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自己有兵,为何还要董卓去消灭十常侍?

柳双龙

十常侍

何进诛杀宦官,也就是十常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灵帝刚死,董太后和十常侍想要立皇子协为帝,还要铲除何进一党。当时的何进因为妹妹何皇后得到汉灵帝的宠幸,官居大将军,基本掌握汉朝中央的军事和大部分政治力量,自然不甘心任人宰割,于是调集5000御林军,以袁绍为先锋,杀进宫内。这一次政治博弈是何进胜了,董太后被废,十常侍中蹇硕也被杀掉,而张让等宦官则通过何皇后像何进说情,保得性命。

何进

第二阶段是何进杀了董太后之后,袁绍向何进报告说十常侍造谣,对何进不利,劝何进起兵剿灭十常侍。何进听从袁绍的意见,但却被他的妹妹何太后(之前的何皇后)招进宫里骂了一通,何进便彻底焉了。这时候,还是袁绍,他便给何进出了一个主意:“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此时事急,不容太后不从”。诏诸侯入关,这主意得到了何进的认可。但没想到,董卓的兵马还没有进入洛阳,何进便因为何太后诏命,进入宫中时被张让等杀了,这等结局,也是可悲了。

袁绍

综合分析下来,我们发现,何进诏董卓入京,一则,是因为自己没有主见和威望,被周围的同僚忽悠;二则,是因为猪队友,何太后,也就是他的妹妹的神助攻。如果不是她三番两次阻挠何进诛杀十常侍,之后也不会那么多麻烦。十常侍估计在第一阶段就已经被诛杀了;三则,是因为袁绍的谋划。在研究这一段旧事时,我们发现,袁绍一直身处其间,而且对何进的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何进第一次诛杀宦官时,袁绍当时是司隶校尉,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是何进的先锋,之后也劝说何进斩草除根,彻底解决十常侍,可惜这一次何进没有听从。在第二阶段,袁绍便给何进出了诏诸侯入关除贼的主意,这个主意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弊大于利,在《三国演义》中,陈琳、曹操当场就反驳袁绍,之后这个主意被采用后,朝廷的官员都走了一大半。这就有意思了,袁绍出这个主意的时候,他真的没想到后果吗?以袁绍后面的表现来看,他断然不是如此短视之人,这里面的道道就有意思了,诸位怎么看呢?

董卓

(全文完)


小文章大视野

何进的出身非常低微,一直从事屠宰工作。直到他的妹妹何氏被灵帝专宠立为皇后时,他才步入仕途。

黄巾起义让灵帝慌了神,大肆的卖官鬻爵,让他身边奸人林立,却无可用之才。不得已,他任用何进为大将军,总镇京城。由于何进及时剿灭黄巾将领马元义,搜捕出宫中内应,被封为慎侯。

尔后,他为了进一步巩固实权,奏请灵帝设立西园禁军校尉。汉灵帝驾崩以后,西园禁军校尉首领蹇硕谋诛何进而立皇子刘协,事泄遭露,何进杀蹇硕,立何太后之子为帝,史称少帝。

少帝即位后,何进权倾朝野。但是,由于何太后偏信十常侍,导致内宫之中宦官当道,外戚的权力不仅得不到巩固,反而受到了来自宦官势力的进一步威胁。

随着宦官与外戚势力对决时刻的日益临近,何进准备召集董卓进京剿灭宦官。

然而,就在董卓准备兵马进京勤王之时,宦官首领张让设计骗何进进宫,何进惨遭杀身之祸。

随后,袁绍、曹操举西园兵马,大举攻入宫中,杀尽一切无须之人。宦官势力迅速消亡,而因为何进的召集,使得董卓成功入京,废除少帝,祸乱朝纲,由此,诸侯争霸的局面展开了。


陆弃

今将军仗皇威,掌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若欲诛宦官,如鼓洪炉燎毛发耳。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引自《三国演义》

陈琳说,将军掌握着军队,杀十常侍如火炉燎毛发一样容易。何必引外兵进京呢?这些外兵进来后,就不是你所能掌控了。

可是何进却不听陈琳良言,偏听袁绍之言,绍曰:

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引自《三国演义》

何进依言而行,下诏董卓进京。何进这是引狼入室,以至于酿成了"董卓之乱"。

那么何进当时是怎么想的呢?他为何不动用自己的军队呢?



何进的权利是他的异母妹妹何皇后给的,何进原来是个杀猪卖肉的屠夫,只因他妹妹受景帝宠爱,他才以外戚的身份官拜大将军,说实话,何进对领兵打仗一窍不通,做事又忧柔寡断,她妹妹受了宦官的贿赂,极力袒护十常侍。也就是说,他妹妹不让何进对付十常侍,不许何进伤害十常侍,何进不敢动用自己的军队,何进也是害怕把事情搞大。十常侍在宫中多年深耕经营,势力也不可小觑。

"妹妹不许,如之奈何?"何进问计于袁绍,袁绍出了个馊主意,让外兵进入,吓唬何皇后,言外之意就是说,外来的诸侯,杀了十常侍与我无关,这不是掩耳盗铃吗?

董卓虽然与何进关系不错,但是董卓没到京,何进就被十常侍先下手为强杀死了,董卓知道这些情况后,仍然带兵进京了,这才有了东汉末年动荡的历史。




秉烛读春秋

东汉末年,董卓入京事件被认为是天下大乱的开始,也拉开了三国历史的序幕,董卓能够顺利入京罪魁祸首就是袁绍,后人以此来判断袁绍昏庸缺少谋略等等不好的评价,其实后人的这些评价无非就是根据后来的历史进程影响来进行评价的,袁绍其人到底如何还需要我们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

\n

在董卓入京前东汉王朝存在着三股势力,宦官集团,外戚集团,士族集团,在之前的斗争中不是宦官集团掌权就是外戚集团掌权,东汉后期随着士族集团逐渐壮大,有迫切进入王朝政治权利中心的需要,这就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两次党锢之祸是士族集团对宦官集团是恨之入骨,这个时候作为士族集团的代表人物袁绍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把宦官和外戚势力统统除掉,宦官和外戚虽然士族都不喜欢,但是相比较而言更痛恨宦官,于是一个计划诞生了,利用外戚势力把宦官势力剿灭,顺便把外戚势力也在斗争中削弱掉,最终让士族登上政治权利的中心,看明白这些了下边就能够理解那些被我们后人认为的"昏招"为什么会出现。

\n

何进外戚集团的代表人物,本是一屠夫,靠着妹妹何皇后最终升为大将军,何家的兴起背后也有宦官的影子,后来的汉献帝刘协的母亲王美人被何太后毒杀,汉灵帝要把何皇后废掉,张让等一班宦官见有利可图,为了给自己将来找一个强有力的后台靠山,就在皇帝面前替何皇后苦苦哀求,何皇后方得确保无事。事后,何皇后非常感激张让,便作主把她妹妹嫁给了张让的养子,何、张两姓结成了亲家。这就是何进诛杀宦官时为什么何皇后强烈反对的原因。虽然宦官是威胁,但是何进起初也并不想把宦官赶紧杀绝,只杀首恶便可,一是因为宦官毕竟帮助过何家,何家内部都也不支持这样做,二是士族集团可不可靠也说不准,宦官势力的存在也可以抑制士族做大。这时候袁绍不干了,整天给何进讲梁冀和窦武的故事,慢慢把何进说动了,毕竟血淋淋的教训摆在那,顾不了那么多了先把眼下宦官之患除掉再说,于是去见何皇后,结果又被臭骂出来了,当时的何进也是左右为难,犹豫不定,这一切都被袁绍看透了,万一何进临时倒戈,弄不好会发生第三次党锢之祸,到时候就会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一个千百年来被后人诟病的"招四方猛将豪杰入京"的计划出来了,这里只说董卓,董卓的升迁跟袁家有密切关系,董卓进入东汉中央朝廷视野,是因为被公府征辟,而征辟他的人就是当时的司徒袁隗,进入袁隗的司徒府之后,董卓才有机会以羽林郎的身份进入到张奂军队中成为一名军司马,之后才有了董卓一展身手之地。可见董卓与袁绍的关系不一般,甚至是他们袁家的手下,袁绍很清楚诛杀宦官何进是靠不住的,与之相比董卓比何进要可靠的多,再者,士族想要取得这场斗争的胜利手里必须有军队,不光是诛杀宦官,他们的目标还有外戚集团,董卓就被袁绍寄予厚望,在当时东汉之前几乎没有军人干政的事件,这也是袁绍对军人出身的董卓放心的另一个原因,可惜时代变了,董卓也不是任袁绍摆布的玩偶,西凉军人出身的董卓只相信实力。何进之所有能够采取这个策略,也是为了对外戚集团中反对自己的势力施压,何进对董卓也留了一手,在招董卓的同时还召集了其他七支军队,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自己亲信来以防万一,另外何进并没有打算真招军队入京,起初只是想让各方军队驻扎在洛阳外围,以达到威慑施压的目的即可,所以才是大张旗鼓的宣扬而不是秘密行事,哪知吓到何皇后的同时更把宦官逼上了绝路,在何进又一次进宫见何皇后时将其诛杀,何进一死恐怕最高兴的就是袁绍了,顺势再把宦官杀绝,长期霸占东汉王朝的外戚和宦官势力都被消灭,本以为剩下的就是他们士族的天下了,还没有来及享受胜利果实的士族集团,就被军人出身的董卓又在背后捅了一刀,拉开了三国历史的大幕,直到司马氏掌权,士族才登上了政治权利的中心。从东汉末年到司马掌权期间就是士族集团渴望谋求统治地位的一场争斗,袁绍只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他的失败只是推迟了士人掌权的时间,士人集团适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早晚是会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心。

\n

假如处在当时袁绍的政治环境中,引董卓入京并不是多么馊的注意,最起码在袁绍看来董卓是自家人,假如进京的不是董卓而是皇甫嵩,那后人又该夸赞袁绍足智多谋,力挽狂澜了,袁绍错在用人上,人心难测,用错人并不能说明一个人多愚蠢,站在他的立场想和宦官外戚斗争必须介入外部力量,这个外部力量就是地方军阀势力。袁绍是一位被三国历史低估的政治家军事家,年轻时的表现要比曹操抢眼的多,士族集团人才济济,为什么袁绍能成为士人的领袖,为什么他能成为十八路诸侯的盟主,并不只是因为他祖上四世三公,这与个人魅力与能力是分不开的,我们不能以个人成败来评判一个人的对错,要用历史的眼光,客观的态度,理性的分析,了解我们真正的历史。

\n

\n

\n

\n


DJ龙舞

何进自己有兵不假,可是他不仅仅是让董卓去收拾十常侍,同时发的诏书里还有丁元、桥瑁等几支外地比较强大的兵马,而且也不是让他们来消灭十常侍,而是给太后逼宫、施压,将处置十常侍的权利让渡出来。

何进发迹

何进是个屠夫,在东汉晚期,这样的职业虽然不入流,但做一个富家翁也没什么大问题。张飞就是一个屠夫,按照他的说法,“颇有家资”,刘备起兵时的300乡勇,这人吃马嚼的,都是张飞花钱的,等于刘备的天使投资人,所以张飞以后不管犯了多大的错,张飞只管喊一句“大哥”,刘备也就罢了、罢了。

所以,何进有一份不错的职业,不过好运气还在光顾他。他的妹妹因为貌美,被天子选中,还生了儿子刘辨,这在东汉朝廷里是一个了不得的大事,因为东汉朝自和帝以来,已经长达61年没有皇子成年了,所以《后汉书》都记载,“东京(洛阳)皇统屡绝”。皇家添丁,普天同庆。何家妹子母凭子贵,做了皇后,何进作为皇帝的大舅哥,也成了显赫一时的外戚。

按照汉朝的传统,外戚、宦官轮流掌权,皇帝在背后大搞平衡之术。外戚掌权的基础是贵族世家的门生故吏,宦官掌权的基础是皇权,即“口含天宪”,皇帝执政离不了外戚,又不能大权旁落(参见霍光、王莽、窦宪、梁骥等有名的外戚,功高震主甚至欺主),所以就扶持起内廷宦官与外戚争斗。汉桓帝斗倒大将军梁骥,靠的就是宦官。

宦官当政,为天下士子痛心疾首。因为宦官身体残缺,心理与常人有异,也没有子孙后代,因此他们行事乖张,毫无人格、道德底线,加上他们只是懂得迎来送往,阿谀奉承,没有执政经验,所以整个朝廷乌烟瘴气。这些清流就组织起来,攻击宦官,要求皇帝制裁为非作歹的宦官。皇帝心里想了:当年朕受到大将军欺压,这些士子安在?如果不是这些宦官,朕是否有命活到今天?因此一概不理。宦官揣摩到了皇帝的心思,接连发动了两次有组织的对士子的镇压活动,史称“党锢之祸”。从此,宦官势力一家独秀,同时士子与宦官的矛盾激化,全无调和可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何进当了外戚后,好运气接二连三,镇压黄巾军,外有诸侯联军剿杀,内有黄巾军叛徒向他告密。于是,何进作为项目的总负责人,竟然稀里糊涂的在4年内就把声势浩大的黄巾军起义给镇压下去了。因功劳巨大,被授予大将军,走上了人生巅峰。

何家分裂

东汉朝廷的大将军没有几个善终的,好像有一种魔咒一样。外戚一旦掌握了大将军权柄,皇帝就开始防着了。何进总督天下兵马,可是那都是诸侯们的私兵,或者叫做部曲,汉王朝在地方上的武装力量,在黄巾军第一波冲击下就已经损失殆尽了。因此,何进能够掌握的武装力量也就只有京师周围的驻军。

汉灵帝为了重振朝廷威严,设置了西园八校尉,汉制,一个校尉能带兵2000到5000人,这个在皇命下新编练的一支军队,理应由全国兵马总指挥——大将军来统领,本来编练新军的主意也是何进出的。

结果,汉灵帝却把十常侍安排进了西园军,还让十常侍之首蹇硕当了中军校尉,统领全军,大将军何进由于手下没兵,也要听从蹇硕的命令。

这样的人事安排,也太有意思了,汉灵帝这是明摆着让他的大舅哥跟太监势成水火。蹇硕心里明镜儿一样,平时也不敢对何进怎么样,何进也就揣着明白装着糊涂过了2年。

公元189年,皇帝死了。

蹇硕很明白,皇帝死了,他就更什么都不是了,唯一的机会是趁着国丧的机会击杀何进,另立刘协为皇帝,这样才可以保住性命。

他也是这么做的,不过蹇硕虽然是十常侍首领,人缘儿却不好。十常侍就有2个人出卖了他,把计划都泄露给了何进,还把何进需要做的应对之策说清楚了,就是依靠何太后(何家妹子升级了),立皇帝刘辨,则大局定也。十常侍中的这几个人,之所以这么做,无外乎是想着何家势力大,想早一点找个靠山。

接下来,蹇硕被杀,何进大权独掌,天下士子弹冠相庆,大快人心。东汉重名望,很多名士投到何进门下,何进也感到蓬荜生辉。这些投奔的士子中,有一个叫做袁绍。袁绍有一个同事,两人都是校尉出身,叫做曹操。

蹇硕被杀,让这些士子看到了大将军诛杀宦官的魄力,但是他们还想要更多。因此袁绍就进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不能马上除掉所有宦官,一旦他们翻过身来,将会大失天下士子之心。

何进深以为然,问计于太后,却被太后一顿痛骂:我们是穷苦人家的孩子,能够在深宫中立足,并不是靠的什么名门贵族,而是这些宦官们的帮衬。今天把他们都杀了,以后能够指望谁?指靠谁?何太后除了何进一个哥哥之外,还有一个哥哥,叫做何苗,当时在做豫州牧。何太后甚至动了撤掉何进的官爵,让何苗来做的心思。

何进被骂的晕晕乎乎的,在府邸袁绍再次献计:既然何太后护着宦官,何不引入外援,逼迫何太后同意杀掉宦官。何进对名门贵族身份的袁绍所言,深以为然,立刻付诸实施。

何家的分裂,导致何进筹谋良久的诛杀宦官计划不得不迁延日久,最终造成了朝廷内部的火拼。

京城生变

各地郡守收到京师飞鸽传书,当下点起兵马,杀奔洛阳而来。地方实力派,多是世家贵族,在党锢之祸中对宦官集团咬牙切齿,如今大将军挑头报仇,此时不去,更待何时?

这么大动静,十常侍也是有情报网的人,早早的就知道了。他们明白,一旦外兵进入洛阳,何太后就算是想保他们也由不得何太后了,现在只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

他们哭着哀求何太后,求搭救。何太后一听何进做的这事情,立刻就火冒三丈——把她之前说的话当了耳旁风,立刻召何进入宫问话。何进被骂了一通后回到家,又收到宫中传话,让他进宫。何进不疑有他,大大咧咧地进了皇宫。刚一进门,就被摁住了,被太监们指着鼻子骂:忘恩负义的东西,我们把你们何家捧起来,就是要当靠山的,现在你们竟然想把我们都给杀掉。我们要死,你也活不了。


何进被杀。宦官们又迫杀何太后,杀何太后之母舞阳君,何氏家族灭亡,东汉最后一个外戚专权势力被铲除,而汉朝也从此走向了战乱。

变故传到何进府邸,急切地等着消息的袁绍、曹操等人大吃一惊,立刻点起兵马,杀入宫中,将没有胡子的男人全部杀掉,宦官势力随着何大将军的陨落,一起从东汉朝廷的政局中消失了。此时,距汉灵帝驾崩,也不过5个月而已。

此后,外戚、宦官都不存在了,地方诸侯的势力却方兴未艾,东汉朝廷在那一刻,已经名存实亡了。

何进初衷

何进作为大将军,名义上统领天下兵马,除了洛阳附近的驻军,加上西园军,军事实力相当可观,即使做军阀,也是汉末第一军阀。

宦官集团实际上对何氏家族的威胁很小,何进未必会如此愚蠢,要与宦官集团拼个鱼死网破。究其本意:以宦官集团为饵,钓天下诸侯之兵,汇聚洛阳,以朝廷名义,收天下兵权。以外藩压力,逼迫中宫让渡权利。诛杀宦官集团,尽取士子人心。如此一石三鸟,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实现何氏外戚的一家独大。

可叹,何进一旦身死,何氏家族立刻遭到毁灭,大汉朝也滑入了覆亡的快车道。


而知而行

汉灵帝死后,戚宦之争愈演愈烈,朝堂之中合计有六股势力:

一、以董太后、骠骑将军董重为首的河间董氏外戚势力。董太后为汉灵帝之母,抚养孙儿刘协长大,汉灵帝意欲废长(何太后之子刘辩)立幼(即刘协),与董太后意愿相同。董太后与宦官勾结,图谋废立。

二、以蹇硕为首的宦官势力。蹇硕深受汉灵帝信任,被任命为上军校尉(西园八校尉之一)。汉灵帝不满何进擅权,欲扶植蹇硕诛何进,并废长立幼。蹇硕在宦官中权力极大,难免受到其他宦官的嫉忌,最终成为赵忠的弃子,死于非命。

三、以张让为首的宦官势力。张让、赵忠等宦官祸乱朝纲,贿赂公行,又与何进及世家大族势不两立,但权力不如蹇硕,又猜忌蹇硕。

四、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何进独揽朝廷大权,与袁绍等世家大族联系紧密,意欲除尽宦官,独掌朝纲。

五、以何太后、何苗、舞阳君(何进之母)为首的外戚势力。何家并非铁板一块,何进与何太后虽为兄妹,却是各怀鬼胎。何太后不满何进擅权,与张让的宦官势力暗中勾结,以扼制其兄野心。当然何太后也不愿意消灭何进,毕竟何进是何家外戚的基础,可历史的力量不是她能决定的。

六、以袁绍、袁术为首的世家大族势力。袁绍的世家大族掌握了西园八校尉外除蹇硕那支外的其他七支,袁术是虎贲中郎将,掌握了另外一支禁军。与宦官势力不共戴天,与外戚何进联合,意图铲除宦官。


这六股势力中河间董氏和蹇硕支持刘协,何氏、世家大族们支持刘辩。张让等宦官首鼠两端,最开始与蹇硕勾结,后来反而出卖了蹇硕。掌握军队的有:何进、何苗掌握了京师卫戍部队(北军)、蹇硕统领了西园军(禁军),但袁绍、曹操等在西园军握有大权、袁术掌握了虎贲(禁军)。

随着董太后、董重、蹇硕的灭亡,何进及世家大族掌握了北军、西园军、虎贲等,意欲将宦官斩尽杀绝;宦官则贿赂何苗、舞阳君,攀援了何太后,于是何家也分成两派了。

何进在整个过程中,显得急躁冒进又优柔寡断、精谋细算又狂妄大意,最终死于非命。

何进为什么要杀绝宦官呢?

袁绍说出了缘由,何进虽然控制了北军、禁军。但北军五营倾向于宦官(窦武就死于此)、西园军原由蹇硕统领,不乏蹇硕余孽;何进对军队难以完全掌控,为防军队倒向宦官,须趁热打铁,一举歼灭宦官。

初绍说进曰:“黄门、常侍累世太盛,威服海内,前窦武欲诛之而反为所害,但坐言语漏泄,以五营士为兵故耳。五营士生长京师,服畏中人,而窦氏反用其锋,遂果叛走归黄门,是以自取破灭。今将军以元舅之尊,二府并领劲兵,其部曲将吏,皆英雄名士,乐尽死力,事在掌握,天赞其时也。今为天下诛除贪秽,功勋显着,垂名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将军以诏书领兵韂守,可勿入宫。”——《三国志 魏书 董二袁刘传》
当然何进、袁绍行为急躁冒进了,宦官控制宫廷,根深蒂固,一旦狗急跳墙,将剧烈反噬,最终何进何苗等均身首异处,军队归了董卓。正如曹吉利所言,“治其罪,当诛元恶”,不可“尽诛之”。

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但何进如此冒进,却又优柔寡断,屡次请示何太后。可能是何进要吸纳梁冀的教训,梁冀跋扈专横,妄行杀戮;汉桓帝与宦官五侯联手,诛杀梁冀。何进生怕何太后与小皇帝不满,将来像霍光、梁冀一样惹祸上身。

那何太后又如何不愿意杀宦官呢?
太后不听,曰:“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且先帝新弃天下,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对共事乎?”进难违太后意,且欲诛其放纵者。绍以为中官亲近至尊,出入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而太后母舞阳君及苗数受诸宦官赂遗,知进欲诛之,数白太后,为其障蔽。又言:“大将军专杀左右,擅权以弱社稷。”太后疑以为然。中官在省闼者或数十年,封侯贵宠,胶固内外。进新当重任,素敬惮之,虽外收大名而内不能断,故事久不决。原因有:一、何太后与宦官相处得久,只恨欲行废立的蹇硕一人,对张让赵忠等无甚大恨。二、宦官根深蒂固,妄开杀戮将导致政治动荡;三、何太后、何苗、舞阳君等与何进虽为一家人,还是不满何进专擅朝权,欲架空何太后与皇帝。


于是何进既想杀尽宦官,又不想得罪何太后。袁绍及幕僚们精打细算,出了个历史级别的馊主意:“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这就是借刀杀人。
这次寻得猛将豪杰很多“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此外还让鲍信、张辽、张杨等出外征兵,结果是“太后犹不从”。
在这种情况下,事情已经败露了,张让等狗急跳墙,“因诈以太后诏召进”,然后这个精打细算的何进竟然在这时麻痹大意了,贸然进宫,成了宦官剑下亡魂。袁绍发兵报复,最终杀尽了何苗、舞阳君、宦官,白白便宜了进京的董卓。

这帖子我觉得比较清晰的把灵帝去世董卓入京前的政治环境分析了一遍,至于董卓为什么有兵还招外兵,简单说起来就是京城禁军情况复杂兵权分散再加上有太后的支持,特别是当年窦武谋诛宦官,结果北军倾向宦官结果导致失败了,用外兵比较可靠,几路外兵而且当时进京的都不多,中央不乱高层都在的情况下凭借中央禁军不会出问题,结果高层全死光,袁绍等人资历威望压不住局面,禁军中的各部都投靠了势力最大的董卓。我查了一下董卓居然是袁槐的故吏,也是袁绍这帮人支持招外兵入京的,陈琳卢植都反对,至于曹操,魏书曰: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很显然貌似被袁绍排挤出决策圈以及宦官之后的身份尴尬的原因,老曹只能暗地里吐槽嘲讽这般不靠谱的猪队友。。。

凤中的树叶123

因为何进对自己的兵力没有信心。

何进本身出身屠户,没有什么根基。他能力也平平,靠着妹妹做了皇后,才当上了大将军。以他的出身、威望、能力,想稳定控制朝政是有困难的。

何进要对付的宦官集团,是东汉中后期最强大的一股势力。窦宪、梁冀、窦武等很多外戚权臣,都死在这些太监手里。何进自然是对这些太监很忌惮。

何进自己的兵马,成分很复杂。他当时刚刚除掉了上军校尉蹇硕、骠骑将军董重,收编了他们的部队。蹇硕是汉灵帝最宠幸的太监,执掌“西园八校尉”,掌握的兵权比何进都多,但还是被干掉了。董重则是汉灵帝母亲董太后的侄子。蹇硕、董重都是刘协的支持者。

不管何进除掉了多少政敌、掌握了多少兵马,要清除“十常侍”,他都没有足够的信心。“十常侍”掌权几十年,在京城、在宫廷里有巨大的影响力。包括何进的妹妹何太后、弟弟车骑将军何苗等,都跟太监关系很好,并明确反对除掉宦官。

何进要对付的不仅是“十常侍”,还有临朝听政的皇太后(小皇帝自然也听太后的),还有他的弟弟、手握重兵的车骑将军何苗,情况非常复杂。拿皇家禁军去对付皇太后、皇帝,自然是不靠谱的。

所以何进才考虑调集外地兵马。他是大将军,有权力节制外地兵马。而何太后和太监们,一辈子生活在宫廷里,跟这些外将毫无瓜葛。这些外地的兵马一到,何太后和太监们就害怕了,太监们都去找何进谢罪。可惜何进做事迟疑不决,让太监们先下了手。


国史拾遗

汉朝自开国以来就开了个恶例。外戚干政始终贯穿于王朝的始终。东汉的宦官加入进来,与外戚交替控制朝廷,皇帝成了傀儡,大臣明哲保身成了摆设。



汉朝的皇帝,幼小继位。宗室力量始终成不了辅政力量。小皇帝就依靠母亲方面的力量,外戚就走到前台,成了主宰命运的力量。而后代兴起的外戚与先一代争权固位,闹成后代外戚痛杀前代,成了又一奇观。东汉的宦官又勾结外戚,又交替把控朝政,不成了这个怪现象。


何进的妹,何太后需要宦官料理生活起居,需要耳目收集百官动静,再说宦官们对何家在争权争宠方面有恩。所以何进要除掉宦官,何太后马上反对。何进犹豫不决,不能决断,就找门下商量,陈琳劝他带点人,设计捉拿,一下子就解决了。何进沒采纳,听了袁绍的话,让诸侯带兵来杀区区几个宦官。何大将军居的同意了。宦官的耳目马上把这消息传给十常侍。张让等设计让何进进宫见太后,在宫城中杀了孤身前来的何进。袁绍等马上追杀张让等人,宫中大乱。这时的董卓己在路上。张让等挟持汉少帝逃出都城,在路上碰上董卓。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废少帝母子,立汉献帝。

何进无谋害家乱国。


劉一千五

何进是有兵,用这些兵去消灭十常侍也没一点问题。

但是别忘了,何进的权力,来自于他的妹妹何太后。

自东汉中叶以来,外戚和宦官专权,轮流坐庄,互相攻讦,甚至刀兵相见,已经成为朝廷积弊。

何进作为外戚,手中掌握了兵权,想消灭十常侍,是理所当然的事。

从十常侍这方面讲,他们也知道何进是什么想法,而且密谋采取反制措施,想先下手为强,将何进杀掉。蹇硕就曾经写信给赵忠说:“大将军兄弟秉国专朝,今与天下党人谋诛先帝左右,埽灭我曹。但以硕典禁兵,故且沉吟。今宜共闭上合,急捕诛之。”

双方的明争暗斗,已经到了刺刀见红的时刻。可以说,谁先动手,谁就能生存。

相比之下,何进的优势更明显。毕竟,他是大将军,天下兵权在握,远远胜过蹇硕掌握的那点“禁兵”。

而且,他有何太后撑腰。

可偏偏是这位何太后,不太支持何进的想法。或者说,没有认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中平六年四月,何进在袁隗等人的支持下,逮捕蹇硕,关在牢里,杀掉。这个时候,形势对何进相当有利。在做了一系列准备之后,同年七月,他向何太后提出,要把所有宦官都罢免,改用郎官任事。

这个建议合情合理,只要何太后点点头,天下就是何家“话事”了。可是何太后却说:“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且先帝新弃天下,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对共事乎?”也就是说,宦官主管宫内事务,是汉室的老规矩。况且先帝刚去世,她一个年轻的寡妇,怎么好跟那些士人共事呢?因此,何太后坚决不同意何进的提议。

这可真是妇人之见,完全没有政治头脑。

想想也是,何进出身屠户。作为他的妹妹,自然也不会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又怎么会有政治头脑?

何进又急又气,却又不能违逆何太后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袁绍等人才给他出了个馊点子:“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

请注意,是胁太后,不是胁宦官。很多人不理解,以何进手里的兵,对付几个宦官还不容易?还用得着请天下英雄来助拳吗?错了,何进引狼入室,只不过是为了吓唬他自己的亲妹妹。于是,“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鮧,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这是在告诉何太后,大伙都对宦官不满意,再不让宦官出局的话,这些人就要造反啦!

结果呢?“太后犹不从。”

何进的希望打了水漂,反而让宦官们抢了先机,把他给害了。

也许可以这样说,一个女人的固执,导致汉朝陷入军阀割据的乱局——当然,这只是个玩笑。


龙镇

因为何进自身能力不足,本身就不是名士,做事优柔寡断,没有立场和主见,被袁绍为代表的士人给胁迫忽悠了。

一.何进谋诛宦官前的形式

何进,字遂高。同父异母之妹被选入宫中,成为贵人,并被汉灵帝所宠爱。何进因此富贵,入仕历任郎中、虎贲中郎将、颍川太守。光和三年,何贵人被立为皇后,何进又被拜为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黄巾起义后,何进被封为大将军。但是,此时东汉的禁军系统极为复杂。汉灵帝创立新的禁军“西园军”,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曹操此时都在其麾下)。汉灵帝认为蹇硕有武略,除了西园军以外,让其为元帅统领各军,连大将军何进都受蹇硕节制。

是时,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 后汉书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何进掌握大权,是在蹇硕“忠烈”以后。当时,何皇后生有皇子刘辨,是为嫡子。但是汉灵帝喜欢王贵人生的儿子皇子刘协(即后来的汉献帝)。太和六年,汉灵帝临终把刘协托付给了蹇硕,蹇硕自此走上了“忠烈”之路,想率先诛杀何进后立刘协为帝。结果蹇硕的司马潘隐(也是官宦)素来与何进交好,告密于何进,导致密谋失败,刘辨顺利登基。惶惶不可终日的蹇硕就与中常侍赵忠商议趁着自己手上有兵权而强行干掉何进。但是,另外一名中常侍郭胜与何进是同乡,速来亲近何氏,当年何贵人能成为何皇后,郭胜等一干宦官是出了大力的。所以,赵忠、郭胜又出卖了蹇硕,导致最终蹇硕被杀。何进吞并了西园禁军,京城之内,再无敌手。

东汉以降,外戚执政,士人靠经史入仕管理国家。皇帝为了不被架空,就重用宦官,故东汉政坛,实际是外戚、宦官、士人三足鼎立。东汉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党锢之祸”。汉桓帝时,外戚大将军梁冀专权,汉桓帝利用宦官杀死梁冀,从此宦官祸国。士人不满,批评宦官,结果宦官唆使汉桓帝流放了大批士人,不录用为官,史称“党锢之祸”。到了汉灵帝初年,当时的外戚大将军窦武本身就是名士,善经史,因此想联合太傅陈蕃诛杀宦官。结果宦官率先看到了窦武的奏章,劫持汉灵帝,召集尚书发布诏书说窦武叛乱,率领部分禁军与窦武的禁军对峙。结果,时任护匈奴中郎将的名将张奂恰巧率军回京述职,不明情况的张奂见到诏书后误以为窦武真的叛乱,率本部兵马来“平叛”,导致宦官势力大振,禁军纷纷弃窦武而去。窦武被诛杀后,开启了第二次“党锢之祸”,大批士人再次被流放罢官,有的甚至终身不复录用。到了汉灵帝末年,由于黄巾之乱,灵帝怕党锢士人造反,就解禁了一些士人。经历两次党锢之祸,士人和宦官的矛盾已经到了顶点。何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掌握了大权。

二.袁绍的“野望”:何家分裂,何进中计被胁迫

何进杀死蹇硕后,东汉自桓灵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宦官集体认怂的情况。“宦官天团”由于各自利益,两次出卖蹇硕。何进当上大将军后,就开始亲近士人,重用袁绍、袁术兄弟。同时征辟逄纪、何颙、荀攸入幕,引为心腹。袁绍出自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士族领袖。其叔父袁隗当时拜太傅,跟何进共同辅政。在宦官集体示弱的情况下,士人似乎看到了利用何进复兴的希望。也就是在这时,袁绍开始劝何进诛杀所有宦官,永久解除宦官干政。

进素知中官天下所疾,兼忿蹇硕图己,及秉朝政,阴规诛之。袁绍亦素有谋,因进亲客张津劝之曰:“黄门常侍权重日久,又与长乐太后专通奸利,将军宜更清选贤良,整齐天下,为国家除患。”进然其言。又以袁氏累世宠贵,海内所归,而绍素善养士,能得豪杰用,其从弟虑贲中郎将术亦尚气侠,故并厚待之。因复博征智谋之士逄纪、何颙、荀攸等,与同腹心。 后汉书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注意后汉书中记载,“袁绍亦素有谋”,也就是说,袁绍想诛宦官不是一天两天了。那么,袁绍是如何忽悠大将军何进“尽诛宦官”的呢?

袁绍复说进曰:“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而五营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将军受诏领禁兵,不宜轻出入宫省。”进甚然之,乃称疾不入陪丧,又不送山陵。 后汉书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袁绍深知,前朝大将军窦武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被宦官诛杀这件事,是何进的一块心病。前车之鉴,何进对诛杀宦官一事心有顾虑。于是,他说窦武被杀是因为禁军倒戈所致。而现在禁军都听何进的,所以没什么可怕的。何进本来就心向士人,被这么一忽悠,就进宫去找何太后商量。其实,何进的想法很不可理解。何家出身卑微,何太后能从贵人变身为皇后,进而太后,宦官是出了大力的。何进也与部分宦官交好,能够反杀蹇硕也是因为宦官的告密。身为外戚,何家在“宦官天团”集体示弱,且均与何太后交好、何进尽掌大权的情况下,已立于不败之地,为何要被士族当枪使,“尽诛宦官”呢?个人揣测何进心理,其人本非名士,骤然发迹,就像暴发户一样,总想进入“士族”这个“高大上”的圈子,因此想替士人杀宦官,从而名垂青史,毕竟笔杆子是在士人手里的。

结果,何太后拒绝。何太后说,把宦官都杀了,难道让我直面士人吗?“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其实这话的引伸意是,汉家天子为什么要扶持宦官?就是因为宦官权力来自皇帝,如果没有宦官,就没人能制衡朝野。这时,何苗,何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时任车骑将军,掌部分军权,速来与宦官交好,就联合太后的母亲舞阳君进言说“大将军专杀左右,擅权以弱社稷”。史载,这二人是受了宦官的贿赂才进言的,太后疑以为然。但是,我认为,以后来何苗再次进言看,何苗应该是知道尽杀宦官的弊病的。汉家历史上,就发生过王太后引狼入室,王莽以外戚篡位的故事,何太后当然不希望何进坐大,自己被架空。何家权力三驾马车,已有分裂的迹象。没主见的何进,第一次犹豫了。

这时,袁绍再次跳了出来,出了个“愚蠢至极”的主意,引外兵入京,兵胁太后。这下,大将军主簿陈琳看不下去了。陈琳认为,何进手握大军,居然召外兵进京,这不是授人以柄,人为增加变数 ,制造混乱吗?后世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在陈琳进谏的话中,又加了句,“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这句话就很明显了,陈琳在劝何进,你要干就一不做二不休撕破脸皮,当机立断,太后也只能默认事实。曹操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据三国志注引魏书记载,曹操听到要召外兵进京后,笑着说,没必要杀尽宦官,宦官权力大是皇帝宠信,你想压制他们杀了首恶就行了,一个狱卒就能办到的事,你却大张旗鼓的召外兵进京,这不是告诉宦官你要杀他们吗?宦官会坐以待毙吗?然而何进不听,召董卓等军屯驻洛阳周围。兵锋胁迫太后之势初步形成,但是何太后仍然不同意杀宦官。

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主簿陈琳入谏曰:“《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夫违经合道,无人所顺,而反委释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为乱阶。”进不听。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太后犹不从。

后汉书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这时候,车骑将军何苗开始劝何进与宦官和解。其实,何苗说的句句都在点子上。何家出身卑微,跟宦官关系千丝万缕,多有恩惠。国家的是,谁又说的清楚?为什么我们外戚何家非得杀宦官呢?听了何苗劝说后,何进第二次犹豫了。这时候,袁绍又给了何进一剂强心剂。注意,后汉书记载的“绍惧进变计,乃胁之曰”,袁绍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引外兵入京”这么愚蠢的主意,袁绍难道不清楚吗?不是的,袁绍其实一石二鸟,外兵进京,表面上是胁迫太后,其实也胁迫了何进啊。兵势已成,傻子都知道你何进要杀宦官了,你还想收手,可能吗?何进终于被袁绍忽悠的,进入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境地。何进这个大将军,当得真的很可悲。

苗谓进曰:“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贵富。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进意更狐疑。绍惧进变计,乃胁之曰:“交构已成,形势已露,事留变生,将军复欲何待,而不早决之乎?”
后汉书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三.宦官最后的反击:何进身死,天下大乱

骑虎难下的何进,命令董卓等将领进兵驰援,以袁绍为司隶校尉,假节,王允为河南尹,全面控制京师。何太后,终于害怕了,罢免了所有的中常侍小黄门。这时候,宦官们,集体去找何进谢罪,任凭何进处置。这时候,何进居然手软了,让他们告老还乡。可见,何苗对何进的劝说还是起到了作用,此时,何进只想赶走这些宦官,并不想诛杀他们了。袁绍请求杀了他们,何进没有允许。于是,一直在给何进下套的袁绍,伪造何进的命令,让各地逮捕这些宦官的家属。


进于是以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绍使洛阳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驰驿上,欲进兵平乐观。太后乃恐,悉罢中常侍小黄门,使还里舍,唯留进素所私人,以守省中。诸常侍小黄门皆诣进谢罪,唯所措置。进谓曰:“天下匈匈,正患诸君耳。今董卓垂至,诸君何不早各就国?”袁绍劝进便于此决之,至于再三。进不许。绍又为书告诸州郡,诈宣进意,使捕案中官亲属。
后汉书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欺负人,太欺负人了。宦官体内仅存的雄性激素在燃烧。自桓灵以来,我们宦官挥一挥手,强如窦武,都灰飞烟灭,士人集体流放党锢。现在,我们一退再退,你何进为何又咄咄相逼呢?自灵帝时代就受宠信的大宦官张让,其儿媳妇是何太后的妹妹,于是让她传话给太后之母舞阳君,说想再侍奉一下皇帝和太后,然后就死而无憾了。结果何太后又把诸位宦官召了回来。

几经反复,犹犹豫豫的何进,这时候才下定决心要诛杀宦官。结果,在上奏何太后的过程中,让张让听到了,于是张让矫诏,召何进进宫,痛斥何进,“天下愦愦,亦非独我曹罪也。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财千万为礼,和悦上意,但欲托卿门户耳。今乃欲灭我曹种族,不亦太甚乎?卿言省内秽浊,公卿以下忠清者为谁?”,最后何进被杀死于宫内。一直被当枪使的何进死了,何进部将吴匡、袁术起兵,太傅袁隗也走上前台,协助尽杀宦官,甚至连脸上没有胡须的都没有放过。何苗,本来也一起举兵,和袁绍一起引兵捕杀宦官赵忠(曾经把蹇硕出卖给何进那位)。结果,吴匡认为何苗素来和大将军不合,就煽动士兵,说杀大将军的就是车骑将军何苗,何苗最终被乱军所杀。到现在为止,一切都很清晰了,在这场博弈中,在袁绍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挑唆下,外戚和宦官同归于尽,袁绍等为代表的士人报了两次党锢的仇,终于赢得了胜利。

但没想到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董卓,当世枭雄,进京后居然一举镇住了诸位手掌兵权的大佬,皇甫嵩、袁绍、袁术等不是交出兵权,就是出逃,何进之兵尽归董卓。从此,汉家天子赖以维持政权的外戚、宦官同时退出历史舞台,东汉天下大乱,进入了军阀时代。而精心策划了这一切的士族高门,却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能依附于军阀。

总之,是何进的无能,造成了东汉末年的乱局。但是细细品之,袁绍这种士族高门,才是造成东汉末年乱局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