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近代中国名将被日本人称作“诸葛孔明”和楠木正成的合体?

开宗明义,这位名将名为刘永福,在获得这个赞誉之前的十年间,一直为了吃饭奔波,从中国的广西,跑到了越南的北圻,不过他很聪明,在打出了辅助越王剿贼的旗号之后,得到了越南政府不支持不反对的态度,由着他和当时跑进越南境内的数以万计的中国义军对打。

取得了官方名义之后,刘永福把保胜(今越南老街)这个重要的南北贸易节点卡在了手中,沿着红河的云南的锡,越南的粮食和桂皮,让他收税收得不亦乐乎,解放后所做的知情人的口述就说,他一年可以获得3万两银子左右的收入。

可以说,在中国的反贼当中,刘永福是非常有眼光的人物了,可以说是机变不双,当年在1860年代和他同时代起兵的首领们,到了10年后,他已经是硕果仅存的一个,而且日子还越过越好了。

以至于在另一位“民族英雄”冯子材的部下,李扬才叛乱时,刘永福还协助参与了剿灭,当然只是后话,之所以提及是因为李扬才作为平灭贼寇的朝廷命官,实授副将、记名总兵,竟然打出了“还我河山”的旗号,当然,不是对满清,是对越南,李自称自己是越南李朝的后人,要来取回天下……

这次叛乱镇压的主力是冯子材,三个月打完收工。

而刘永福此时还是“南将”、“越官”,也就是越南的将领,不过上面扯远了,还是回到刘将军的成名之战,还取得了跨国的赞誉,原因何在?

其实,整个战事的起因很无厘头,法国人对于越南的渗透,从路易十四的时代就开始了,甚至扶植了越南的皇帝(他们自称皇帝,面对清朝还说自己是王),不过他们在整个19世纪的扩张速度还是很慢,直到1870年代之后,普法战争战败后的法国,对于回复民族自信心的海外领地有着脆弱的荣誉感,然而,在越南君臣的抵制下,法国控制的地盘,仍旧只有南部的几个省。

我们来科普一下越南当时的政区地理,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3》:

越南共有三十一省,分南、北两圻,首都居中,称为富春省。富春以北的广平、广治两省为左圻,以南的广南、广义两省为右圻。北圻有河内、南定、北宁、海阳、山西、太原、广安、兴安、兴化、宣光、谅山、高平、宁平、清化、乂安、河静等十六个省,其中河内、南定、北宁、海阳、山西、太原等省为一等大省,每个大省设一名总督,下辖一个或几个二等小省,小省设一名巡抚,与清朝官制类似。南圻有平定、永隆、安江、河仙、嘉定、定祥、边和等十个省。

地方不大,省份不少,刘永福就活动在北圻,靠近云南的方向,而法军则已经割取了南圻的一大部分。

不过在1870年代,法国人并不想大打出手,他们也在趴着舔普法战争的伤口,只是由于一单生意,还是大清云贵总督岑春煊动议的一次军火买卖,让法国上尉安邺作为商人的护卫队大出风头。

1873年,在沿着红河将货物交付中方之后,“护卫”和“冒险家”安邺在河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带领着商队的东家堵布益雇佣的23名法国人、100多名菲律宾人和80名中国人组成的雇佣军,一举攻占了河内,越南北部的重镇,城中5000多名越南军队无伤亡地如鸟兽散。

一个月内,河内、海阳、宁平、南定四个省会都被安邺攻克,坐拥5万大军的越南官员们彻底慌神了,就想起了只有600人左右的黑旗军。

这支部队有非常主动抗敌的意愿,因为安邺之前傲慢地拒绝了刘永福依据法律和习惯而收取的10%的过路费,而且以后也不打算再交。

所以,尽管黑旗军此时只有旧式火枪(前膛燧发或击发步枪,有照片)和冷兵器,他们选择在河内附近的纸桥诱敌出击,然后肉搏歼灭。

此时,安邺的援军230人还在海上漂着,他的身边只有25名法国人和一群仆从兵,安邺就带着这部分人冲进了刘永福的包围圈,根据法国的外交文件记录:

此战中掉进陷阱中的安邺和他的副手巴尼海军中尉以及3名法国士兵被杀、12—15名法军受伤。刘永福将安邺的头颅拿到山西省各县示众后才交还法国,并乘胜包围了河内城。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至少600名的黑旗军和10倍以上的越南军队,在肉搏中,竟然被法军的刺刀突围了,进而这些伤残的士兵,监督着雇佣军守住了河内,注意……守住了……

不过,这次战斗的历史意义很有趣味,加上之后的第二次纸桥之战,反倒让日本人对于中国的对法战争充满了憧憬,日本明治16年(1883年)7月4日的东京日日新闻就曾评论说:

“刘永福是结合了诸葛孔明与楠木正成两人特色的战略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