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水志清则无鱼。这话说出来很多人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要是运用到人的身上,多半会失灵。因为大家都会从道德的角度来判断事情,所以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他怎么可以这样?
一个人无法成为标准的圣人,因为大家都活在具体的世界中,而不是活在律条中。现代人是这样,古代人也是这样。所以,是个人都会有缺点,也会犯错误。
这次我们要说的是陈汤。
汉元帝时,陈汤和甘延寿一起诛灭了郅支单于,上疏时他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说出来确实很提气,但是很少人知道,消灭郅支单于的军事行动其实并不合法:
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使士。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
说军事行动不合法,主要有两点:
(1)矫制调动军队,擅自开战;
(2)以下犯上。
矫制好理解。以下犯上的话,还需要给大家解释一下。当时甘延寿的官职是西域都户、骑都尉,而陈汤只是个副校尉。可以说甘延寿是陈汤的上级,陈汤以剑胁迫甘延寿,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军队中,是极其严重的。按照许多的人理解,犯这罪的可能都是“拖出去,斩了”的待遇,根本不需要会审的。
所以在陈汤回长安的时候才会被石显、匡衡攻击,毕竟做了不合法的事,即便做对了,如果不追究罪过,终究还是对国家法制的破坏。这很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不过陈汤、甘延寿的功绩太大——基本上解决了百年来的匈奴问题,所以元帝心里还是很高兴的,所以就左右为难:
帝内嘉延寿、汤功而重违衡、显之议,久之不决。
后来刘向劝说了元帝,元帝才最终给两人封赏:
夏,四月,戊辰,封延寿为义成侯,赐汤爵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加赐黄金百斤。拜延寿为长水校尉,汤为射声校尉。
陈汤得了封赏当然是好事,也算得了好的归宿。
像陈汤这样的人,敢矫制开战和胁迫长官,还有什么事不敢做的呢?所以他犯的过错是很多的,所以只要一查,肯定出问题。也许正是明白了这一点,匡衡才要和陈汤死磕到底。于是匡衡在元帝时期没有做成的事,到了成帝时期就做成了:
立即位之初,丞相匡衡复奏:“射声校尉陈汤以吏二千石奉使,颛命蛮夷中,不正身以先下,而盗所收康居财物,戒官属曰:绝域事不覆校。虽在赦前,不宜处位。”汤坐免。
而陈汤做事也很特别,自己被免职了,仍然要向皇帝进言:
后汤上言:“康居王侍子,非王子。”按验,实王子也。汤下狱当死。
也许陈汤是真的着急了,所以才会病急乱投医,搞了个假消息来博取皇帝的欢心,结果搬着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前面刚因为旧事被免职,这里就又犯了个欺君之罪,所以纵使你有天大的功劳,也要下狠手了:这样,陈汤被关进了大牢,判了个死罪。
俗话说,恃才傲物。有才能了,才有傲气的资本。陈汤这个人说起来毛病确实多,但在治理西域上还是颇有能力的。于是太中大夫谷永就劝元帝说:这样的人才,又是大功臣,如果就这样杀了,不仅面子上过不去,而且也不利于国家笼络人才。
于是陈汤被赦免的死罪,贬为士伍:
书奏,天子出汤,夺爵为士伍。、
也是陈汤幸运,这时候西域都护段会宗被乌孙兵包围。段会宗派兵来报信,想要发城郭、敦煌兵自救。于是朝臣们又议论了起来,由于没有人了解西域情况,所以根本议论不出个结果。于是有人就向大将军王凤推荐了陈汤。陈汤认为乌孙兵少,战斗力低,武器也不精良,所以不出五日,段会宗肯定可以脱围。
还真的说中了——于是王凤就很欣赏陈汤,顺便就又给他弄了个官当:
大将军凤奏以为从事中郎,莫府事壹决于汤。
陈汤晚年的官职不如先前的大,也可能是各方面的开支变大了吧,他还是要钻营一下的。所以元帝时期,陈汤还做了一件事,现在看来是颇令人不齿的:
帝起初陵,数年后,乐霸陵曲亭南,更营之。将作大匠解万年使陈汤为奏,请为初陵徙民起邑,欲自以为功,求重赏。汤因自请先徙,冀得美田宅。上从其言,果起昌陵邑。
这是什么事呢?元帝建造初陵,将作大匠解万年为了功劳和重赏,就通过陈汤奏请为初陵迁徙百姓、建立县邑。结果这陈汤听了解万年的话,却自己跑去邀功,其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良田美宅。这就等于朋友托你去买东西,你一看这东西太好,于是自己买了!
陈汤后来依附于王凤、王音,在官场上也算顺丰顺水,后被王商罢黜,最后也是万景凄凉。不过总和来说的话,陈汤绝对是可以颠覆大家认知的人物。他的能够看到机会,并立下大功,就说明了他的不凡之处;同时他又矫制欺君,甚至钻营求功、依附权臣,也说明了他的许多缺点——陈汤的例子,给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历史上的名人,其实也是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