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称帝的两位强国之主

战国中期,秦、齐成为东西二强。当时主要的诸侯国都已称王,秦、齐两国都不愿再与五国平起平坐,七国的国君都称王了,就显不出秦、齐地位的尊崇了。

公元前288年,秦国宰相穰侯魏冉率先提议秦昭王称帝,秦昭襄王为了抬高自己,同时也为了打击邻国,离间齐国与东方各国的关系,接受了这个建议。同年十月,秦王又派魏冉去齐国,说服齐闵王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齐闵王答应了,于是秦、齐正式称帝,是为东帝与西帝。

其时,秦国厉行变法,锐意改革,日渐强大,甚至一家独大;而六国彼此消耗,七雄并立的均势格局被打破,无异于自寻死路。恰逢其时,早年跟随鬼谷子修习纵横之术的苏秦,正是洞悉到了这一点,提出了合纵战略——“合众弱以攻一强”,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此达到阻止强国,也就是秦国,兼并的目的。早在齐宣王时,苏秦就曾前往说服齐国合纵抗秦。

齐闵王,齐宣王之子。齐闵王即位时,战国七雄争霸兼并的战争已经愈演愈烈。从总体上看,齐、秦依然是攻伐征战的主角,其他国家主要是围绕两国参与争雄兼并大战。合纵连横的斗争策略,在这一时期更是纷繁复杂。初出茅庐的齐闵王,为人骄傲,雄心勃勃,急于成就功名。他希望凭借着威、宣两代赫赫霸业的余威,继续保持着东方强国的地位。其终极目的,是统一天下,自立为天子。

苏秦见齐闵王称帝,便又起意说服他参与合纵。(《战国策·苏秦说齐闵王》)

苏秦陈述了几个要点:

其一是后发制人、顺应时势。率先挑起战争的人和领头攻打他国的人必然后患无穷、陷于孤立。后发制人会有所凭借,顺应时势可远离仇怨。

其二是大国应该讨伐那些不讲道义的国家,以此可名利双收、完成霸业。小国应该谨慎从事,不轻信他人,逐渐增强实力。

其三是不能把使用武力摆在首位,尽量避免战争,避免因为炫耀武功而成为众矢之的。

其四是取胜的关键,在于帷幄之中的策划和谋略,而非疆场上的厮杀。

听了苏秦的劝谏,齐闵王接受苏秦的合纵计策,与各国达成去帝号而攻秦的协议。苏秦的计策初显成功。

自此,齐去帝号复称王,秦昭襄王也随之取消了帝号

说起这另一位秦昭襄王,纵然取消了帝号,却丝毫不减雄风。秦昭襄王二十年,秦国攻打魏国,连续攻占了新垣(山西运城垣曲)、曲阳(河南济源)。二十一年,魏国割故都安邑(山西运城夏县)给秦国以求和,

秦国将安邑之民全部驱赶到魏国,仅留下了这座城……

纵横家鬼谷子下山图

东西二帝,昙花一现。二帝之事说来可笑,而其中一帝,将在百年之内建立真正的帝国,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历史就是这么漫不经心,又出其不意。

《战国何以称雄》马平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