶邦,志佈道有可,德新內耀寧。東南莊村輩分略差異,常為允。

河南濮陽,宋代稱澶州,明屬大名府開州。清河頭鄉大韓村乃七侯稔公第八子犖公之故里,古譜載記犖公為東漢延光年間翰林學士,奉旨治理黃河時居葬此地。生有九子(當地譜記兩子),其中老小子蔣濟,三國·曹魏時期的護國老臣、重臣,後裔散居在洛陽、鄴城等地,曾聚攏蔣氏成村。鼎盛時期族人達五百二十多口。明朝初年本阜僅有族人幾十口,時有蔣昭、蔣贊從軍徵雲南(山西雲中之南),後落籍大名府。蔣氏第100世蔣哲遷吳堤口村,後裔族人分佈在濮陽縣一帶。譜載江蘇宿遷南六里蔣樓的蔣始是犖公後裔。民權縣蔣家樓蔣老家蔣姓,遷始祖蔣崇,明末會稽太守。崇禎年間押貢銀北上京城,時適李自成攻佔京都,因此,駐地不前,遣散兵丁,隨置地安家。並且聯絡商邱地區幾十個蔣姓村莊聯宗修譜,統一輩字,現有聯宗族人三萬餘口。另外還有北蔣支蔣虎、蔣臣的後裔上千人。永城縣順和蔣後六子村蔣姓,遷始祖為蔣氏第99世魯瞻公。其子起蛟在清順治15年曾任衡陽嘉禾縣知縣。碭山支69世“守”字輩,相當於本支蔣姓的“連”字和“庭”字輩。民國31年本地輩字是:“守道慎德,立惠廣仁,保宗致富,慶衍萬春。”河南浚縣東蘇村蔣姓、遷始祖蔣倫,山西洪洞人,明初移民,子,蔣大川,孫,蔣應獻,現傳22世,族人七百口。內黃縣北高堤村蔣姓,遷始祖蔣英,明初山右上黨遷民。滑縣高平蔣堤村蔣姓遷始祖蔣抱祿,明代移民,現已傳16世,族人約五百口。半坡店蔣莊遷始祖蔣起登,明代中期移民,現傳12世,族人三百餘口。另,瓦崗有蔣姓未取得聯繫,本支蔣姓有可能同河北武安龍泓蔣氏有關,為土著老戶人家,隋唐時期隨李密居住在瓦崗,衍傳至今。河南滑縣蔣氏。始祖遷移時間和名諱均不甚清楚,經查閱《中國歷史名人大辭典》得知蔣廷瓚,明洪武年間進士,永樂時工部侍郎。其籍地鄉、村、記載不詳,族無家譜記載,當今滑縣誌找尋不到相關事記。清豐蔣孔村蔣氏,遷始祖名諱不詳,二世:只臣、帝臣,三世:克勤、克儉……,第五世輩字是:“玉希國士體.世現慶凡祥,令德房春右,恩臣列少陽。”據族人講敘,“世”字輩為蔣氏第100代. “慶”字輩為蔣氏102代,本支實是山西潞城蔣氏之後。湯陰縣北五陵蔣氏,遷始祖蔣伏山,明洪武十三年從湖北黃梅縣新古城遷居。五陵乃蔣通之後,達遷浚縣大齊村,迪遷鶴壁市(集)。族修新譜載記,二世起各自分居。修武縣南孟村蔣氏,遷始祖蔣清平,字洪同。明初從河南睢縣遷居,祖籍江西洪都新建縣半坡店。後裔分支散居在修武縣境大位村、雪莊及輝縣峪河蔣莊等地。本支蔣姓在明末已和商丘地區蔣氏家族聯宗定譜,民國時期蔣介石指令修全國蔣氏大譜時親為宗支祠堂命名題詞:“忠雅遺芬”。族續50輩宇:“宗中水順雨,汝光奇臣玉。萬昌克可茂,性學家成矩。正志理本泰,立心行尚慮。天體忠良厚,裔業永邦與。祖示同保嘉,律時乃聖智”。“家”字輩為蔣氏第120世。族存家譜記載,本阜現傳20餘代,人口兩千。商丘蔣姓聯宗人數達三萬餘,清乾隆年間進士,後仕工部右侍郎蔣曰綸,乃其族人。獲嘉縣蔣村,村碑記載.明代以前有位蔣姓總兵曾駐軍在此,村莊名蔣家營,民國時期改稱“蔣村”。獲嘉縣志記載,本地蔣姓早在西漢時期已在此定居,為老戶人家。漢高祖劉邦曾在村北築高臺,修建“天爺廟”,遂改蔣莊為高廟村。吾曾兩次赴本處調查考證,從高廟殘石碑上查見,(1808年)“嘉慶十三年歲次戊辰五月初日蔣振口,住持僧元祐字樣並以同宗聯誼形式從一姥嫗口中透出信息,本蔣早年從東南方向六十里“王路”遷居來的,後經實地調查.王路實際上是原陽縣與武陟縣交界處的“王祿”村。高廟蔣姓,無族譜記載,遷姓祖名諱和代數不詳,現有人員二十餘口,謹此,足矣代表一方蔣氏,因獲嘉是蔣姓最初發源地,蔣國始封之地,蔣姓族人能在此定居繁衍千年,乃世罕見,實則不易也。淮濱期思原稱蔣國故都之城現僅存城牆遺址,原城門處樹立縣文物保護碑一通,地基上已無任何古建築物。據1983年《中原文物》特刊記載,蔣國故城.東西長1700米.南北400--500米。護城河南1.5公里處,僅居住一戶蔣姓人家.無譜無輩字,幾代單門獨戶。城南有塋曰“萬壽陵”,乃蔣姓始祖蔣伯齡安葬之處,現正在修繕之中。四世英旺公創建尉氏蔣城,後赴任魯地協管國政,塋葬兗州曲阜縣城南20裡,墓曰“永壽東陵”。其後先祖塋葬山東、河南、陝西等地。古城西固始縣蔣姓明初江西移民,蔣集有蔣姓族人千餘,部分已歸屬回民蔣姓,歷史因由不詳,清乾隆年間,陝西同州學院學者蔣湘南乃其族人。蔣氏22世聖褒公居安陽(今焦作市安陽韓蔣村蔣國古阜),49世犖公乃稔祖第八子,東漢延光年間翰林學士旨治水利,家居濮陽古韓。50世關內侯濟公仕魏為太尉,至54世蔣弘人,於公元310年前後舉族遷江西吉州。67世少遊公祖籍樂安,北朝魏之名士,工書畫、建築設計大師,位高極品。75世欽緒公山東萊州人氏,唐監察御史曾兼職魏州刺史,因為官清廉,併攏蔣氏,維繫宗祠,有功於民,而英名在世,乃冀豫邊區蔣氏之先祖也。山西洪洞,萬千人們心馳神往的地方。一曲民謠唱出了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的心聲:“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鴰)窩”。洪洞做為明初最大的姓氏集散地,其後裔已遍佈大半個中國,吾從事姓氏研究以來已去過3次祭拜大槐樹,尋根問祖,報本溯源.明初移民家譜記載的“茂柳村”實是今臨汾市西北的柳村鎮,已在威縣蔣氏家譜,曲周王氏家譜中得到證實。雖說蔣姓在此人數有限,但仍以為是內心向往的聖地。洪洞縣西營村蔣氏,遷始祖名諱無記,據說為軍戶人家,早年從臨汾汾河邊上遷居來的。另說,明朝時期從山東遷移到此。本蔣沒有族譜記載,未排輩字,傳世代數不清楚,現有族人約五百口。除外.境內其他地方蔣姓人家,都是清末民國時期,河南.山東逃荒寄籍的。明朝初年洪洞有無蔣姓,這是一個多年考證的問題,截止目前沒有確切資料能夠說明。包括晉東南地區的十餘個縣市,蔣姓人家甚少,好多縣(黎城)內為蔣姓空白。若有幾戶蔣姓人家也是河南、河北、山東逃荒、避難復遷山西的。武鄉蒲池村蔣氏.據吾考證是明初大遷民後,從滄州舊州東關遷去的,遷始祖蔣山為滄州第五世後裔.滄州蔣氏族譜中有明確記載。現蒲池蔣氏己傳世約20代,人口千餘,族人分居在蔣家莊、沁縣西段莊.西上渠、太原市等地,為山西蔣氏望族。澤州桃元村,潞城中村蔣氏是清代從河南(今河北武安市)遷居的已傳十多代,各有人口百餘。平順縣路家口村,高平市城東村,長治縣南和村、壺關縣賈掌村,屯留縣賀家嶺,平遙縣道備村,襄垣縣侯堡等村,蔣姓人家均為零散居戶。人員超不過百人。今臨汾市西南金殿.襄陵一帶.乃古平陽郡平河故地,吾專程查尋清順治年進士,禮部右侍郎蔣宏道及進士弟蔣宏緒,但事違人願,未果而歸。後查閱《山西曆代進士錄》、《平陽府志》方知蔣宏道家族已在明時已寄籍順天(北京)大興。通過近年考證認為,東北三省境內的蔣姓族人,多是山東北部、河北中北部蔣姓移民的後裔。特別是清咸豐十年啟關後“民湧口關。自呈常市”。但有資料說明,早在北燕時期蔣姓族人已從平城迫徙龍城(遼陽),也有明初從山左(山西),山後(長城北)遷居的。現已知道吉林:雙遼、蛟河、敦化、東豐,遼寧:瀋陽、朝陽、遼陽、鞍山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有蔣姓人家,目前正通過不同方式進行著宗親聯誼。

安徽蕭縣程蔣山,蔣氏“九侯堂”始祖橫公及其七子稔公墓塋之處,1958年開挖蕭淮運河時將墓室通道破壞,目前在橋北約100米處東側遺留殘磚。本村僅有蔣姓人口幾十人,附近幾十個蔣姓村莊有蔣姓萬人之多,無族譜記載,據說,瓦子口蔣姓有譜記載族中情況。鳳陽(定遠縣)蔣姓遷始祖蔣道禮,明初江西移民,現傳24世,聯宗人口達萬人。亳州城父鎮蔣老家,蔣姓遷始祖佚名,有族人蔣肇基,清初武威將軍,祖籍蕭縣瓦子口村。原排輩字:“尚文廣肇祥,承家傳世永,忠心治學堂”。本村現在已無族譜記載。亳州總旗公遷居商丘市開發區平臺鎮、四營村,衍5世有蔣臣、蔣虎,蔣虎又遷虞城北蔣莊,後又有族人再遷居睢陽區毛堆。

江蘇馬湖蔣氏,馬湖又稱馬浪湖,現為江蘇省沭陽縣桑墟鎮順河村、賢官鎮馬湖村、橋口村。歷史上概稱馬湖。三地蔣氏大約萬餘人。據族人蔣玉華先生考證,馬湖蔣氏來源於安徽黃山古徽州府一帶,堂號為樂安堂。馬湖蔣氏分東門、西門,始祖為應倫公,後繁衍為兄弟三人,長房志禮公,二房志宜公,三房為志民公。

廣西全州蔣姓,為望族大家,遷始祖念九郎,琬公後裔,為蔣氏第86世。長子光居石岡,至17世蔣芾清乾隆年間任河北魏縣丞,遷居才灣村,譽有“一門四進士,三代三瀚林”之稱。蔣氏祠堂“燕窩樓”始建於弘治乙卯年(1496),明嘉靖工部侍郎蔣淦設計重修。內閣大學士葉向高親題楹聯,“累朝榮陰家聲遠,歷代科名世澤長”。現傳世30代,約有族人18萬之多。

由於歷史原因,時過境遷,許多以蔣命名的村莊。現已姓去族空,實地考察得知,廣東淡水北蔣莊(明末曾有北蔣犖公後裔居住),河北赤城蔣家堡、清苑蔣莊、館陶縣蔣村、魏縣蔣村、磁縣上蔣、下蔣,大名縣郭蔣,涉縣偏城,武安縣龍務村,河南修武縣境內五個蔣村。山東東明蔣莊,聊城蔣官屯,萊州蔣家疃,鄆城蔣廟,河南南樂蔣屯,安陽蔣臺屯,山西右玉西北蔣莊,長治蔣村、常蔣村,平遙蔣家堡等地,己無蔣姓人家,何時以蔣姓命村待考。總而言之,蔣氏乃百家大姓之一,源淵流長,華夏同宗,賢士英傑,燦若繁星。吾“蔣氏溯源”一文,實為蔣氏探秘之作,尋覓之書,意欲喚起研究蔣氏、復興蔣氏之風,為古趙文化增光添彩,為姓氏民俗文化拓注生機,達到傳承弘揚之功效。

作者簡介:

蔣鴻林,邯鄲地方文化研究會專家委員

邯鄲趙文化研究會專家委員

邯鄲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2006.8. 8發表於《花信風》

2011年9月22日修改於古城邯鄲

2020年4月蔣志格修訂於孔孟之鄉鄒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