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用不到十年学会说话,却要用整个余生学会闭嘴

《世说新语·德行》

【原文】

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

【戏文】

王戎,老熟人,不必介绍了,说说“太保”和“正始”。

太保,监护与辅弼国君的一种官职,自古有之,与太师、太傅并称“三公”,一直到清朝都是正一品的大官。今天说的太保,指的是大孝子王祥,你别看此人在孝顺父母方面有种舍生忘死的冲动,但在侍奉君王上并不较真儿。这哥们生于公元180年左右,历经汉末、曹魏、西晋三代,每换一回领导就升一回官,最终位极人臣,进封睢陵公,享年将近九十。

正始,是曹魏第三代皇帝曹芳的年号,他在位一共十五年,前十年用的都是这个,而那段时间也正是大将军曹爽及其党羽登上人生巅峰的日子。

进入正题,王戎说:“王祥在正始年间,并不在能说会道的那帮人之列;等到跟他说上话,才发现他讲的道理无不恰到好处,意味清雅而又深远。于是我就纳闷了,莫非是他德行太好,所以掩盖了口才吗?”

嗯,问的好,这问题简直比答案还直接。正始年间最能说的人是谁呢?当以何晏、王弼为首,他们糅合老庄思想与儒家经义,开创了魏晋玄学之风,以玄析理,放达不羁——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他们这一套对后世的理学、佛学、艺术都有很深的影响,可问题是,他们又都跟曹爽过从甚密。

现代人常说,看一个人的品格,要看他的朋友。如果此话尚有三分可信,那么问题的答案也就清楚了。

你问王祥为什么不火,实在是不屑也不敢啊,那时节嘴太黑了曹爽恨你,嘴太甜了除曹爽以外所有人都恨你,两边都得罪不起。

你又问是不是道德掩盖了口才,那怎么会呢。道德从来不会掩盖才华,道德只会帮你精简施展才华的时机。

记得在我还年少的时候,市面上有本杂志叫《演讲与口才》,很是风靡过一个时代。在下不才,也曾认真研读过几期,自觉获益匪浅,平常没事就在心里默默打草稿,随时准备为了某一论点和人展开激烈的辩论。结果你猜怎么着?

没过多久我就把《演讲与口才》戒了,改看《中华武术》。

说起来这事实在委屈,非是我辈理屈词穷或者嘴不好使,而是没有人会真的有兴趣和你讨论什么事情,人们在乎的从来就只有一个问题,即“你同不同意我的观点”。

同意,就是自己人,不能相互拆台,那还辩论个屁?

不同意,就是外人甚至敌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也还辩论个屁?

聪明的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辩论是一种成本高收益低风险还巨大的运动,如非必要,最好用动机来否定对方的结论,用资格来抹杀对方的论据,用大嗓门来压制对方的逻辑。古有诸葛亮舌战群儒,今有键盘侠怒怼一切,用的都是同一套口活儿,往往一张嘴就是绝杀,招招都点在哑穴上,十分厉害,且千百年来屡试而不爽。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为什么王戎的这个问题会被记录在《世说新语·德行》篇中了吧,因为能忍住不说,实在是太考修养的一件事了。

人用不到十年学会说话,却要用整个余生来学会闭嘴。

哑巢父 出品