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筆溫潤 、靈秀流美、頗有風姿的清朝王爺小楷書法

《洛神賦》是三國時期文學家曹植之名篇,辭采華美,描寫細膩,想象豐富,情思綣繾,若有寄託,為歷代書家爭相創作之重要文本。

《洛神賦十三行》墨跡在宋元時流傳有兩本:一為晉麻箋,在元代初期歸書家趙孟頫所得,定為王獻之真跡,但流傳到唐宋時代就已經殘損並亡佚了。一為唐硬黃紙,後有柳公權等人題跋,趙孟頫定為唐人摹本,後人疑即柳公權所臨。從《洛神賦》(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獻之的楷書筆法不再帶有隸意,字形也由橫勢變為縱勢,已是完全成熟的楷書之作。

清朝最會寫字的王爺:成親王書《洛神賦》,真的是令人神往的雋秀小楷哦!

愛新覺羅·永瑆(1752-1823)是乾隆帝的第十一個兒子,號少廠,鏡泉,詒晉齋主人。嘉慶皇帝的哥哥,乾隆間封成親王,在嘉慶年間擔任軍機處行走。精於書法,以楷書、行書著稱於世,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

永瑆自幼酷愛書法藝術,幾十年的刻苦臨池,加上他得天獨厚的條件,得窺內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書名重一時。 他的書法風格更多地承襲了趙孟頫書法的特徵,顯得十分圓潤、端美,具有朝廷館閣體的特點,但同時又具有歐陽詢書法轉折方勁的特徵,這一點有別於管閣體一味追求端正俊美,當時頗享盛譽,與翁方綱、劉墉、鐵保並稱乾隆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