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劉再復《論文學的主體性》,見證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學自省

新時期到來之後,經歷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知青文學、朦朧詩和現代派等一系列文學實踐之後,文學慢慢地開始表現自我內心的情感,凸顯個人主體的精神世界。到了1985年,新時期文學開始轉型,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走向高潮,文學研究由當代文學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文藝爭鳴情況十分激烈,文學的主體性問題也逐漸成為熱點。

共讀劉再復《論文學的主體性》,見證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學自省

劉再復先生

分享劉再復先生的長文《論文學的主體性》,此處簡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觀點,以供大家參考。

一、人在文學作品中的對象主體地位

① 文藝創作的主體性

人在實踐中是主體,具有能動性和人的意志、能力、創造性。人既是實踐主體又是精神主體,人理應成為文學活動中主體地位,即作家的創作應當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體力量,實現主體價值,而不是從某種外加的觀念出發。

文學作品要以人為中心,在對象主體上,賦予人物以主體形象,而不是把人當作玩物與偶像;在接受主體上,尊重讀者的審美個性和創造性,把人(讀者)還原為充分的人,而不是簡單地把人降低為消極受訓的被動物。

文藝創作主體性的兩層主體內涵:一是把人放在歷史運動中實踐主體的地位上,二是高度重視人的精神的主體性。

② 深化“文學是人學”的內容

共讀劉再復《論文學的主體性》,見證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學自省

錢穀融先生

關於“文學是人學”的問題,錢穀融曾提出:

“在文學領域內,一切都決定於怎樣描寫人,怎樣對待人,真正的藝術家決不把他的人物當作工具,當作傀儡,而是把他當成一個人,當成一個和他自己樣的有著一定的思想感情、有著獨立的個性的人來看待的。他一定是充分尊重這個人的個性的,他可以通過他自己的是非愛憎之感來描寫這個人物;他可以在他的描寫中表示他對這個人物的讚揚或是貶責,肯定或是否定;正像在生活中,他可以通過自己對一個人的評價來介紹這個人一樣。但他決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他的人物身上去,強使他的人物來屈從自己的意志。在生活中是如此,在作品中也是如此。”

在文學活動中僅僅表現人的行為是不夠的,必須尋找更加深邃的東西。於是通過反思“文學是人學”這一命題,劉再復先生提出了三點深化內容:

1、“文學是人學”必定要向內宇宙延伸,不僅一般地承認文學是人學,而且要承認文學是人的靈魂學,性格學、人的精神主體學。“高大完美”英雄人物的“根本任務”鼓吹塑造出來的人物沒有人的血肉、人的靈魂,這種“人”學活生生把人弄成一個抽象的空殼。

2、精神主體結構包括精神主體的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精神主體的表層結構是被理念支配的意識層次的內容,而深層結構則是積澱在人的精神主體內部的潛意識。“文學是人學”不僅要承認文學是精神主體學,而且要承認文學是深層的精神主體學,而且是以不同個性為基礎的人類精神主體學。

3、“文學是人學”不僅要尊重某一種精神主體,而且要充分尊重和肯定不同類型的精神主體。尊重差異無窮的個性才能更深刻地認識個體的精神價值和個性的豐富內涵,從而使文學表現出人道精神。

共讀劉再復《論文學的主體性》,見證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學自省

研究人的主體性成為歷史性文化要求的原因:

1、從人的認識過程來說,人類在自己的幼年時代,在自然面前自由度比較小,因此不得不把主要的力量用於對付自然,以擺脫自然的奴役在這種情況下,人無暇認識白身的自然。隨著人類的巨大進步,特別是現代文明的飛速發展,人的自由度的急劇提高,人類認識運動的重心開始逐漸轉移到認識人自身,人類的主體意識得到強化

2、從社會發展的過程本身來說,人正以驚人的速度從簡單性的、重複性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而追求創造性的勞動。任何創造性的勞動都是擺脫工具性而強化主體性的勞動。現在,人類正在一天天從直接生產過程中超越岀來,勞動與審美逐漸趨於統一,人性在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人的主體形象,已愈來愈明顯。整個人類的自主意識從來沒有這樣鮮明。人類在要求實現社會現代化的同時,也要求實現自身的現代化,要求主體力量在更大程度上獲得實現。

③ 文學對象主體性的失落現象

共讀劉再復《論文學的主體性》,見證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學自省

1、用“環境決定論”取消人物性格自身的歷史。人的性格是自我創造的過程,每個人都有性格自身的歷史。人可以自我完成,自我塑造,自我實現。人的主體性,就是在客觀世界所提供的條件下(包括順境或逆境)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調節能力和創造能力。但是我國的當代文學曾經機械強調客體對主題的決定作用,導致作家筆下的人物大多缺乏自身性格的歷史,不是被神化的英雄就是被外界力量決定命運的可憐蟲。

2、用抽象的階級性代替人物活生生的個性。我們過去過分強調民族、階級、黨派的烙印,導致個人主體價值被淹沒,成為階級性的符號,失去個性和自我價值。

3、用膚淺的外在衝突掩蓋人物深邃的靈魂搏鬥。過去的作品多展示處戰爭、革命運動、政治運動、改革運動等情節,但是真正優秀的作品應該是通過外部事件去表現人。

二、人在整個文學活動裡的主體地位文學主體的構成部分:

作為創造主體的作家、作為文學對象主體的人物形象、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和批評家。

④ 作家的精神主體性

作家的實踐主體性指的是創作實踐過程中的實踐能力,而精神主題性指的是作家內在精神世界的能動性,也就是作家實踐主體獲得實現的內在機制。這裡的創造主體性主要指作家的精神主體性。

作家主體性的真正實現,是打開內宇宙的大門,用內宇宙去感應外宇宙的脈搏,使內宇宙與外宇宙相通,並且具有外宇宙的巨大投影,負載外寧宇宙的壯麗圖景,因此,作家主體力量的實現,必須使自己的全部心靈、個部人格與時代、社會相通,必須“推已及人”,把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切最美好的東西推向社會,推向整個人類。作家的自我實現歸根到底是愛的推移。

劉再復提出作家創作實踐具有主體性的三個特徵:

超常性——超越世俗的觀念、生活的常規、傳統的習慣性偏見的束縛。

超前性——具有巨大的歷史透視力和預見性,能超越世俗世界的時空界限。

超我性——自我實現不是一切歸於自我。自我實現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力量、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作家除了要具備上述的自由意識之外,必須具備高度的使命感,心靈必須與歷史時代的脈搏相通,承擔人世間的一切苦惱,承擔歷史留下的精神重擔。所以作家必須具備使命意識和憂患意識,體現人道主義精神的光輝。

⑤ 藝術接受者主體性

共讀劉再復《論文學的主體性》,見證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學自省

藝術接受者曾經被理論所忽視,認為藝術接受者只是被動的反映者,對於作品內容只能被動接受;而且把藝術接受者看成無知者藝術接受過程也只是消極的受教過程。接受主體也是鑑賞理論主體性的一部分,劉再復先生提出應該把人應有的尊嚴、價值和使命還給接受主體,並提供了藝術接收者的自我實現機制內涵包括三方面:

1、把不自由的人還原為自由的人——藝術的補償機制幫助接受主體找到理想之光,激勵機制激發藝術接受者的反省能力和改造環境及自身的能力。

2、把不全面的人還原為全面的人——縱慾主義和禁慾主義都是人性的異化,文學作品應當克服這兩種片面性。

3、把不自覺的人變為自覺的人——藝術欣賞是自我發現、自我昇華的過程創造機制——欣賞者的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以發揮審美再創造的推動性。如果我們充分地注意接受主體性,並把注意力集中在藝術接受者身上構築一個現代的、健康的、強大的審美心理結構,我們就將找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點。

⑥ 批評家的三級超越文學批評是文學理論與文學創作兩者的中介,文學批評家需要做到三級超越:

1、在文學欣賞中超越現實意識的限制,恢復人的主體地位,佔有人的自由本質。

2、超越作家意識範圍批評家要充分尊重作家勞動的特殊性和創作的特殊規律:即作家的特殊心態和特殊的思維方式、理解作家的情感特點、理解作家獨特的生活方式、取材方式和表現方式。

3、超越自身,即自身的再創造自身的超越是指作家對自己業已形成的審美心理結構以及固有的審美意識在某種程度上的超越。

共讀劉再復《論文學的主體性》,見證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學自省

總的來說,文學的主體性似乎沒有能對文學界發生理想的作用,八十年代後期的文學更多的受到西方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影響,主體性的文學創作呈現出個人性的、私人的發展傾向,個體意識的無限擴張和膨脹,導致九十年代的主體性陷入失落。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