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招蜂引蝶的蒲公英。程英鐵攝影

黃花地丁,因其耀眼的黃花而得名。地丁,言其藥用功能若大地之寶也。其實,它還有一個更普及的名字——婆婆丁。一提婆婆丁,許多人都熟悉,它的書面名字叫蒲公英。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蒲公英的花兒很像菊花。頭條智能選圖

◆蒲公英,在中醫中藥學界,大名鼎鼎

《千金方》,把蒲公英叫“鳧公英”。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稱蒲公英為“鳧公英”。看來,這名字也許和唐老先生的陝北口音有關係,才把“蒲”讀作“鳧”。《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又稱《千金要方》《備急千金要方》,被中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此書約成書於唐朝永徽三年,即公元652年,距今1368年了。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懸壺濟世,蒲公英是一位普藥。頭條智能選圖

《唐本草》,把蒲公英叫“蒲公草”。《唐本草》說“蒲公草,葉似苦苣,花黃,斷有白汁,人皆啖之。”是說,蒲公英的葉子很像苦苣菜,花是黃色的,無論莖葉,一旦折斷,會從斷茬處流出白色的漿汁。“人皆啖之”,是說人們都喜歡吃蒲公英。“皆”,現代漢語“都是”的意思。這句有兩層意思:其一是蒲公英能當菜蔬食用。其二最重要,是人們都把蒲公英當“藥材食用”。《唐本草》成書於公元659年即唐高宗顯慶四年,比號稱世界上最早藥典的由牛倫堡政府於1546年刊行歐洲的《牛倫藥典》,早了887年。可見蒲公英的藥用資格有多麼古老!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蒲公英,《唐本草又稱蒲公草頭條智能選圖》

《本草衍義》,把蒲公英叫“蒲公草”。《本草衍義》是北宋寇宗奭於公元1116年(宋政和元年)撰刊而成。寇宗奭是宋代藥物學家,對本草學研究至深,尤重視藥性之研究。百度先生說此書對502種藥物進行了詳細的考證和辨識。

《圖經本草》,把蒲公英稱為“僕公罌”。北宋藥物學家蘇頌在《圖經本草》中稱,婆婆丁為“僕公罌”。僕是公僕的僕,罌是罌粟的罌,罌粟是古代的一味草藥。顧名思義,這“僕公罌”的名字倒是有點兒意思了,是不是說它有“大眾百姓離不開的草藥”的意思呢”?當然,蘇頌是福建廈門人,也許是閩南口音如此而已。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蒲公英花開。頭條智能選圖

《本草綱目》,把蒲公英稱之為“地丁”。明代著名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蒲公英歸於“菜部”,說它名“地丁,江之南北頗多,他處亦有之,嶺南絕無。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莖、葉、花、絮並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李時珍從蒲公英的名稱、功用、形態、產地說了個遍,最後強調“嫩苗可食”。《本草綱目》還記載:“蒲公英主治婦人乳癰腫,水煮汁飲及封之立消。解食毒,散滯氣,清熱毒,化食毒,消惡腫、結核、疔腫。”

◆黃花地丁,在長白山區的四五月份,顏值最高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拉法下的蒲公英。程英鐵攝影

黃花地丁即婆婆丁、蒲公英,它的顏值和藥效,無愧於黃花地丁的古名。其花金黃,代表著長白山區一抹最為亮麗的春色。每當四月末五月初,凡田間路邊,河畔高埠,林緣空地,幾乎所有能生長綠色植物的地方,都有它的身影。無論多少野花奼紫嫣紅、爭奇鬥芳,但視野之中,最惹人眼球的還是那一點一點的金光燦燦的小花。在一片嬌嫩的綠色世界裡,它們猶如純淨的夜空中的點點明星。它黃的明亮,黃的柔和,黃的溫馨,黃的光彩奪目,黃的堂而皇之。若是你有幸攀上號稱“小長白”的蛟河老爺嶺的頂峰,首先映入你眼簾的,就是那整個山頭漫山遍野的蒲公英花陣。那是足以能令你震撼的真正的金碧輝煌,足以能令你感嘆的燦爛輝煌。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號稱小長白的蛟河市老爺嶺上的蒲公英滿地金黃。程英鐵攝影

為了一瞻黃花地丁的青春風采,有多少攝影家卑躬屈膝,就為了將它的姿容定格瞬間;有多少美術家揮毫潑墨,就為了讓它的金黃照亮整幅綠色的畫面;有多少旅行家跋山涉水,就為了一睹它溫婉絢麗的芳容。

◆婆婆丁,是百姓餐桌上最受歡迎的野蔬

婆婆丁雖非美味,但是佳餚。雖然它洋溢著青春的氣息,但總是有點兒淡淡的野性的苦澀。然而,人們喜歡吃它,是因為它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年近七旬的老農民孫玉平於2020年4月21日手機拍攝於山東省諸城市寨裡村

穀雨前後,長白山區婆婆丁開始萌發。於是多少村姑、村嫂、村娘,從蒲公英剛剛拱出紫紅的嫩芽,還未來得及竄苔開花時起,就吆朋呼伴走向田野荒草叢中尋找。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原來它在草木闌珊處。沒到春忙,閒著也是閒著,就當春遊踏青了。連根兒把它挖回家,洗乾淨,自己不捨得吃,就到城裡早市上賣掉。玩玩樂樂的價值,最少也能換回孩子們喜歡吃的肉魚或者小食品呢!因為它們是“野生的”。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老爺嶺上的婆婆丁。程英鐵攝影

但善於搶抓商機的人們,早就知道婆婆丁在城裡人心目中的位置,所以絕不會等候到四五月份,才費事拔力地到山邊地頭去採挖那點兒可憐的婆婆丁嫩芽。他們早就買來婆婆丁種子,像種植菠菜一樣,成畦地播種在暖棚中。儘管外面寒風呼嘯,大雪紛飛,但暖棚中一畦畦的菠菜一樣蔥蘢茂盛的婆婆丁,成規模的成長起來,然後在春節期間,就像菠菜一樣飛向城市的菜市場、大型超市。但婆婆丁那超高的價錢,確是讓同樣同時生長在暖棚中的菠菜,氣得臉也綠了,根兒也紅了!要知道,城裡的新年春節闔家團圓的聚餐桌上,擺上一盤嬌嫩的婆婆丁,那可是既爽口又敗火,既提品位又漲面子的事兒。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頭條智能選圖

◆蒲公英,是百姓的養生神草。這說法並不誇張

說婆婆丁能養生可以,說婆婆丁是神草,有人堅決不同意。因為他們心目中的神草,只能是長白人參。然而,長白人參畢竟是十分稀罕的山中珍寶級別的神草,有誰見過長白人參能整日陪伴著全國尋常百姓來著?沒有,也不會。只有婆婆丁,才是遍佈關東,甚至華夏神州的普世藥草。無論春夏秋冬,城裡人想吃婆婆丁了,都會有大棚中人工栽培的鮮嫩婆婆丁滿足你的口福。若是農村,根本不用花錢,整個春夏秋三季,外出幹活時順便薅一把就是。吃不了的,連根兒洗乾淨,晾曬在窗臺上陰乾著,備做草藥,隨時可用。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孫玉平2002年4月21日拍攝於山東諸城市農村

在山區,有誰發熱嗓子疼了,別害怕,衝一碗婆婆丁茶喝上就好了。有誰上火牙疼了,彆著急,衝一碗婆婆丁茶喝上準緩解。有人傷風感冒了,有人扁桃體發炎了,有人胃腸有炎症了,有人鼓痄腮了,有人得乳腺炎了……都不要緊,快衝一碗婆婆丁茶喝上。婆婆丁不是神藥,但它確實頂用。如果你不喜歡喝婆婆丁那股乾燥的枯草味道也不打緊。你可以吃鮮婆婆丁蘸醬,你可以吃婆婆丁涼拌,你可以吃鮮婆婆丁汆湯,你可以吃鮮婆婆丁炒肉、鮮婆婆丁煎雞蛋,甚至吃鮮婆婆丁餡的包子、餃子、餡餅、餄子。民間的吃法多著呢!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頭條智能選圖

◆蒲公英,為什麼叫婆婆丁?

蒲公英為什麼有婆婆丁這麼古怪的名字?民俗學家說查不到史料記載,但分析流傳的警世故事,可能與它的藥用功效有關。傳說,古代有個特別能刁難賢惠兒媳的惡婆婆,一天患了滿身疔瘡,吃了幾天兒媳為他烹飪的野菜蒲公英居然好了。但婆婆恩將仇報,狀告兒媳下毒藥才讓她得了疔瘡。縣官賢明,請縣中名醫為婆婆會診,結論是婆婆體毒太大才得疔瘡,幸虧兒媳的野菜蒲公英消炎化腫救了她。自此,人們為諷刺這惡婆婆以警誡後人,便把這種能治婆婆疔瘡的野菜蒲公英稱之為“婆婆疔”。再後來,人們嫌“疔瘡”的“疔”實在骯髒不雅,就簡化為“婆婆丁”了。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連老外都說,這故事真好。頭條智能選圖

◆蒲公英,此名從哪裡來?

我們常認為蒲公英是婆婆丁的書面名字,其實不然,這名字含有一個報恩故事。我的朋友民俗學家古今明先生說,古代有一閨女患了乳癰,疼痛難耐。母親不解未婚女兒如何會得乳癰,便懷疑女兒出軌。女兒羞憤不已,又加疼痛難耐,便趁夜跑出家門投河自盡,幸得駕船河上的漁民蒲公和女兒蒲英救起。蒲公得知事情原委,便讓蒲英挖來一種野草,拿一些搗爛,讓女兒蒲英伺候閨女外敷乳癰之處,把另一些熬成藥湯讓這閨女飲服。很快,此女乳癰痊癒,還帶走這種野草回家栽植,以救助他人,併為它命名“蒲公英”,以紀念蒲公和蒲英的救命之恩。古今明先生說,你看,這蒲公英的名字還是與這種野草的功能有關。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蒲公英,為何又叫“黃花地丁”?

古今明先生說:黃花地丁的名字,也與蒲公英的保健功能有關。蒲公英在他的老家陝北就叫“黃花地丁”,就是開黃花的一種地丁藥草。這是一味大眾藥材,許多著名的醫藥方子都有它的成分。在民間的土方、偏方中,黃花地丁更是治病的主角兒。小時候讀書時,他也挖蒲公英曬乾了當草藥賣。

古今明先生還說,許多民俗學者認為,蒲公英的婆婆丁之名也與乳癰有關。因為不同的地方分別把乳房稱作“媽媽”“嫫嫫”“奶奶”。乳癰就是奶瘡。而疔就是癰,就是瘡。所以,婆婆丁,可能就是乳癰,即“媽媽疔”“嫫嫫疔”“奶奶疔”的代稱而已。總之,與蒲公英能治療乳癰的藥效有關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頭條智能選圖

◆婆婆丁,是東北滿族獵人的家常寶

吉林省老爺嶺下紅葉谷外的老獵人曾說,婆婆丁是滿族獵人離不開的草藥,滿語發音是“巴麻比包饒”。我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記錄下老獵人對它的滿語發音,但不知是專指婆婆丁還是蒲公英的。著名的“滿族祖傳甲針療法傳承人”關香雲老師說,蒲公英的滿語發音是“木金閣”。老爺嶺那裡的獵人們說,古代的滿族獵人以漁獵為生,不是鑽進山林跟蹤狩獵,就是深入江河捕魚撈蚌,風餐露宿,日曝水寒,胃腸、關節都有毛病,所以經常用山林中到處都有的婆婆丁做菜、做藥。吃飯時,就用生鮮的婆婆丁蘸醬吃。在東北、長白山,用新鮮的婆婆丁等生鮮野菜蘸醬,是咱滿族人的傳統,也是美味佳餚。另外,咱滿族人蘸婆婆丁的大醬,可是出名的好吃,聽說從唐朝時老祖宗就給皇家進貢呢!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滿族,漁獵民族。吉林市船營區宣傳部提供

後來我專門查過歷史《新唐書.渤海傳》,上載:“俗所貴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柵城之豉,扶余之鹿,()頡之豕,率賓之馬,顯州之布,沃州之綿,龍州之納,位城之鐵,盧城之稻,湄沱湖之鯽。果有丸都之李,樂遊之梨”以上14種都是唐朝時的渤海國載入史冊的土特產。“柵城”在今吉林省琿春市一帶。整個吉林省在唐代是粟末靺鞨創建的渤海國。靺鞨一族即滿族的前身女真族之前身。“柵城之豉”,就是滿族在琿春一帶的先祖,用發酵的大豆製成的大醬即便一千多年後的今天,吉林的大醬依然是獨特的風味。吉林乃至整個東北,依然保留著當年靺鞨族——女真族——滿族喜歡吃生菜蘸大醬的習慣。婆婆丁蘸大醬,怕是滿族自古生存之道的一脈相承吧!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鮮嫩的婆婆丁。頭條智能選圖

老獵人說,過去,滿族外出打獵或者捕魚時幾天不回家,常常是一族人共同狩獵捕魚,因而架起篝火點上吊鍋煮肉、燉魚時,也要採一些婆婆丁放到鍋裡一起煮。這是習慣,也是規矩,就像現在炒菜必須放蔥花一樣。但炒菜放蔥花佐料是為了菜的味道好吃。而滿族烹魚燉肉時放婆婆丁,是為了治療胃腸和風溼疾病。平時在窩棚裡受涼發燒了,也是熬婆婆丁水喝。喝他幾大碗,出一身大汗就好了。由此可見,滿族人喜歡吃婆婆丁,是生存和健康的需要。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頭條智能選圖

有位老獵人說,咱滿族人認婆婆丁為草藥,是世世代代積累的經驗,說不定還是跟著野獸學的呢!他們說,無論牛馬都喜歡吃婆婆丁。這是為什麼?難道是婆婆丁味道好嗎?不一定。也許牲口需要它。我們家老爺子就和我們說過,他到老爺嶺山上打獵時,就曾看見過一群馬鹿、梅花鹿、狍子,都在掠吃那漫山遍野開著黃花的婆婆丁。所以他回來就告訴家人,一定要多吃“巴麻比包饒”,哦,就是婆婆丁。吃了肯定對人有好處。

那年我到老獵人家採訪,吃了一肚子的野獸肉後,老獵人關二玄請我喝“小青草”消消食——原來是婆婆丁茶。而老人家喝的確是另一種“小青草”,即用婆婆丁根兒泡的茶。他說,這婆婆丁根兒勁兒太大,年輕人不宜喝。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掠食婆婆丁的牛群。程英鐵攝影

◆鄂倫春人,也喜歡吃婆婆丁

前幾年我到興安嶺採訪時,在鄂倫春的一個新村寨,也聽那些已經棄獵從農的鄂倫春大叔們說,他們鄂倫春人的祖上,就是跟著狍子學會吃婆婆丁的。鄂倫春人春夏都要戴著狍子頭皮製作的皮帽“密塔哈”在興安嶺中誘獵狍子,他們常常看到狍子群爭先搶吃山坡上的婆婆丁。狍子是食草動物,春夏季山裡有的是鮮草和嫩樹葉,為什麼它們都搶吃婆婆丁呢?這婆婆丁肯定是好東西。所以,本來最喜歡吃山韭菜、山芹菜的鄂倫春人,也開始採食婆婆丁。後來才知道,這野草治病呢!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馬群正在山林中掠食婆婆丁。程英鐵攝影

◆黃花地丁,是遍佈神州的普世藥草

百度先生介紹:蒲公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華花郎等。東起黑龍江,西至青藏高原,南起江浙閩粵,北至興安嶺和內蒙古高原,到處可見它的綠葉金花小傘兵(種子)。蒲公英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及鉀,也含有鐵、鈣、維生素B2、維生素B1、鎂、維生素B6、葉酸及銅,能夠清熱解毒,利尿散結。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花葉莖根都可食、可藥用的婆婆丁。頭條智能選圖

春天來了,鄉野山村的人一旦出現食慾不振、口臭唇裂、體虛便秘、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皮膚幹癢、傷風感冒、疽癰瘡癤等問題,就去房前屋後或者外出幹活時順手採些蒲公英回家拌涼菜,熬湯,炒菜吃,吃過之後,這些小恙基本“菜到病除”。鄉野中人說,即便吃不好也會減輕,即便不減輕也吃不壞。因為婆婆丁敗火,但不藥人。清咸豐十一年(1861)王士雄撰寫的《隨息居飲食譜》介紹:蒲公英有清肺,利嗽化痰,散結消癰,養陰涼血,舒筋固齒,通乳益精的功效。有資料還介紹,蒲公英含抗腫瘤成分呢!

白山物語2:黃花地丁,遍佈神州的濟世藥草

程英鐵攝影

(此文原創首發)

原創扶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