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风云(九)近代教育改革先驱者——“北大之父”蔡元培

他虽然来自封建王朝,却是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他出身科举,却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他既是一位儒雅的学者,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又是一个锐意改革的教育家。在四十多年中,他建立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塑造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北京大学,而继承他理想的那一代知识分子,为中国走向现代书写了开篇。他就是革新北大的功勋校长――蔡元培。

     倡思想自由,开一代先河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他11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在亲戚的帮助下,幼年的蔡元培接受了严格而完整的旧式教育。由于他聪敏好学,博览群书,17岁就考取了秀才。26岁的蔡元培考中进士,两年后成为翰林院编修,这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高学历,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荣耀。

近代民主革命家蔡元培

在翰林院任职的数年中,蔡元培并没有多少事可做。他除了阅读经、史、子、集等古籍外,开始涉猎论述世界概况和翻译外国的书籍报刊,如《天演论》、《日本新政考》等。阅读这些西方论著拓展了他的视野,也萌发了他对西学的浓厚兴趣。 另外,他还目睹了中国发生的两件大事:一是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二是1898年维新派提出变法自强,发展成声势浩大的维新变法运动,但以失败告终。这两件事,对于年青而充满抱负的蔡元培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他从中体悟到:中国这么大,积弊这样深,不在根本上从培养人才着手,要从事改革,是不可能的。

1898年9月,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不到一个月,蔡元培就离开了满清王朝的翰林院,回到了绍兴老家。他欲以一介布衣来实践"教书育人,启发民智"的理想。这是蔡元培一生的转折点,他从旧式教育中脱离转而倡导教育改革,从封建科举的士大夫转变成为民主革命家。

在回到南方的四年里,蔡元培在绍兴、上海等地先后创办和主持了绍兴中西学堂等7所新式学校。 蔡元培认为能否办好新式教育,教师起到关键的作用。为此,他付出了十分的热忱与耐心,遍访绍兴以及杭州等地的学界名流,并陆续聘请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师。蔡元培还组织教师自编教材,以真正实现对传统教育的改革。另外,还增设了西方自然科学课程。为使学生能进行自然科学实验,加强直观教学的效果,蔡元培设法购置了一批物理、化学仪器,动物、植物标本及矿物的教学教具。因为蔡元培的到来,绍兴中西学堂等学校培养出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生。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原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蒋梦麟当年就曾是绍兴中西学堂的一名小学生,他不无感慨地回忆到:"我总算开始接触西方知识了。我在中西学堂里首先学到的一种不可思议的事是地圆学说,而我以前一向认为地球是平的。"

办学期间,蔡元培先后创办了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并发起成立了中国教育会,坚持教育革新。蔡元培和章太炎等发起创立了光复会,反对腐朽的满清王朝。同时,他游学欧洲,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广泛涉猎,深入研究。这样的视野和积累,使他对中国社会和教育的症结,有了清醒的认识。以后的几十年,革命和教育成了蔡元培人生奋斗的双重轨迹。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作为革命元老、学界泰斗的蔡元培出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然而不久,袁世凯称帝,蔡元培抱负难伸,于是辞去教育总长职务,再次游学欧洲。袁世凯死后,新任民国总统黎元洪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这时留学四年的蔡元培已是年届半百的老留学生了。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委任状

1917年1月4日,北京大学迎来了新任校长――蔡元培。这座有着中国最高学府地位的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仅存的硕果,从创立之日起,就在时代和政局的激荡中颠簸着。冬日里的北京大雪纷飞,当校工们在校门口恭恭敬敬地向新校长行礼时,蔡元培也脱下礼帽郑重地向校工们鞠躬回礼。这样的举动让校工们感到惊讶,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北京大学学生上课起立时,嘴里喊的不是"老师好",而是"老爷好"。当时的北大学生多是八旗子弟、官宦之后,虽然北大表面上是新式大学,但是教师和管理者中旧派官僚居多,所以便有人戏称当时的北京大学是"衙门大学"。蔡元培回国接受北大校长的任命,为的不仅仅是治理北大,他更希望北大成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改革的奠基者。他决心为中国高等教育缔造一个新北大。在就职演说中,蔡元培强调学生应抱定宗旨,为学问而来,非为升官发财。他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风气带进了当时暮气沉沉的北大。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理的场所,应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并且主张沟通文理。

在任校长期间,蔡元培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一、 抱定宗旨、改变校风。当时的北京大学,学生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读书只为做官。因此,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的宗旨;作为校长,蔡元培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不论其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如何,都加以聘任。对于德行不端、不学无术的教员则予以坚决解聘。为请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他曾以"三顾茅庐"之姿,多次拜访陈独秀。在蔡元培的努力下,当时的北京大学聚集了一大批中国学界的执牛耳者;蔡元培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机关,而且是要创新知识,推动学术进步的场所。据此,他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并注意丰富图书馆藏书,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

北大校园里的蔡元培雕像

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而不是研究某一家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被某些人指定的学问的地方。秉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他对各类人才、各种学说兼收并蓄,北大校园里不仅有谈论马克思主义的陈独秀和李大钊,也有拖着长辫子的前清遗老辜鸿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可以听过老派教师的课,又可以去听新派教师的课。各种新旧学说在大学校园里碰撞激荡,成就了当时北大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的气象。蔡元培则有意让学生在各种相互冲突抵牾的观念学说中,自己判断曲直取舍。这就是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儒学大家梁漱溟认为这一大潮流的酿成,"不在学问"、"不在事攻",而在蔡先生的"器局大"和"识见远",所以能"游心乎超实用"。

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1912年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就主持制定了《大学令》,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但蔡元培直到担任校长后才真正实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体现了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目的就是把学校管理与政治剥离开来,把推动学校发展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学校的蓬勃发展。

四、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在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上,蔡元培采取了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等全方位改革。此外,他对北大的学科进行了调整,并首开招收女子入大学的风气。 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指导的教育思想,逐渐成为北大的教育、管理制度,使北大开始走上现代大学的道路。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风气中,新思想、新文化有了更大的空间,并得以在青年学生中不断地传播,为日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杜威曾在北大讲学两年,他这样评价蔡元培对北大的革新:"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名校的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到第二个。"

蔡元培诞辰120周年纪念邮票

蔡元培在北京期间,不仅主持北大校务,还热心于校外各种教育事业,积极参与为劳苦大众组织的平民教育活动,为其争取各项援助。虽为校长,但蔡元培仍不舍走下三尺讲台,不仅在北大为学生们上课,还曾兼任北师大教育研究科的美学教授。除了是一位伟大的校长、教育家之外,蔡元培还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他奠定了中国现代哲学、伦理学和美学的体系。今天的"美育"一词便是蔡元培从德文翻译而来。他的《中国伦理学史》一书至今仍被学界研究和推崇。

在晚年,蔡元培致力于实现其"学术救国"的抱负。创立中国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一直是几代知识分子的梦想,在蔡元培的筹划下,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蔡元培辞去一切兼职,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直至1940年逝世。在他的精心领导下,"中央研究院"先后设立了9个研究所和1个自然博物馆,培养了大批科学研究者,为我国近代科学研究事业奠定了基础。

蔡元培先生一生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他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为我国新式教育制度基础的奠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勇于革新,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成为北大的风气;他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期间,为中央研究院聚集了那一时代学术研究的领军人物。蔡元培为我国现代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毛泽东称赞蔡元培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评价他: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两位领袖的高度评价,也正是蔡元培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