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现代农业+旅游产业 鼓起村民“钱袋子”

5月24日,全省贫困县摘帽和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在阆中召开。包括省级相关部门、21个市(州)以及30个拟摘帽县相关负责人在内的百余名参会人员,通过实地参观、入户调查等形式,对阆中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观摩。通过深入了解,阆中市产业扶贫方面的经验做法受到与会人员的肯定与好评。

全域旅游 带动乡村振兴

近段时间,阆中市枣碧乡杨家河村的“划竹筏游山水”旅游项目火遍了朋友圈,小小竹筏不仅撬开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大门,还为该村脱贫增添了内生动力。

据悉,杨家河村本身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但一直以来发展滞后。在阆中“旅游+扶贫”模式的驱动下,经过研判,当地政府决定依托杨家河的旅游资源,先后搞起了竹筏漂流、农事体验等旅游活动,积极融入阆中“半小时乡村旅游圈”。

同时,村里还成立了香桃专业合作社,开设了多家农家乐,助推贫困户精准脱贫。截至目前,杨家河村已有59户贫困户脱贫,2018年全村将整村出列。

“下一步我们将在旅游内涵打造方面下功夫,让游客来了之后有耍头、有看头,能够留得住。”枣碧乡乡长秦洪波介绍。

杨家河村的发展模式恰恰是该市“大格局”布局“大产业”,以全域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阆中市立足旅游资源禀赋,借力古城旅游品牌,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助力脱贫摘帽、实现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以阆中古城为核心,该市先后规划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区、康养文化度假区、风水文化体验区,启动建设嘉陵江生态旅游带、城郊30分钟乡村振兴示范带,着力构建“一核三区两带”的全域旅游格局。

对照此思路,阆中市引进落地了总投资600多亿元的阆中赛城、阆中水城、宜华国际康养城等重大文旅项目,辐射和带动周边乡镇脱贫奔康。同时,采用“政府引领、国企搭台、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标准化发展乡村旅游,推出乡村旅游热点,带动周边群众搭上旅游脱贫“快车”。

包括杨家河竹筏漂流在内,如今在阆中,以天林乡五龙村乡村民宿、天宫乡天宫院村水果采摘、柏垭镇铺垭村桑葚采摘、裕华镇千佛岩村葡萄采摘、文成镇大桥村蜜柚品鉴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异常火爆,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同时,也让“旅游+扶贫”的路子在该市越走越宽。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阆中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83万人次,旅游收入2.2亿元,带动该市3200余户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现代农业 实现农民增收

除了乡村旅游扶贫,阆中市还坚持特色产业扶贫思路,通过“引进大企业,建设大园区,带动大扶贫”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建成一批脱贫奔康产业园,成为了贫困群众的“钱袋子”。

洪山镇良善垭村12组贫困户陈其贵,母亲有残疾,儿子在外读书,家庭负担沉重。不能外出打工的陈其贵被推荐到村里的晚熟柑橘产业园务工,每月务工收入2000余元。

“能够在老家赚到钱的同时,还能把年迈的母亲也照顾了,不用跑到外边摸爬滚打,非常好。”陈其贵欣喜地说。

包括良善垭村的晚熟柑橘产业园在内,阆中市先后在江东片区建设了5万亩脱贫奔康晚熟柑橘产业带,在江西片区建设1.8万亩脱贫奔康青花椒产业带,在江天片区建设6万亩脱贫奔康休闲农业产业带,在江北片区建设5万亩脱贫奔康中药材产业带,形成了“东柑、西椒、南果、北药”的特色产业格局。

与此同时,该市还在大园区周围布局小园区,在大产业中间穿插小产业,以此推动扶贫产业集中集约化发展。在贫困村建起的脱贫奔康产业园,为贫困群众获得长效收益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5000余户群众因户制宜发展庭院产业,“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尝到甜头。

“始终将产业发展的落脚点聚焦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把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带动贫困户增收作为重中之重,结合实际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阆中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朱明章介绍,对有创业意愿的群众,该市积极支持其返租倒包自主发展,投产前获得劳务费用,投产后按产量获得返租收入。

对于像陈其贵一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该市还鼓励业主大户优先吸纳他们入园务工。而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则通过土地、政策性扶持资金等入股,按股分红,确保他们能够依托园区稳定脱贫、持续增收。

不断优化扶贫举措,进一步激发脱贫内生动力,阆中的脱贫路径也折射出该市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决心和力度。今年,阆中市将完成贫困县摘帽、61个贫困村退出、1.7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5%的目标任务。

“今年我们总共安排扶贫资金26亿元,瞄准贫困县摘帽、基础短板、群众满意三大目标,下足绣花功夫,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朱明章说。(南充日报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