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见证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自省

新时期到来之后,经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朦胧诗和现代派等一系列文学实践之后,文学慢慢地开始表现自我内心的情感,凸显个人主体的精神世界。到了1985年,新时期文学开始转型,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走向高潮,文学研究由当代文学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文艺争鸣情况十分激烈,文学的主体性问题也逐渐成为热点。

共读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见证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自省

刘再复先生

分享刘再复先生的长文《论文学的主体性》,此处简单概括了文章的主要观点,以供大家参考。

一、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对象主体地位

① 文艺创作的主体性

人在实践中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和人的意志、能力、创造性。人既是实践主体又是精神主体,人理应成为文学活动中主体地位,即作家的创作应当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体力量,实现主体价值,而不是从某种外加的观念出发。

文学作品要以人为中心,在对象主体上,赋予人物以主体形象,而不是把人当作玩物与偶像;在接受主体上,尊重读者的审美个性和创造性,把人(读者)还原为充分的人,而不是简单地把人降低为消极受训的被动物。

文艺创作主体性的两层主体内涵:一是把人放在历史运动中实践主体的地位上,二是高度重视人的精神的主体性。

② 深化“文学是人学”的内容

共读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见证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自省

钱谷融先生

关于“文学是人学”的问题,钱谷融曾提出:

“在文学领域内,一切都决定于怎样描写人,怎样对待人,真正的艺术家决不把他的人物当作工具,当作傀儡,而是把他当成一个人,当成一个和他自己样的有着一定的思想感情、有着独立的个性的人来看待的。他一定是充分尊重这个人的个性的,他可以通过他自己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描写这个人物;他可以在他的描写中表示他对这个人物的赞扬或是贬责,肯定或是否定;正像在生活中,他可以通过自己对一个人的评价来介绍这个人一样。但他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的人物身上去,强使他的人物来屈从自己的意志。在生活中是如此,在作品中也是如此。”

在文学活动中仅仅表现人的行为是不够的,必须寻找更加深邃的东西。于是通过反思“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刘再复先生提出了三点深化内容:

1、“文学是人学”必定要向内宇宙延伸,不仅一般地承认文学是人学,而且要承认文学是人的灵魂学,性格学、人的精神主体学。“高大完美”英雄人物的“根本任务”鼓吹塑造出来的人物没有人的血肉、人的灵魂,这种“人”学活生生把人弄成一个抽象的空壳。

2、精神主体结构包括精神主体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精神主体的表层结构是被理念支配的意识层次的内容,而深层结构则是积淀在人的精神主体内部的潜意识。“文学是人学”不仅要承认文学是精神主体学,而且要承认文学是深层的精神主体学,而且是以不同个性为基础的人类精神主体学。

3、“文学是人学”不仅要尊重某一种精神主体,而且要充分尊重和肯定不同类型的精神主体。尊重差异无穷的个性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个体的精神价值和个性的丰富内涵,从而使文学表现出人道精神。

共读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见证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自省

研究人的主体性成为历史性文化要求的原因:

1、从人的认识过程来说,人类在自己的幼年时代,在自然面前自由度比较小,因此不得不把主要的力量用于对付自然,以摆脱自然的奴役在这种情况下,人无暇认识白身的自然。随着人类的巨大进步,特別是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人的自由度的急剧提高,人类认识运动的重心开始逐渐转移到认识人自身,人类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

2、从社会发展的过程本身来说,人正以惊人的速度从简单性的、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而追求创造性的劳动。任何创造性的劳动都是摆脱工具性而强化主体性的劳动。现在,人类正在一天天从直接生产过程中超越岀来,劳动与审美逐渐趋于统一,人性在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人的主体形象,已愈来愈明显。整个人类的自主意识从来没有这样鲜明。人类在要求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同时,也要求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要求主体力量在更大程度上获得实现。

③ 文学对象主体性的失落现象

共读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见证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自省

1、用“环境决定论”取消人物性格自身的历史。人的性格是自我创造的过程,每个人都有性格自身的历史。人可以自我完成,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人的主体性,就是在客观世界所提供的条件下(包括顺境或逆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调节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我国的当代文学曾经机械强调客体对主题的决定作用,导致作家笔下的人物大多缺乏自身性格的历史,不是被神化的英雄就是被外界力量决定命运的可怜虫。

2、用抽象的阶级性代替人物活生生的个性。我们过去过分强调民族、阶级、党派的烙印,导致个人主体价值被淹没,成为阶级性的符号,失去个性和自我价值。

3、用肤浅的外在冲突掩盖人物深邃的灵魂搏斗。过去的作品多展示处战争、革命运动、政治运动、改革运动等情节,但是真正优秀的作品应该是通过外部事件去表现人。

二、人在整个文学活动里的主体地位文学主体的构成部分:

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作为文学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家。

④ 作家的精神主体性

作家的实践主体性指的是创作实践过程中的实践能力,而精神主题性指的是作家内在精神世界的能动性,也就是作家实践主体获得实现的内在机制。这里的创造主体性主要指作家的精神主体性。

作家主体性的真正实现,是打开内宇宙的大门,用内宇宙去感应外宇宙的脉搏,使内宇宙与外宇宙相通,并且具有外宇宙的巨大投影,负载外宁宇宙的壮丽图景,因此,作家主体力量的实现,必须使自己的全部心灵、个部人格与时代、社会相通,必须“推已及人”,把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切最美好的东西推向社会,推向整个人类。作家的自我实现归根到底是爱的推移。

刘再复提出作家创作实践具有主体性的三个特征:

超常性——超越世俗的观念、生活的常规、传统的习惯性偏见的束缚。

超前性——具有巨大的历史透视力和预见性,能超越世俗世界的时空界限。

超我性——自我实现不是一切归于自我。自我实现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力量、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作家除了要具备上述的自由意识之外,必须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心灵必须与历史时代的脉搏相通,承担人世间的一切苦恼,承担历史留下的精神重担。所以作家必须具备使命意识和忧患意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

⑤ 艺术接受者主体性

共读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见证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自省

艺术接受者曾经被理论所忽视,认为艺术接受者只是被动的反映者,对于作品内容只能被动接受;而且把艺术接受者看成无知者艺术接受过程也只是消极的受教过程。接受主体也是鉴赏理论主体性的一部分,刘再复先生提出应该把人应有的尊严、价值和使命还给接受主体,并提供了艺术接收者的自我实现机制内涵包括三方面:

1、把不自由的人还原为自由的人——艺术的补偿机制帮助接受主体找到理想之光,激励机制激发艺术接受者的反省能力和改造环境及自身的能力。

2、把不全面的人还原为全面的人——纵欲主义和禁欲主义都是人性的异化,文学作品应当克服这两种片面性。

3、把不自觉的人变为自觉的人——艺术欣赏是自我发现、自我升华的过程创造机制——欣赏者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以发挥审美再创造的推动性。如果我们充分地注意接受主体性,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艺术接受者身上构筑一个现代的、健康的、强大的审美心理结构,我们就将找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点。

⑥ 批评家的三级超越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两者的中介,文学批评家需要做到三级超越:

1、在文学欣赏中超越现实意识的限制,恢复人的主体地位,占有人的自由本质。

2、超越作家意识范围批评家要充分尊重作家劳动的特殊性和创作的特殊规律:即作家的特殊心态和特殊的思维方式、理解作家的情感特点、理解作家独特的生活方式、取材方式和表现方式。

3、超越自身,即自身的再创造自身的超越是指作家对自己业已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以及固有的审美意识在某种程度上的超越。

共读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见证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自省

总的来说,文学的主体性似乎没有能对文学界发生理想的作用,八十年代后期的文学更多的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主体性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个人性的、私人的发展倾向,个体意识的无限扩张和膨胀,导致九十年代的主体性陷入失落。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