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阜阳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

今年是皖北“ 四·九”起义九十周年

先人们抛头颅洒热血

在皖北的土地上燃起了革命的烈火

历史不能忘记

革命精神牢记在心

“四·九”起义纪念馆

1928年4月9日凌晨,淮北平原中心城市—阜阳,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领导这次起义的是中共皖北特委,总指挥是皖北特委书记魏野畴。参加这次起义的有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高桂滋部)教导团、第十军(杨虎城部)军校和阜阳地方党组织领导的农民赤卫队。这次起义在安徽首先成立了皖北苏维埃政府,在黄淮平原上第一次建立了我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这次起义虽然历时不长,但它点燃的革命烈火遍燃黄淮大地,在安徽党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25年阜阳最早的党组织一一中共阜阳小组在阜阳诞生,隶属于中共上海区委,组长张子珍,周传业、周传鼎为成员。1926年成立了中共阜阳支部,先后隶属于中共上海区委和中共安徽省临委,周传业、吕浩汝任支部书记,下辖城关、行流、插花3个小组,有党员35人。

1927年宁汉合流,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举国上下一片白色恐怖,全国有10多万共产党员革命群众被杀,共产党员的鲜血染红了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同年8月7日,中共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彻底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起义作为当前的最重要任务。在八七会议精神推动下,安徽各地的农民运动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

阜阳党组织也被迫转入地下坚持斗争。值此之际,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军(杨虎城部)、第十九军(高桂滋部)进驻阜阳和太和。这两支部队均系冯玉祥属下,1925年已经有了共产党的组织,进驻皖北以后,杨虎城部成立了中共杨军特委,高桂滋部成立了中共高军特支。解放后曾担任过党和政府重要工作职位的南汉宸、刘贯一、吴岱峰、曹力汝、李力果、王世英、张庆孚、高敬轩、谢甫生以及在“四・九”起义中英勇牺牲的魏野畴、昌绍先、杜聿德、胡英初等都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在这两支部队中工作。十九军教导团、十军军校基本上为我党掌握。两支部队所辖各师、团、营都建立了党的组织,特别是杨虎城将军在魏野畴(时任杨军政治处主任)同志帮助下,表示欢迎共产党与他继续合作,发展革命的大好形势。

革命形势的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恐慌。为镇压革命,蒋介石于1928年初派员到杨虎城部进行“清党”,威逼杨虎城逮捕南汉宸等同志。对此,杨拒绝执行,他一面秘密将南汉宸送走,一面暗地通知魏野畴离开部队,他自己偕夫人谢葆珍、秘书米暂沉去南京准备面见蒋介石,然后赴日考察。

由于形势急剧恶化,一些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不得不转入地下。为研究对策,适应新的形势,魏野畴在离开十军以后,于二月上旬召开由原军队中党员和地方党员参加的70多人的紧急会议,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会议通过了武装反抗国民反动派和在皖北实行土地革命的决定,并成立了以魏野畴为书记的中共皖北特委,会议要求在农村广泛宣传土地革命,创建苏维埃政府,开展抗捐、抗税、抗粮、抗债、抗差、抗租的“六抗”斗争,大力发展农协会员,建立农民赤卫队武装,做好军运工作,为武装起义打下基础。会后,魏野時亲自起草了向中共中央和中央安徽省临委做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