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冷知识」3000年前成都街巷布局就是斜向?30°偏角藏着古人智慧

相信很多人在看成都城区地图时会发现,成都二环城区内,尤其是内环城区内的街道和房屋布局,大都是斜的。东边的东大街、蜀都大道、武城大街-玉双路、新华大道4条笔直大道是斜着平行的,西边的蜀都大道、羊西线、西大街、新华大道也是如此,连长顺街左右两边的小街巷也一样。

真是奇怪,成都城区的街道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布局?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然后呢?可能就没往深处去想了。

来自四川省天文科普学会的刘聪,平时爱好天文地理,对成都内城并非正南齐北的现象也有同样的疑问。他用各种工具测试了蜀都大道、东大街等主要街道,发现偏斜角度为横向东偏南28°左右。同时,刘聪还发现,金沙遗址的重要建筑也与此角度基本相同。这个数值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东大街倾斜角度为横向东偏南28.43°。)

(蜀都大道倾斜角度为横向东偏南28.53°。)

成都城斜向,3000年前就存在了

根据金沙遗址和十二桥遗址的考古发掘,有关城市布局和方向的现象引人关注。

十二桥发掘出的商朝时期的木结构建筑遗址,有专家认为,这个大型建筑是宫殿性质的建筑,说明十二桥是当时的城市中心所在地。

但考古学者施劲松在《十二桥遗址与十二桥文化》中却认为,十二桥的建筑不是宫殿,十二桥遗址也不是十二桥文化的核心区,核心区在金沙遗址。因为金沙片区三合花园小区出土的大型建筑,超过了十二桥的木构建筑,更可能是上层人物的居所。

朱章义、张擎、王方撰写的《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发掘与意义》一文,赞同了施劲松的说法。

三合花园小区发现的大量房屋建筑,其中5座房屋遗址都是大型排房建筑,长度在20米以上;最大的一座至少有5个开间,面积在430平方米以上。

这样大型的房屋建筑,换成现在也不是一般人能住得起的,更何况是2000多年前。

所以,考古学家推测,这样的大型排房建筑,只有古蜀国最高统治阶层才有能力修建,估计三合花园小区一带是金沙遗址的宫殿区所在地。

兰苑小区发现有大量的房屋建筑、窖穴、灰坑和墓葬等遗迹,房屋有一定的布局结构,估计兰苑文化堆积分布区是居住生活区和小片墓葬区。

一切迹象表明,在商周到战国早期,成都就已是一座大型城邑了。这座城市的中心地在今西门、十二桥到成都中医药大学一带,沿古郫江东、北岸,形成半月形布局。

十二桥遗址和金沙遗址的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表明,其房屋是有着一定方向规律的。

十二桥遗址发掘出的房屋遗址为T字形,东为纵向的廊道,西为横向的干栏式主体建筑,建筑布局为西北-东南斜向。

金沙遗址考古发掘出的房屋遗址,主要在芙蓉苑、兰苑和三合花园等。

芙蓉苑小区南发现7处相当于商朝晚期的房屋遗迹,面积较大的平面为长方形,较小的近似方形,方向大多为西北-东南斜向。

兰苑小区发现的17座商末周初的房屋遗址,平面也为长方形或方形,基本为西北-东南斜向。

三合花园和兰苑房屋遗址一样,都是挖基槽的木(竹)骨泥墙式建筑,房屋遗址方向,基本上是西北-东南斜向。

《成都通史》一书推测,春秋战国时的成都城,人口规模已达27万。

如此众多的人口,必将不断地从金沙-十二桥一带往四方拓展居住。从已发掘出的房屋遗址可推断,城市街道、房屋布局和方向,都是差不多的。

由此可见,在金沙-十二桥文化时期,成都城的街道、房屋布局,就已大面积是西北-东南斜向了。

这种布局,又源于3000多年前的杜宇王朝时期的规划。可以说,成都城斜向现象,早在3000多年前就存在了。

(1946年时的成都城区地图)

巴蜀文化研究专家:成都街道30°偏角是古人智慧

2017年8月19日,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携新版《成都街巷志》,与成都市档案学会理事长姬勇做客四川省图书馆,以“天府记忆,蓉城旧梦”为主题进行对谈,从街巷文化的角度解读成都的历史文化,并对读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

“大家有没有想过成都的地形为什么不是方方正正的?”一上台,袁庭栋就抛出问题,让台下读者或若有所思或一头雾水,他随即解释,“这是由成都的地质特征所决定,很多地方土壤松动,没法修建。”

袁庭栋说,“其实,古人很有智慧,早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搜神记》中记载,秦统一巴蜀后,张仪主持在成都筑城,可是城是修了几次,垮了几次。在高人指点下,张仪意识到,成都地势低洼,很多滩涂,无法按传统的方方正正、正南正北的建筑规划修筑。于是,他选择了其中较好的地基来修房屋。这样一来,成都就成了一个不方不正、不南不北的形状,略像龟的形状,所以就得了“龟城”的别称。“龟城”这个提法,还出现在很多诗句中,比如唐代诗人戎昱的“九月龟城暮,愁人闭草堂”,清代诗人王渔洋的“人烟过蚕市,新月上龟城”。

袁庭栋表示,“这种龟形建城的格局一直延续到近代,始终保持着不方不正、不南不北。城中街道除了新修的人民南路等少数街道是直线,其他的路基本上是斜线。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和北大街,还保持着明显的30°左右的偏角。”

对于30°偏角现象,袁庭栋认为是古蜀先民的智慧结晶,古蜀先民从岷山迁移到成都平原,方向是西北到东南,出于对祖先的怀念,他们的墓坑朝向西北向。加之,成都平原两边的龙门山脉、龙泉山脉都是东北—西南走向,风多数是从东北方向吹来,为了适应风向,古人就有意把城市中的街道建为从西北向东南的斜向和从东北向西南的斜向布局,让南北向街道呈北偏东30°左右。

综合: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