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街巷之侯家巷

老照片中城墙内侧即为侯家巷,从这张照片中还可以看到大东门和小东门

在太原有一条500余年历史的老街巷,不仅历史悠久,更是山西现代教育的发祥地,这就是侯家巷。侯家巷,西起五一广场东北角,东至文津巷南口,西段是太原市公安局(原晋阳书院故址),东段为太原师范学院附中,全长320余米,均宽14米左右。

侯家巷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元代的时候,这一代是太原城外的东南郊,这里的居住的农户,主要以种瓜种菜为业,是典型的城郊型农民。这其中又以侯氏宗族人口最多,财力大,居住最集中,所以,便以侯氏之姓做了这个居住点的名称,叫做侯家巷子。明洪武初,朱元璋命永平候谢成扩建太原城。于是,本是太原东郊的侯家巷子,被扩入城内,成为府城东南隅的一条街巷。二是明朝的时候巷内因有户部侍郎侯纶的宅第,故名“侯侍郎巷”。到清时,因巷内居民以侯姓居多,故改称“侯家巷”。

山西大学堂旧址

走进侯家巷,人们马上会被路北侧的一座古朴的百年建筑所吸引,这是创办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校址遗存。山西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比肩而立,是中国最早设立的三所国立大学,乃山西现代教育的发祥地,古朴厚重、人文荟萃,孙中山、蔡元培、鲁迅、陶行知等历史文化名人曾汇聚于此,讲学布道。

1904年山西大学堂图书馆

1530年,山西按察副使陈讲,在侯家巷西段的瓜菜地上(今市公安局所在地),创办了“晋阳书院”,后更名为“河汾书院”。因书院的建立侯家巷曾一度更名“书院街”。1579年,书院被废止停办。1593年,魏元贞担任山西巡抚时,才托词以建“三立祠”为名,另建了实质上的“三立书院”,并迁址于右所街(今旧城街一带)。

清代晋阳书院主讲王崧编著《乐山堂稿》

明清之际,太原多经战乱,到清朝初期“三立书院”已是颓废不堪。1660年,山西巡抚白如梅,在书院街“河汾书院”故址,新建院舍百余间,将“三立书院”迁至此。1733年,“三立书院”由地方官办改为国家官办,并成为当时山西最高学府,复名“晋阳书院”。后经多次改扩建“晋阳书院”发展到鼎盛,书院街成为太原名震一时的地方。

山西大学堂创始人山西巡抚岑春煊和英国人李提摩太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日趋衰弱。庚子赔款后,山西地方赔款的50万两白银之中,一部份被做为筹办山西大学堂的基金。1903年,筹办山西大学堂的机构,购得书院东段200余亩瓜菜地和居民住宅(今太原师院附中),与“晋阳书院”和“令德堂合”并,成立山西大学堂。随着晋阳书院的消亡,书院街的名称亦重新被侯家巷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