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红玛瑙——唐代的“火玉”就是今天的北红玛瑙

《后汉书·东夷列传》还记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在夫馀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土地多山险。人形似夫余,而言语各异。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

这里的“挹娄”是肃慎族系继“肃慎”称号后使用的第二个族称,从西汉至晋前后延续600余年,至公元5世纪后,改号“勿吉”。在秦汉时期,挹娄的活动区域在今辽宁东北部和吉林、黑龙江两省东半部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内。南北朝时,挹娄势力开始衰落。这是从地理角度推测赤玉的产出位置。

西汉的时期各地格局有已有变化 挹娄被并入扶余

那“火玉”又与“赤玉”、“红靺鞨”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这种深酒红玛瑙 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战国时期的实物

满酒红色满宝石光手镯

这么高透的玛瑙材质只有北红玛瑙

1921年,章鸿钊对“靺鞨”作了这样的考证:“靺鞨本种族名,亦即国名,周曰肃慎,汉魏曰挹娄,后魏曰勿吉,隋唐曰靺鞨。唐世分为黑水靺鞨、粟末水靺鞨二部,前者于宋时建金国,后者于唐时建渤海国。”《旧唐书》记载:“渤海本粟末靺鞨,东穷海西、契丹,万岁通天中,度辽水,后乃建国。地方五千里,尽得扶余、沃沮、卞韩、朝鲜、海北诸地”。这里是说,古代的扶余在唐以后成为粟末靺鞨的一部。而粟末靺鞨就是粟末水靺鞨,居住于今松花江流域。粟末靺鞨与居住在今黑龙江流域的黑水靺鞨,在中国史书上统一称作“靺鞨”。

红色部份为北红玛瑙分布区

靺鞨居住地域古代盛产一种红色宝石,而且就以靺鞨族名命名。

火玉 [ huǒ yù ]

传说能发热的一种红色宝玉。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 武宗皇帝 会昌 元年, 扶余国 贡火玉三斗……火玉色赤,长半寸,上尖下圆,光照数十步,积之可以燃鼎。置之室内,则不復挟纊。” (扶余国就是现在的黑龙江地区)

古代人对火玉的喜爱已经到认为它可以烧火,放在室内可以不用穿棉衣的地步,而且用光照数十步去夸张的形容它通透的宝石之光。

请大家看古扶余国在哪

《汉武帝内传》:“﹝ 上元夫人 ﹞戴九云夜光之冠,曳六出火玉之佩。”

“宝石红者,宋人谓之靺鞨”(红色的北红才可以)

(《本草纲目》);“大如巨栗,中国谓之‘靺鞨’”

(《丹铅总录》);“红靺鞨大如巨栗,赤烂若朱樱,视之如不可触,触之甚坚不可破”

(宋代高似孙《纬略》引唐代《唐宝记》)。

而基于《后汉书》关于扶余出赤玉、挹娄出赤玉的记载和《太平御览》关于“扶余出赤玉,挹娄出青玉”的记载,

章鸿钊认为:“赤玉疑即靺鞨,盖靺鞨,国名也,隋唐以前,尚无其称,故不言靺鞨而言赤玉耳。”

以上考证足可说明:早在约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江流域就出产“赤玉”,该“赤玉”从唐时起称“火玉”、“靺鞨”,宋、明时代则概称“靺鞨”。

靺鞨不仅是对一种宝石的记栽,也是对一个民族的记载。所以红色的北红玛瑙称之“赤玉、火玉、红靺鞨” 都是名至实归。

北红玛瑙是个泛词 指的是出产在分布于黑龙江省逊克、伊春、嫩江等中下游流域的玛瑙.其中品质好的北红玛瑙(多产于逊克宝山).具有油,润,透,硬,胶感强,宝石光泽,不失水.硬度可以达到摩氏7.5度以上.蓝宝石红宝石等刚玉级宝石摩氏硬度为9度。

国家标准委发布的2016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珠宝玉石名称》、《珠宝玉石鉴定》、《钻石分级》、《琥珀鉴定分级》、《黄色钻石分级》、《祖母绿分级》、《北红玛瑙》七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已获批复。国家标准正在编制之中不久既将出台,这将是中国唯一具有的有国家标准的玛瑙。

绿松石论斤交易的时候你错过了,按克的时候你后悔了,南红论斤交易的时候错过了,按克的时候你后悔了!北红玛瑙你还会错过么??

关注今日头条,关注文玩之间 更多精彩文章与你交流!!更全面的北红文章,关注后查看!

下面文章可以直接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